APP下载

澳为“女疆独”搭反华舞台

2009-08-10

环球时报 2009-08-10
关键词:比娅市政厅反华

市政厅放映热比娅影片,有政客狂言“解放东突厥斯坦”

●本报赴新疆特派记者 邱永峥 ●本报驻澳大利亚、加拿大记者 陈小丫 陶短房 ●本报记者 王跃西 ● 陈一

“疆独”女头目热比娅上周末与澳大利亚的反华人士合流,对中国政府做了十分恶毒的攻击。热比娅7日带领“疆独”分子到中国驻墨尔本总领馆外抗议,8日宣传她的电影《爱之十条件》被改在墨尔本市政厅放映,有政客当场扬言要帮助“解放东突厥斯坦”。而澳外长史密斯辩称,澳社会的本质就是“允许不同观点的表达”。中国国际问题专家赵国军9日说,澳大利亚这么做客观上为热比娅从事反华活动搭台,澳媒体还对她歌功颂德,这一切实际上将澳大利亚推向了西方反华的最前线。但澳大利亚资深记者罗宾逊对《环球时报》表示,中澳这场纷争最多两个星期就会烟消云散。9日,中国民间强烈不满澳大利亚的情绪同时达到了高潮,环球网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接近87%的中国网民认为中国应采取实际手段报复澳大利亚,如抵制赴澳旅游和留学。而选择对澳大利亚此举“置之不理”、“强烈抗议”的加起来只有13%。

中国学生抗议热比娅

8月8日是北京奥运会开幕一周年,但在澳大利亚,这一天成了墨尔本电影节为宣传热比娅的纪录片《爱之十条件》举行首映式的日子。也许是为了进一步出中国的丑,电影节组委会将首映式地点从一家仅能容纳750名观众的影院改为能容纳1300人的墨尔本市政厅,并高调宣称所有门票已售罄。

“德国之声”等西方媒体9日报道称,8日下午首映式开始前,中国支持者与“东突”支持者在场外进行了激辩。澳大利亚联合新闻社报道说,对峙双方各有数十人,一些中国人手持国旗和标语抗议热比娅。一个名叫斯坦利·李的中国人高喊:“新疆两千年前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公开放映这部影片很不合适。”他的呐喊引来了身旁“东突”支持者希玛特的攻击,后者指责李先生说,“你是恐怖分子”,李先生回击道,“不,你才是恐怖分子!”前去观看首映式的墨尔本当地华人王先生目睹了这场争执,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市政厅前抗议的中国人没有数十人那么多,由于双方嗓门都很大,澳警方迅速过来将双方拉开,现场没有发生肢体冲突。王先生说,抗议的李先生是一名在墨尔本大学学IT专业的留学生。

澳媒体称,由于中国学生的抗议,热比娅不得不从后门进入市政厅。据王先生介绍,影片放映前,热比娅上台简短发言,影片放映后她又在工党议员丹比、绿党领袖布朗等一向反华的澳政客及影片导演丹尼尔等人陪同下上台发言,与台下观众互动。整场首映活动没有引发大的冲突,这让当地的《世纪报》感到高兴,称电影和平放映是“风暴过后的平静”。

据报道,丹比对热比娅说,“你在澳大利亚很受欢迎”,他还表示不久前刚见过达赖喇嘛,后者托他给热比娅带口信,称赞她是“又一位非暴力运动的领袖人物”。丹比还说,在他的安排下,一些澳政客将会见热比娅。另有消息称,热比娅11日将在堪培拉发表演讲。绿党领袖布朗的发言更加狂妄,他对热比娅说,“我现在只期待中国领导人访问堪培拉,那样的话我就可以直接告诉他,现在到了解放你(热比娅)的家人和东突厥斯坦人民的时候了”。热比娅则宣称自己是“和平之母”,“只进行和平斗争”。

消息传到新疆,在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做生意的周女士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热比娅的话让她感到气愤,“我4岁的儿子7月5日被暴徒用钢珠子弹打穿了头,到现在昏迷不醒,热比娅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和平的母亲!

7日,百余名流亡“东突”分子围在中国驻墨尔本总领事馆门前抗议示威,带头的正是这位“和平之母”。热比娅在集会上用恶毒的语言攻击中国,没有受到任何限制。同日,澳大利亚外长史密斯辩称澳尊重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澳大利亚允许什么人访问,并不意味着我们同意那个人的全部主张。这是澳大利亚的社会本质,我们允许不同观点的表达。”王先生说,澳政府宣称热比娅进行的是私人访问,不影响澳中关系,但她却跑到中国领馆闹事,“澳政府默许这种行为无异于给了自己一记耳光”。

澳将自己推向反华最前线

墨尔本电影节执意邀请热比娅窜访引发争议之初,澳大利亚媒体的焦点大多集中在“中国导演退出”、“中国黑客攻击电影节网站”等具体事项上,直接指责中国政府的文章没有力拓案曝光时多,

(上接第一版) 但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澳媒体似乎突然放开了攻击中国的手脚,对华指责之声远多于其他的西方媒体。

《堪培拉时报》8日社论说,中国政府正试图将热比娅树为“全民第一公敌”,“但中国政府一向有开枪射到自己脚的习惯”。《澳大利亚人报》同日题为“她的勇气”的评论称,陆克文政府当然不会相信热比娅是恐怖分子。文章作者、该报国际版编辑格雷说,通过对热比娅一周的采访,很难想象她是一名恐怖主义的同情者。“北京正在试图把热比娅变成达赖式的人物,但北京反应过度而且又那么笨拙”。美国《华尔街日报》也刊文为澳媒帮腔,该报题为“中国公敌”的文章说,热比娅的谈吐不像恐怖分子,妖魔化热比娅只会让北京自食其果。文章不顾事实地指责中国,称“新疆的维吾尔人在教育、就业、宗教等方面受歧视,连在国内外旅游也受限制,农民被强迫放弃土地搬到城市,维吾尔人的文化中心喀什正在被中国国有房地产商毁灭”。这种论调让熟悉新疆情况的人震惊不已。

