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三之痛

2009-08-06

晚报文萃·开心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高三素质教育学校

李 诚 孙 磊

高三学生死亡事件追踪

猝死,跳楼,自杀。

西峡一高,这个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的“高考名校”却在高考前的两个月频发悲剧事件,有学生花季殒落,或死或伤,在高三紧张备考的关键时刻,不合时宜地弥漫出一股死亡的气息。一天18个小时的超强度学习'令人窒息的课程安排。终于成为这些年仅十七八岁孩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中学生自杀,这样的新闻不断地刺激着我们越来越脆弱的神经。

虽然2009年的日历刚刚翻过三个多月,河南、广东、江苏、湖南已相继发生多起中学生自杀事件,学习压力成为不断被提及的原因之一。

听听孩子们的话:“学校就是一座监狱,唯一的不同,我们是自愿。”“由于缺少睡眠,很多人会犯困,他们采取各种措施让自己清醒过来,站着听课,拿圆规扎自己,掐自己的大腿……”“我把生命留给时间,我把汗水留给这张试卷。”

在为学生减负的素质教育推行多年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却因为不堪学业重负而走上一条不归路。这仿佛是一种嘲弄,只是这种嘲弄的代价实在太过于昂贵。

每当面临一个鲜活生命的消失,我们或悲痛,或沉思,或呐喊,但等到一切重归平静之后。仍然阻挡不了应试教育那滚滚的车轮,即便那车轮下沾满着青春的鲜血。

素质教育,它与当前的功利社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最终被学校和家长一起抛弃。如果当教育从诲人不倦演变成“毁”人不倦时,那就不仅仅只是教育的悲哀了。

救救重压之下的孩子!

脚步繁乱,在安静的医院里显得很嘈杂,一张病床被快速推进手术室,门关上,红灯开始闪烁……

时间是2009年3月17日深夜,手术台上躺着的,是一个17岁的花季少女,还有不到3个月,她就要面临人生的一个重要关口——高考。

当晚10点50分,河南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以下简称西峡一高)。晚自习下课后已20分钟,喧闹的声音从教学区转向了宿舍楼,这个叫小蓓的高三女生却孤身一人留在教室,她从2楼慢慢走上了5楼,从空荡的教室里搬出一把椅子,放在了过道上,随后爬上去,跨过护栏,迈向黑暗的天空……

5层楼的高度,带给小蓓的是脊椎粉碎,双腿致残。西峡县人民医院的医生说,幸亏抢救及时,小蓓的命得以保住,不过,她的大半生将在轮椅上度过。

9天后,西峡一高的另一名高三女生晕倒在了教室里,据她的同学描述:窒息休克,面无人色……

而此前的2008年12月15日上午,又是西峡一高,又是高三学生,排名全年级第五的男生李勇猝死在课堂上。

非正常死亡事件在西峡一高连续发生,这些高三的孩子们到底怎么了?

血的代价

小蓓现在整夜地失眠,3月17日晚上跳楼被抢救过来后,她就再也不敢在晚上睡觉了。父母在她的床前,以泪洗面。接下来,等待一家人的不仅是高额的手术治疗费用,还有孩子无法预知的未来。

“如果孩子不去一高读书,就不会有这些事了。”在医院里,小蓓的母亲如祥林嫂般重复着这句话。

17岁的小蓓是西峡一高0605班的学生,“0605”是应届理科实验班,全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成绩更好的学生在零班,而一般的学生则在普通班。在班上,小蓓的成绩不是很稳定,最近的两次月考中,小蓓的总分数由577分降到了506分,在班上的名次也从第7名一下摔到第47名。

“都是让成绩排队害的。”她的家人坚信。

进入高三,小蓓感到压力倍增,她要面对没完没了的考试——每天老师进行的单科考试,每周年级组织的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考试,每月学校举行的月考,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参加市里的模拟考试和每学期都有的例行考试。

“每一次考试都是一次折磨,在得知分数和名次前的一刻,真能感觉心就堵在你嗓子眼里。”西峡一高的高三学生王永凤说。

一位知情人透露,最近一段时间,救护车不断往返于医院和西峡一高之间,已经有不下20名学生出现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而被拉到医院诊治。

