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政策还不能大调整

2009-08-10

环球时报 2009-08-10
关键词:信贷资金微调欧美

孙立坚

如今中国经济形势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由于这种复苏的形态是来自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中国政府主导的救市行为,所以,下一步政策的重点放在哪里,关键就要看目前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走出了“输血型”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复苏阶段,而开始进入了一个富有市场活力的“造血型”的经济发展阶段。

从当前的经济状况来看,输血型的经济复苏特征还非常明显,贸然改变政府刺激经济的“宽松”宏观政策,只能使政府过去的努力前功尽弃,所以,近期央行做出的“动态微调”,即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的政策选择,正是出于这种情况而出台的。

笔者认为,出台这样的政策,至少有三个理由。

首先,经济危机前靠民间投资和进出口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是否已经恢复,还是一个未知数。过去半年多,借助政府4万亿的财政刺激方案和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中国GDP增长依然处于高位。这一点是欧美日等经济体做不到的。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面临巨大的财政赤字和财政政策协调上的艰难,无法像中国这样,直接通过增加投资和消费,来抗衡危机。于是,欧美日靠政府单纯向金融体系注资的方式救市,虽然情况已有明显的好转,但是,经济复苏的步伐依然缓慢而又艰难。对此,中国必须要谨慎对待尚未完全复苏之前的市场化力量。

其次,中国当前虚拟经济的过度“繁荣”,要求政府必须修正前期的救市措施。当前“动态微调”的政策,表明中国政府正在从最初经济复苏的兴奋和自信的感觉中,渐渐开始意识到经济复苏的同时,又带来了资本市场流动性膨胀、价格冲高的老问题。而且,随着企业的信贷资金和国外热钱也开始不断“入市”,一味去追逐眼下资本市场的“高回报”,这种调整就更显得有必要。

第三,创造企业投资回报上升的市场环境,需要中国经济政策缓慢的调整。当前,政府刺激经济的过程中,很多“领了政府情”的企业,没有在提高主营业务的业绩上花力气(比如,加大研发的力度和新产品投入的规模等),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暂时“闲置”的信贷资金投入到价格被资金推得越来越高的股市和楼市中,试图用其“副业”的成果来掩盖“主营业务”业绩无法提高的尴尬局面。对此,政府必须按照一些市场实际情况,推出一些实质性的政策,但也要防止一些货币政策的出台,引起股市的暴跌。

由此可见,央行首次提出“动态微调”的看法,首先表明央行的货币政策今后会更多地在技术上实施对资金的引导,而不是改变货币政策“从松到紧”的方向。比如,央行可能会利用不对称加息、不对称实行存款准备金率等市场手段,“逼迫”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部门,否则,银行要为自己的不听话,付出很大的代价。

其次,今天中国经济的造血机制还没有形成,中国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完成以提高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质量为前提的增长方式转变,否则,一旦欧美日经济复苏,外部政策的变化就有可能会干扰我们自身的调整工作。

当然,这些努力难度很大,最主要在于中国经济的变革是在一个完全开放的环境中,是在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但又差异巨大的社会环境中推进的。而且,欧美日经济政策的实施不可能会与中国“同步同向”进行,所以,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基础还不扎实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动态微调”,来寻求改革过程中的内外平衡和争取改革后所可能产生的最大效果。▲(作者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信贷资金微调欧美
乐海乐器“微调轴”研发成功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进入风险投资探讨
亚欧美港口燃油价格
亚欧美港口燃油价格
亚欧美港口燃油价格
我国的民族优惠政策应往何处去?
基于信贷资金安全视角的农村企业财务控制问题研究
信贷资金流入并非股市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