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渔场教育”理论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2009-08-07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渔场诗歌教育

缪 莉

摘要:“渔场教育”理论是从古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见解中结合现代教学模式提升出来的新的教育理论,它更重视教学时氛围和意境的营造,更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从而为学生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和发展自我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而这一理论在短小精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拥有多种教学方式的诗歌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关键词:渔场教育 诗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8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172-02

我国原有的教学模式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为了应试,往往是进行填鸭式的灌输。教学过程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有时为了赶进度,教师自问自答,相应的学生的学习模式也成了被动式地接受,学生只要默默地记、听、背,依赖性强,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就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了。现在所提倡的课堂教学,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这样学生就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储存知识,转变为乐于想象,敢于批判。而与课改相配合,“渔场教育”理论也就应运而生了。

“渔场教育”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建构”为核心,构建以“生命化”、“生活化”和“生态化”为基本特征的学习环境的教育,是一种用环境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环境去激活学生的情思的教育。中国古人对教育的见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现在,应发展为 “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 授人以鱼,只能满足一时的需求;授人以渔,能终生学会一项谋生技能;而授人以渔场,提供一个波涛汹涌的场所,让捕鱼者大胆地在渔场中摸索水性,克服困难,这样不仅能摸索出各种各样的捕鱼的方法,而且还活跃了思维,磨练了性格,更好地迎接生存的挑战。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就是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渔场”。教师努力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氛围和情境,提供提升的平台,增强师生互动,从而为学生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和发展自我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获得“鱼”,在主动探索中学会“渔”,在主动探索中体验“捕鱼”的艰辛和快乐。在此,我通过我在诗歌教学实践中运用“渔场教育”理论的情况,谈几点体会。

鉴赏诗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活动。诗歌的美就美在不直接告诉读者如何如何,而是潜移默化地改造、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的灵魂。正因为这些特性,在诗歌教学中,更需要创设一个又一个“渔场”,使学生渐入诗的佳境,渐入艺术的殿堂,从而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的水平和能力。

1 把握导语

诗歌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兴趣,师生迅速进入诗歌境界,这样才能领略诗歌的美,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诗歌教学的第一步,应把握好导语,努力创设诗境,激发学生兴趣。但许多教师出于应试的需要,形成了“导语=作者简介+背景简单介绍”的教学习惯,从表面上看似乎节省了时间,但学生对于诗歌没有丝毫感性认识,更谈不上引起他们的兴趣了。在试卷上出现作家与作品对应不上的现象的根源就在这里。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是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文学样式。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把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人遭遇和作者的性格,写作风格很好的揉合在一起,形成导语,让学生一开始就对诗的情感拿捏准,这对理解诗歌大有裨益。笔者教《虞美人》的导入词是:一个细雨蒙蒙而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严肃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而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汴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生活。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一滴一滴的落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又一次吟唱了一曲为后世广为熟知的诗歌《虞美人》。那么这位泪眼朦胧、饱受亡国灭种之苦、夺妻之恨的君主他就是李煜。这个富有故事性的导入词介绍了作者的身份和背景,甚至给学生描绘出作者创作时的画面。细致入微的描述再加上《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营造了一个悲的“场”,教室里一片安静,学生可轻易地抓准全词的感情基调,这些为后面学生进入鉴赏的“场”做铺垫。

2 加强诵读

在教学中,诵读是诗歌学习、鉴赏的切入点。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是诗歌鉴赏的开始。朗读能使人的各种感官都活动起来,使纸上的诗变成脑中五彩的画面,能迅速地带学生入境,去领略诗歌的绘画美和音乐美。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等。当然,每种方式所能达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如初读,能帮助梳理生字、词,总体感知诗歌基调;范读,特别是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让学生听到老师抒怀时的气息的变换,很容易把学生带入美妙的诗歌意境中;学生的个别读,好的一可起示范作用,二可活跃气氛,不足的可得到集体的纠正;齐读,每个学生得到了锻炼和抒怀的机会,增强了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助于朗读能力的提高;自由读,尤其是学完全诗后的自由读,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轻重缓急,提高品诗的能力。笔者在教授《再别康桥》时就设计了齐读(正音)——明确感情后再齐读——范读——分段读——自由读——个别读等多个“读”的环节,反复用老师以及学生自己的声音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场”,用这个“场”唤醒学生心智、情意,激活学生的思维,加强其对全诗的理解。

3 品位意象

意境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诗歌用凝练的语言和恰当的艺术手法,创造出优美的意境来感染读者。要理解、鉴赏诗歌必须透过诗歌中的意象去把握诗歌的意境。如《致橡树》中让学生去找意象,然后根据意象的特点概括出其所属的爱情模式,学生很容易从“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几个关键词分析出三种不同的爱情观。这样既避免了将诗歌一句一句分析、肢解,又用问题使课堂形成了一个渔场,在这里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尝试各种“捕鱼”的方式,一起来分享胜利的果实。

4 合理想象

任何文学作品的欣赏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诗歌的鉴赏也不例外。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是诗人自我感情的表达,所以鉴赏诗歌应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才能更贴近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诗歌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建立师生间的“交往场”,进行信息共享后的叠加与整合,形成心理的和谐共振。如在讲《兵车行》中,请学生根据第一层诗句的意思,展开联想,想象一下,假如此时你正在咸阳桥边,你会看到哪些景象,会听到哪些声音?学生抓住“牵衣”、“顿足”、“拦道”、“哭”等词进行描述,这样因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而使得百姓饱受战争疾苦的悲惨氛围一下子就营造了起来。在讲《雨霖铃》时,笔者让学生口头描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个画面。学生多半能扣住“执手”“看”“泪眼”“无语”这些细节,而忽视掉“竟”。在结合后面的“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催”后,就能看出“竟”和“催”体现了画面中的人不想走又非走不可的矛盾。在此,笔者引导学生去整首词这个“小渔场”中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答案。并且从课堂的“渔场”中跳脱出来,结合生活这个“渔场”,充分思考,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能“吃”多少就“吃”多少。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再到“授人以渔场”,无外乎就是要求教师在“授以鱼、传以渔”的过程中,更要增强和学生的互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指导他们去更广泛的“渔场”。让这些在“渔场”中的“鱼”张扬个性,拓展思维,更充满生命的活力!也愿每一位教师都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海阔凭鱼跃”的“渔场”!

猜你喜欢

渔场诗歌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关于加强远洋鱿钓渔船作业管理的通知》公布
埃及超大规模养鱼场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连续三年保持50%增长,入驻通威、新希望养殖基地,这家渔机企业将打造未来无人渔场
诗歌岛·八面来风
蕲春赤东湖渔场突破蛇鮈繁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