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2009-08-04张小平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逻辑性品德课思想品德

张小平

所谓教学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所教的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语言修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要求

(一)科学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性是其显著特征之一,因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语言必须严谨、精练,符合科学性的要求。

首先,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准确规范地使用思想品德专业术语。准确规范地使用专业术语,能使学生较好地把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提高理论素养。反之,如果一味强调通俗,将术语任意简单化,或者混淆概念,用语不确切,学生学到的不仅不是“通俗”的思想品德,甚至可能是一堆“垃圾”。

以专业性、科学性规范思想品德教师的课堂术语,对学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应贯彻落实到学生的自觉表达中,更应以学生的专业表达为出发点与落脚点。

其次,思想品德课教师还应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新语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涌现出一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的学科群,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及时汲取新的“营养”,确保教师的“思维机器”既能“有米可炊”,又能给学生提供一股“活水”。

(二)逻辑性

逻辑性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精髓。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语言的表达,还是联系实际的发挥,都必须体现逻辑性。而逻辑性以层层推进为载体得以实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思绪不清则语言不明,表达上的不确切和含糊只能说明思想混乱。”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求教师思路清晰,敏锐把握问题的本质,破题简洁明快,入题新颖独特,论题精辟深刻,联系实际合情合理,并且要讲究表达上的起承转合,遵循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沿着“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的思路,层层推进。

(三)生动性

思想品德教师应当化理为情,融情入理,情理交融,运用具体形象、生动优美的言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注入学生的脑海。

首先,是语速的调整,感情的交融。教师语言应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带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相反,平铺直叙的语调,波澜全无的情感,只能让课堂成为一潭死水。此种状况下的师生,即使面对面,也如背靠背,更谈不上“师生平等对话”了。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于衷而言于表”,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充满感情,让感情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从而打动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此时此刻,语言效果能上升到另一境界:激励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沉默、停顿”也是在必要时可以巧用的一种艺术。新课标以人为本,需要思想品德教师能巧妙设置课堂“空白点”,让学生自主性得以发挥。给学生思考、表达观点的空间,让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转化。

其次,要注重运用修辞手段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贴切的比喻,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适当的反问,能启发学生穷根究底,积极探索;强烈的对比,能引发学生广泛的联想。以鲜明的例子或时政热点为载体,以修辞为手段,把实实在在的理论知识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要广采博闻,把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格言、成语、民间谚语、歇后语等引入课堂,并能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有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四)启发性

思维的规律告诉我们,思维的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知识的果实塞到学生嘴里,也不是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而是要告诉学生怎样才能获得知识的果实。

实践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刻意把话说错,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性得以发挥的同时,知识在强调中得以掌握。这是一个“教师刻意犯错—学生指出—教师纠正”的活动过程。例如:教师说“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一致”,学生指出“应该是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在根本上一致”,教师纠正“确实是根本上一致,因为具体问题上可能存在矛盾”。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功能,用语言的力量“驾驭”课堂。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逻辑性,另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趣味性、灵活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强调激励性和启发性。不仅口吐莲花,更吐出马克思主义哲理之真,教师红烛之善,学生人格之美。

二、教师可运用思想品德课堂语言展现人格与魅力

(一)关注学生心理

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是一个心理场,有不同的心理镜像在课堂中活动。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应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的语言、体态,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以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如我在讲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时,在具体分析各种经济形式的内容、地位、作用中,一名学生由于紧张,把“个体经济”答成了“个人经济”。我先示意让该学生坐下来,适时引入“情绪”一节的内容:“紧张会使人产生焦虑情绪,而焦虑会使大脑暂时思维缓慢,所以我们要深呼吸一下,放松面对老师的提问。”该学生尴尬、紧张状态马上得到缓解了。

优美的姿态、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同样能增强思想品德课的魅力。对于学生的回答,我总能以期待的眼神望着学生;在学生进行列举的时候,我总能扳手指给他盘点……实践证明,教师细微的动作,不仅能传达尊重、关爱的信息,还能给学生无声的鼓励。所以,体态语言应渗透在教学语言中。这是个人特色、个人魅力的体现,更是一堂和谐的思想品德课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自信心的展现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句,必须明确而且言之有物,以高度的自信心驾驭课堂。特别是面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给学生顿悟的感觉。反之,敷衍了事,是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的。

总的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源于渊博的学识;源于善良和慈爱,在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源于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在课堂上不能一味灌输,包办代替,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享受成功。

夸美纽斯说过:“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起带进去。”教师把人格魅力注入活的语言,带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责编 袁 妮)

猜你喜欢

逻辑性品德课思想品德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逻辑性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