去年12月,高三学生李勇猝死课堂,尽管医生说猝死的真正原因是先天性心脏病,但舆论普遍认为,一连串的致死、致残、致病事件,都缘于学生们难以承受的高负荷学习压力。

“每天超过18个小时的学习,除了上课,就是考试。我们是铁人吗?”王永凤反问。

3月26日,就在小蓓进行再次手术的当天,西峡一高制定了一份《高三学生减压措施》,规定每次考试成绩只发给班主任,老师讲课不占用公共自习时间,不额外给学生增加负担。措施还有,每天晚上播放《新闻联播》、相声、小品等节目。

休息时间开始延长,去年李勇猝死后,晚自习下课由11点改为10点半,今年小蓓跳楼之后,又改为9点40分,高三的学生还有了午休和课外活动时间。

在付出了血和生命的代价之后,西峡一高的高三学生的生活有了些许轻松。

实际上,依旧沉重。

“胸无大志,莫进此门”

西峡一高是西峡县最好的高中,始建于1938年。2003年,西峡县筹措资金9000多万元、征地275亩,建起西峡一高的新校区——规模有60个班的全寄宿制现代化高中。2005年,西峡一高被评为河南省示范性高中。在搜索到的相关资讯上,西峡一高曾以“一年输送4名北大新生、4名清华新生,占当年两校在河南招生总数的1/8,饮誉中原,名震省内外”。

当地人都以自己的孩子能进西峡一高为荣,因为那样就“一只脚跨进了大学的门槛”。每年高考的录取名单出来后,当地电视台会反复播出西峡一高的光荣榜,一连串的名字后面,全是各地的重点大学。打开西峡一高的官方网站,最显眼的,依然是“08年高考特大喜讯”“07年高考特大喜讯”之类的标题。

在该校的大门口,贴着这样的对联:“胸无大志者莫进此门,贪图安逸者另择他路”。

每年离高考还有100天,学校会举行一个“高考百日冲刺誓师大会”,“悲壮气氛会溢满每个老师和学生的脸上,每个人都声嘶力竭地喊着口号,惊天动地。现在回忆,我的眼泪会情不自禁地流下,好像当时是去奔赴一场你死我活的血腥战场。”一位已毕业的该校学生说。

甚至,为了进一步提高升学率,西峡一高的2000多名高三学生,按成绩被分在了24个班中,每个班有80多人。成绩最好的分在两个“零班”,次之进6个“实验班”,再次进16个“普通班”。

现在的西峡一高被当地媒体称为“高考神话”,从2003~2008年,西峡一高的高考本科上线人数由351人增至1201人。2008年,重点大学上线人数达到266A,南阳市高考理科第二名、第五名和文科第四、

五、六名均来自西峡一高。

据了解,西峡一高为2009年高考订立的目标是:一本上线200A,二本以上上线586人,三本以上上线883人,应届省专上线780人,特长生双过线120人;一类名校2人,二类名校7人,三类名校24人……

上线人数精确到了个位,西峡一高所有的努力,都只在一个方面体现——分数。

同样“苦命”的老师

2008年秋天的一次期中考试,西峡一高的平均分低了其他学校30多分,而往年,他们则高出别人70多分,尽管这样的考试远没有高考重要,但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校方为此专门开了一次“整风”会议,据当时参加会议的一位老师介绍,学校要求期末考试必须超过其他学校,并为高三老师下达了明确的任务和指标,每个学科每周都要进行相应的考试,语、数、英还要三周轮流增加一次考试,考试必须落实到位,不得擅自缺考。

接着,校长带着高三老师前往江西的临川二中进行考察。这是一个每年能有数十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而闻名全国的学校,该校的晚自习下课时间是深夜23点,于是西峡一高也改到了23点,当时有老师提出异议,因为“人家的学生是早上6点起床,我们是5点”——学生每天要苦熬18个小时!

