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用卡“毒债”重创美国声誉

2009-08-04

环球时报 2009-08-04
关键词:信用卡韩国英国

信用体系遭世界质疑 消费模式令多国反思

●本报驻美国、英国、韩国、印度特派特约记者 管克江 纪双城 詹德斌 任彦

51年前,世界上第一张信用卡在美国诞生。8年后,这张带有巨大魔力的小卡片传到了英国;40年后,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步入信用卡的“疯狂”年代;21世纪初,信用卡市场开始在印度这个“金砖国家”扩张。信用卡一步步攻陷世界的同时,也将美国人极度信贷消费的观念传播了出去。如今,英国人的负债额要以万亿为单位计算,一度被称为使用信用卡最好的国家——韩国至今难忘10年前的“卡灾”,印度甚至出现了打造“无信用卡国家”的民间组织。一位英国前财政部官员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场蔓延欧美的信用卡危机让全世界看到,无论是发卡机构、持卡人还是美英政府,都将资本主义体制最推崇的“信用”二字踢到了角落,这场危机会渐渐过去,但资本主义市场的诚信想全然恢复却将历时漫长。

美国银行、个人信用同遭质疑

去年,美国银行信用卡发行50周年之际,一项权威调查显示,82%的美国人认为信用卡是他们生活的必需品。尽管此时美国人的信用卡债务已高达1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排名第十四五位的经济体的GDP总量。难怪加州《圣何塞信使报》说,信用卡对美国人来说“既是天使,又是魔鬼”。

两年前记者刚到美国时,信用卡还是一件“奢侈品”,因为记者在美国没有借贷、还款的信用,根本申请不到信用卡。住了一段时间,信用卡变成了廉价礼品。每天都有大量的信用卡公司广告以及直接批准好额度的信用卡被塞进信箱,宣布记者成为他们“尊贵的信用卡会员”;走进商场,售货员会不失时机地推销商场信用卡;给汽车加油时,显示屏上播放着加油站的信用卡广告。所有的一切都让你感觉:信用卡是件好东西,它能代表身份。记者的这个感受在阅读美国《新闻周刊》今年7月29日的文章时得到了印证。文章中,《崩溃的抵押品》一书作者查尔斯·盖斯特说,信用卡公司就是想让消费者产生误读:使用信用卡是某种“特权”,这样它们就可以引诱你不断借贷、消费。据统计,美国人共持有15亿张信用卡,人均持卡量超过8张,每个家庭平均负债1.2万美元,相当于美国家庭平均年收入的1/4。

美国人对“靠信用消费的生活”向往甚早。1887年,美国科幻作家爱德华·贝拉米就在小说《朝后看》里预测了信用卡的出现。上世纪20年代,竞争激烈的加油站开始发行“信用卡”让顾客赊账加油。后来,少数百货商场出现了用厚纸板或金属片做成的“信用卡”。1958年,美国银行在加州发行了全世界第一张信用卡,它最终演变成了VISA信用卡体系。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不爱储蓄、偏爱消费信贷的美国人推动了信用卡市场的不断扩张。去年,美国GDP的68%竟然是由消费者刷卡完成的。

不过,《商业周刊》称,如今美国1万亿未偿还的信用卡债中有三成“染毒”了。据报道,每5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人经常或总是不及时付清信用卡债务,这使美国的信用卡坏账在今年5月达到了历史顶点。有美国媒体惊呼,第一轮经济危机由次贷引发,而信用卡债务将引起第二轮危机。然而,拖欠卡债的美国人大多都有说不出的苦衷。《华盛顿观察》杂志近日讲述了加州43岁女公务员玛丽·尤兹的故事。和其他美国人一样,玛丽的大笔债务是日积月累而成的。从她20年前拥有第一张信用卡———雪佛龙汽油卡开始,圣诞节礼物、短途旅行、吃饭等多数开支都靠刷卡,直到有一天她发现13张信用卡只剩一张没有被刷爆,而她的卡债已超过6万美元。更倒霉的是,经济衰退以来,她的薪水减了10%,银行却提高了她的信用卡利息。

遭受危机冲击的银行和商家近来不断在信用卡上打算盘,防盗费、会员费等收费名目会悄悄出现在账单上,提高利息、缩减透支额度更是常用手法。为此,美国总统奥巴马5月22日签署了信用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禁止发卡机构任意提高利率和修改信用卡合同。但此举却遭到了银行家的猛烈抨击。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直言,政府的监管走得“太远了”。一些银行甚至赶在法律生效前加快提高信用卡利率。对于美国银行与民众间相互的“信用破产”,《纽约客》杂志讽刺说,放贷者曾经对风险漠不关心,掏钱给收入不稳定、信用记录差的人,而今天他们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哪怕最优秀的借款人都不信任。文章称,信贷系统的基础是相互信任,“如果互不信任,我们的世界就是一个有钱的一毛不拔、借钱的两手空空、经济停止运行的世界,或者说,就像我们现在的世界”。