澳大利亚和西方一些媒体一边倒的指责让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新疆官员感到无法理解。自治区外宣办主任侯汉敏9日说,这些报道只相信热比娅的说法,却不理会中国的声音,怎么可能真实?《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7·5”事件后设在乌鲁木齐海德酒店二层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办新闻中心”正常开放。侯汉敏9日肯定地告诉《环球时报》:“现在新疆境内没有任何一家外国媒体进行采访活动,更没有澳大利亚记者。不亲自到新疆来,他们怎么能报道出真实的新疆?”

据澳媒体报道,在8日的首映式上,影片导演丹尼尔被问及为何影片只有热比娅一方的声音,他回答说他在过去两年中曾试图采访中国政府和新疆当地政府,但接连碰壁。对此,侯汉敏表示,他认真查证了3年的相关记录,日本关西电视台去年曾拍摄过介绍帕米尔高原的片子,也曾有好莱坞独立制片人到新疆拍片,但没有一个叫丹尼尔的澳大利亚人提出过采访或拍摄申请。

上周末,澳媒对中国政府的最新责难是称“中国拿天津与墨尔本姐妹城市的友好关系要挟墨尔本”。《世纪报》以“中国新威胁”为题报道称,在上周三墨尔本电影节组委会决定在市政厅放映《爱之十条件》后,中国驻墨尔本总领事沈伟廉紧急会晤墨尔本市长道尔,并威胁称如果墨尔本市政府允许在市政厅放映此片,将切断天津与墨尔本保持了29年的姐妹城市关系。但据知情人士9日向《环球时报》透露,沈伟廉在会面中没有直接威胁终止两座城市姐妹城市的关系,他当时对道尔说,市政厅是个有政治象征意义的场所,在这里放映美化中国分裂分子热比娅的影片将会给中澳关系造成伤害,也会对天津与墨尔本姐妹城市的关系造成伤害。

上海社科院的赵国军博士9日对《环球时报》说,澳大利亚政府明明知道热比娅是中国分裂分子,却对中国的要求置若罔闻,澳大利亚这么做客观上为热比娅从事反华活动搭台,澳媒体还对她歌功颂德,这一切实际上将澳大利亚推向了西方反华的最前线。一名在墨尔本的华人专家说,就在去年10月,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还刊登题为“依然幸运,全靠中国”的文章感谢来自中国的需求帮澳大利亚顶住金融危机的冲击。两国间的友好氛围消失之快令人吃惊。该专家说,热比娅窜访使力拓案积攒的澳国内反华情绪得到喷发,也不可避免地加深了两国民间对对方的反感。

9日,《环球时报》记者在乌鲁木齐人民广场遇到了市民张亮,他对记者说:“我过去觉得澳大利亚是对中国特别友好的国家,但现在它却像是和中国作对的刺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新疆维族干部说,澳大利亚给热比娅提供发声的舞台,一些分裂分子借助手机、电话了解到她的动向和言辞,然后拿到非法宗教集会上传播,直接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

澳大利亚资深记者罗宾逊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本人对此事的看法并没有那么悲观,他说,墨尔本电影节坚持放映这部影片很可能是看中了电影备受争议带来的卖点,澳媒刊登的反华评论也不过是炒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华思潮。他说,大部分澳大利亚人对中国的感情是友好的,反华议员丹比和布朗是职业的“麻烦制造者”,媒体炒作更不过是过眼云烟,最多两个星期就会烟消云散。在澳《先驱太阳报》网站上,也有人对追捧热比娅感到不解。悉尼网友约翰说,“热比娅是搬弄是非的人,是牺牲他人性命的恐怖分子,为什么澳大利亚要把她当贵宾?澳大利亚是在真心反恐么?”

中国应该如何回应?

“鉴于澳对中国的不友好,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回击?”环球网8日起就此进行了一项调查,截至本报昨晚发稿时,近1.4万名受访者中约87%的人认为中国应“采取实际手段报复,比如抵制赴澳旅游和留学”,近4%的人认为中国应“置之不理”,近9%的人认为应“强烈抗议”。

这样的结果令罗宾逊感到“紧张”,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抵制赴澳旅游和留学是情绪化的做法,有些反应过度,会令事情更加复杂,他同时表示澳大利亚需要中国的市场,需要中国继续购买澳大利亚矿产,他很担心中国人的情绪会让澳大利亚经济受损。

今年6月,印度因其学生频繁在澳遇袭威胁限制赴澳留学,中国是澳最大海外留学生来源国,当时澳国内曾担心中印联手限制赴澳留学。赵国军说,中国手里不是没有整治澳大利亚的牌,在政治外交和经济层面上都能反制澳大利亚。他说,虽然中国也需要发展与澳大利亚的经贸合作,但在遏制“疆独”、“藏独”这种国家重大利益上,中国不应怕做出一些经济利益的牺牲。▲

猜你喜欢

比娅市政厅反华
本期导读
“口罩车间”
“躺尸”
电动垃圾车
“特定人士”挡住热比娅入台
市政厅里的艺术
尼警方逮捕9名“藏独”分子
新疆官员反驳“女疆独”谣言
热比娅想拉美国谴责中国
热比娅境内亲属给热比娅的信“我们也想过安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