学生的双休日和假期全被挤出来用于补课。

2008年秋季,该校高三学生每人双休日补课费54.1元,寒假补课费21.8元,暑假补课费66元。

每天拼命18个小时的,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西峡一高的老师也和学生一样被分类,并被冠以“分类施教”的名头,以教学能力的大小,分别被安排在“零班”“实验班”“普通班”里。

链接

高三的一天

高三家长会上,学生在宣誓。

“进去就是一座监狱,唯一的不同。我们是自愿。”现就读于辽宁某大学的倪群(化名)苦笑。她2006年从西峡一高毕业,那年高考。西峡一高上线率全南阳市第一,重点大学上线人数达204人,占全县重点大学上线人数的98.5%。

清晨5点起床,深夜11点熄灯,6小时睡眠,18小时学习,这是西峡一高一名普通高三学生的生活。如果你要想“百足竿头更进一步”,很简单,熄灯后你可以打着手电筒继续看书,只是你的睡眠将<6小时。

[凌晨5:00]

很多人还在睡梦中,高三学生已经开始洗漱。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起床后必须整理内务:床铺整齐,被子叠成豆腐块;毛巾位置。鞋的位置,盆的位置固定统一;地面、卫生间,一尘不染。开学前。所有的学生要经过20天的军训,整理内务是训练项目的重点之一。

[5:20]

1500米的长跑开始。这是学校向山东的安丘四中(安丘市重点高中。本科上线率连年第一)“取经”得来。跑操的过程中,学生们要不停地喊口号:“路在脚下,志在心中,身心自强,永攀高峰。勤学苦练,奋勇争先,我要努力,我定成功!”

在跑操时。很多人会带个小本。上面记着各种公式和英语单词。边跑边看。

[6:00~7:00]

早自习,其实已开始上课。由于缺少睡眠。很多高三学生会犯困,他们采取各种措施让自己清醒过来,倪群选择的是主动站到后面听课,她的同桌则拿圆规扎自己,或者掐自己的大腿。肉体麻术的时候,他们会干嚼苦咖啡,或者干嚼三黄片之类的苦药。

[7:00]

早餐。很多人会选择面包,5分钟就可解决,可以坐在课桌旁吃完,歇会儿。

“高三级段主任徐某,教两个毕业班的数学课。2008年3月患严重的胸积水,怕影响教学继续上课。后到郑州检查,被告知因耽误了治疗时间,有可能已经癌变。确诊良性并手术十几天后,重返讲台。”

——上面的文字摘自当地媒体写的“揭秘西峡一高飞速发展”的新闻,这是其中写教师的一段。

“这种事情,在我们学校很正常。”西峡一高的一位老师说,“这里的很多老师都神经衰弱和失眠。患腰椎间盘突出和颈椎病的一大片,一般都不请假,硬扛着。”

最痛苦的记忆

西峡,这个因发掘大量恐龙蛋化石群而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恐龙之乡”,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属南阳市,西邻陕西,南距湖北十堰仅35公里,全县人口约42万。

西峡一高的“跳楼事件”在这个不大的县城引起了议论纷纭。

西峡论坛,这是当地人参与最多的网络平台,有人在网上留言:“该校曾经在2005年也发生过学生跳楼事件。”

分数的高压造成的牺牲品,小蓓绝对不是第一个,相信也不是最后一个。

据郑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站有关负责人介绍,河南省中学生的体质近几年来呈下降趋势。据该站去年对5760名学生测试的结果显示,学生的肺活量、耐力、握力、速度等方面都明显下降。“超重、肥胖和近视的比率不断攀升。尤其是高中生,平均近视率在70%以上。”

“高分,是我们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换来的。”大学毕业已工作3年的杨清彦说。在西峡一高的高中3年,成为杨清彦最痛苦的记忆,刚上大学期间,他常常会梦到高考作文没写完,急得想大叫,却发不出任何声音,梦醒,大汗淋漓。即使到了现在,他只要看到和“高考”有关的字眼,还是心有余悸。

从西峡一高毕业的倪群也很迷茫,她说考上大学后,才知道除了看书自己什么都不会,“没有特长,也没有兴趣爱好,选了个专业,也不知道到底适合不适合自己,更不知道怎么去定下一个目标。”

但倪群说自己并不恨西峡一高,相反她很感激母校,“要不是这么逼,我就只能一辈子就待在那个小县城里。”倪群的观点代表着大多数人,在西峡论坛里,很多从西峡一高走出去的人也纷纷发帖,支持母校。只是,他们忘了,李勇的坟头已是新草茵茵,而小蓓的未来将和轮椅为伴。

[7:30]

开始上午正式的第一节课。高三学生要在课前宣誓:“我们是喷薄的旭日,我们是奔腾的激流……我要用辛勤的汗水播种希望,我要让父母的微笑在家乡绽放……我坚信,奋力拼搏,金榜题名,笑傲六月,铸就辉煌。”

课间10分钟,除了去厕所外,所有人都在埋头看书,没人离开座位。

[9:20]

第二轮跑操,同样的口号,同样的小本。

[12:00]

上午5节课上完后,高一、高二的学生可以在午饭后回宿舍休息,高三的学生则回教室上自习。吃饭一般是15分钟,吃完就得跑步进教室,因为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外,每人还有一大堆自己制定的强化任务。

学校一共四个食堂,学生每个月要对食堂进行伙食评价。连续三次评价为差的。厨师会被开除。此外,针对高三学生,学校还准备有营养餐。

[14:10~18:20]

下午5节课。其中17:40后的第五节课为课外活动时间,高

一、高二学生可在操场活动,高三学生则在教室继续自习。

[18:20~23:00]

晚饭依旧是15分钟,吃完便意味着晚自习的开始。一切依旧是跑步进行,倪群说高中三年由于吃饭太快,得了胃下垂,现在太凉和太热的食物都不能碰。

晚自习的时间一般是老师讲解试卷,试卷是白天考的,老师会在第一时间批改出来,统计分数、排名次。每次报分数时,80多人的课堂里安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

[深夜23:00]

熄灯。一片黑暗中,仍有不少人打着手电筒,在微弱的光线下看书。倪群说,即使你今天的计划都完成了,但看到别人在看,再怎么困都睡不着,最后你还得掐自己大腿。逼自己起来看书。这种拼时间的“攀比行为”,离高考越近。会愈演愈烈。

“想起那时大家的眼神,都不太对劲。可即使学校不那样逼我们,我们也会自己逼自己的。”倪群再次苦笑。

“这张卷子就是我的明天”

近期接连发生的高中生自杀及猝死事件再次震惊了中国教育界,在素质教育高喊了若干年后,其实际效果与理想目标几乎南辕北辙,而饱受诟病的应试教育体制依然大行其道,一个个年轻而又鲜活的生命用鲜血发出了拷问:中国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两张皮”

此次连续爆出高中生自杀猝死事件的西峡一高是南阳当地的名校,它是河南省首批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而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称号,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的定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示范性普通高中”。而河南省教育厅在出台的关于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多份文件都明确表示:“示范性普通高中要示学校发展水平之优,示素质教育之范”;“就一所学校来说,实施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主动发展三个方面。各地在工作指导中,要突出实施素质教育这个重点,把握素质教育这个灵魂”;“不准开设重点班,不得分快慢班”;“严禁校内举办高考复读班、特色班”……

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条文几乎成了空谈。分重点班、学生成绩排名、寒暑假补课、办复读班等情况,在多数中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高三老师则表示,自己每天工作时间基本都在14个小时以上,而部分县城高中老师同西峡一高一样,每天工作时间达到近18个小时。

“素质教育推行这几年,‘两张皮的特点越来越显著。”一位教育界的专家表示,“素质教育是一张‘好看的皮,应试教育是一张迎合世俗需求的‘政绩皮。在一些学校,甚至准备有两套课表,一套是实际运行的,一套是备上级检查的。进好的初中、高中要分数,老师的利益又与学生的分数紧密相联,进大学更是以分数论成败,这样的情况下的素质教育会是什么样子,就可想而知了。”

近年来,不少地方的现实情况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形象地说是轰轰烈烈讲“素质”,扎扎实实干“应试”,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学生负担有增无减,升学指挥棒甚至由高中向前延伸到了初中、小学、幼儿园。于是,当校长和教师们口口声声地说“我们的教育理想是以人为本,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时候,学校的橱窗里张贴的却是学校近几年的高考升学率;当很多的专家学者在深恶痛绝地批判应试教育以及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时,家长们却在为自己孩子择校而奔波,接送孩子参加各种高考补习班。

满分的“遗书”

一位高三老师表示,虽然现在教育界都在大谈素质教育,但高考这个硬杠杠是无法回避的。在教育主管部门看来,升学率依然是评估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而许多家长更是把升学率当成孩子成才的救命稻草。在基层学校,校长们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不得不把升学率当成生存的生命线。“只要是带毕业班的,哪个老师敢不关心升学率,它几乎代表着你在学校的地位,也是晋升评优的关键因素。”这位老师无奈地说。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招生制度的一系列改革,当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已经大大改善,但这并没有减轻高中生们的压力,原因很简单,虽然现在考大学变得容易了,但如今的人才市场完全是看文凭选人才,按文凭论英雄,按文凭定薪水。“文凭价格化”的现实及导向,使一些家长不得不迫使孩子加入到报考一流重点大学的残酷竞争中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学校对升学率提出了更为苛刻甚至是变态的要求,比如考上重点院校人数、一本达线人数都订下硬性指标,老师和学生也因此彻底沦为应付高考的机器。

面对如此众多的由应试教育引发的悲剧,一位老师说得很形象:“应试教育绑架了学生,也挟持了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层层加压,学生、家长、教师三位一体,齐心合力与分数较劲,而学生的身心健康、内心感受却无人顾及。”

应试教育的压力越来越大,崇尚个性与自由的“80后”和“90后”们开始用行动反抗,只是他们中的极少数人选择了极端且错误的方式。

2005年,年仅18岁的青年作家蔡小飞,从天津一家宾馆的13层跳下。他在自杀前不久,还参加了高考,留下了一篇题为《留给明天》的批判应试教育的作文。这篇作文不仅获得了满分,还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蔡小飞在《留给明天》一文中这样写道:“出卷子的老师,如果我骂你,也请你理解我,是你,断送了我,……是你,留给了我一个并不美好的明天!……我的明天是什么?是一张没考好的卷子!上面有老师的红×和批判!是的,这张卷子就是我的明天,对于您来说它不算什么,对于一个考生来说,它就是我的未来!……我把我的未来留给明天,我把我的生命留给时间,我把我的汗水留给这张试卷,我希望一死,如果我的死能唤醒这黑暗龌龊的教育制度,能唤醒如同生离死别的高三,能唤醒我所有的等待……

我愿意放弃我的明天!”

追问

为什么中国教育会陷入目前的这种状况?著名的教育研究专家孙云晓指出,这一切都因为高考制度。孙云晓进一步指出:“谁又指挥高考制度呢?是用人制度追求人才的高学历化。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是使人成才而不是‘狭义的‘成功,一个人与社会与他人都是和谐的,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获得个人幸福,那他就是人才。现在一些单位招聘人员,不管什么岗位,不管需不需要,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人为地增加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造成人才‘高浪费。”

对于素质教育的尴尬境地,孙云晓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实施任何现代化的教育理念都是有条件的,首先必须提高家长和教师的素质。如果他们的教育观念不转变,硬性地推动‘素质教育,肯定落实不了会走歪的!”

近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开始公开征询意见。其中,“教师不再考核升学率”的条款似乎让人们看到一线曙光,但愿,它能给孩子的明天一点希望。

链接

中学生压力有多大

调查显示,自杀目前已成为我国15~34岁人群非正常死亡的首位原因。

上海儿童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小亚说,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遭遇着青春期特有的压力。比如通常说的苦闷期、闭锁期。对此,一般人可以通过打球、找朋友倾诉,甚至吵架等方式宣泄掉,但孤僻的人要靠自己承担所有的压力,当到了他(她)觉得承受不了的时候,就有可能产生生不如死的感觉。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钻牛角尖”,最终可能酿成悲剧。

据专家估计,我国目前初中生心理不健康的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

心理学家分析,目前中学生有三大压力源头:

一是学习压力。这种压力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很多学校和家长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就是成绩。而孩子与家长以及老师之间缺乏沟通,或者沟通存在障碍,都导致孩子心理问题无法疏导和宣泄。是令孩子产生不良情绪的最大来源。

二是青春期烦恼,这种压力源自中学生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及心理的改变。这种变化会给不少少年造成困扰或者困惑。包括对异性朦胧的好感以及好奇感。

另一重要压力来源就是中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90后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关注度过高导致大部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尤其是上中学后,少年人自我意识开始膨胀,并且大部分家庭忽视对孩子人际关系处理的教育。导致90后的中学生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问题体现在这些孩子不懂得如何与老师沟通和相处,会成为老师眼中的“问题少年”;不懂得如何与同学交往。常常独来独往;不会处理与异性同学的正确交往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产生压力和不良情绪。

猜你喜欢

高三素质教育学校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高三·共鸣篇
学校推介
我把高三写成诗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
也谈素质教育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