信用卡毒债向欧洲蔓延

“已造成美国银行业数十亿美元亏损的信用卡危机正向欧洲蔓延,”英国《金融时报》7月27日称,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欧洲2.5万亿美元的消费者债务中有7%将成为坏账,而且很多将出现在英国——欧洲最大的贷款国。

1966年,美国人发明的魔力卡片传到英国,巴克莱银行发行了英国第一张信用卡。与美国在商业文化上有着极大共通性的英国人很快就接受了美国人“寅吃卯粮”的做法。记者曾留意身边英国朋友的钱包,里面通常是一张借记卡,外加四五张信用卡。金融危机爆发前,对于一个按月领薪水的普通英国人来说,申办信用卡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随便找一张注明姓名和地址的银行账单去申办,往往不会遭遇多少问询就能在两三天后收到信用卡。起初,信用卡的借贷额度只有500英镑,但一年后就会增到1000英镑,18个月后又会激增到5000英镑。“你值得拥有!”这是英国信用卡公司对消费者说的最多的话。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成为它们灌输的时尚理念,而攒钱则被看作是“愚蠢”行为。于是,“必需品”与“奢侈品”的界限在年轻人脑子里越来越模糊。

早在5年前英国央行就警告,英国消费者债务超过了1万亿英镑。专门从事债务咨询业务的托马斯·查尔斯公司近日发现,有八成英国人承认欠有信用卡债务,有170万英国人将因还不起债面临破产。其中一位信用卡客户申请了64张信用卡,欠债高达32.7万英镑,成为英国的欠债明星。英国广播公司称,今年上半年英国的信用卡坏账率逐月提高,而官方预测明年失业人口会超过300万,银行将不得不面临更高的信用卡违约率,“一场信用卡危机将不可避免地袭击英国”。伦敦兰巴德金融咨询公司经济师罗尔·奥尼对《环球时报》记者感叹:“眼见美国的高消费文化让人们提前过上幸福生活,英国人也不甘落后学了起来,但要知道,照搬美国的各种金融衍生品模式,可能是在建造危险的空中楼阁。”

失败经历曾令韩国痛彻心扉

在美国的信用卡危机显现出来后,《纽约时报》回忆起了韩国多年前的类似经历,并安慰道,美国人或许能稍感宽慰,因为韩国最后勉强脱身了。

在1997年金融危机最深重的时刻当选韩国总统的金大中,上任第二年就开始放宽有关信用卡的限制性规定,试图以此刺激经济。那时,韩国从政府到消费者都很迷信美国式的市场逻辑。政府连续出台政策,废除了包括透支上限在内的多项信用卡业务限制规定,对被举报不接受信用卡的商家予以处罚,并在年末对信用卡使用者进行退税。一时间,首尔街头充斥着信用卡发行商,对学生、失业者都是来者不拒。戴着劳力士名表、受聘于一家信用卡公司的律师宋纪勋对《纽约时报》回忆说:“当时韩国人都想要豪华车、大彩电,尽管拿不出现钱,就像现在那些以为光靠贷款就能买房的美国人一样。”韩国的信用卡公司则在那段时间获得了50%以上的资本回报率,这让美国人都感到惊讶。韩国因此被认为是使用信用卡最好的国家。要知道,在此之前,韩国的储蓄率还在全世界名列前茅。

从1999年到2003年,韩国人均持有信用卡从1.8张变成4.5张;信用不良者从59万人变成近400万人;家庭债务与GDP的比率翻了一番,达80%,与美国水平相当。2003年,韩国信用卡公司一度亏本10兆韩元,最大的LG信用卡公司甚至险些倒闭。那一年,一个34岁的韩国主妇因不堪负债,从高层公寓中将3个孩子推下去,自己再纵身跃出,令韩国上下为之震惊。

时隔多年后发生在美国的信用卡危机,让韩国人格外警醒,但恐惧已比当年小得多了。韩国与信金融协会人士认为,经历了那场危机,政府学会了信贷政策的风险管理,信用卡公司也强化了抗风险能力。韩国社会公约研究所所长李东铁认为,那场痛彻心扉的失败给韩国人的最大教训是,在学习美国模式时韩国应注意不能走超过自身经济力量的“金融扩张”之路,不能盲目模仿美国式的资本主义。

“信用”二字被踢到了角落里

印度也曾上演与那位韩国主妇一样的人间悲剧。去年10月,印度警方在孟买郊区一所公寓发现了4具尸体和73张信用卡,这一家人因不堪巨额债务的压力而走上了绝路,六七十岁的老夫妇服毒自尽,他们人到中年的儿女双双悬梁。

印度人大量使用信用卡是最近几年的事情。2005年以前,新德里只有几家大饭店能刷卡消费。但近几年信用卡市场随着这个金砖国家一起繁荣起来。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从2005年开始,印度信用卡总量每年以30%-35%的速度增长,去年初已达3000万张。信用卡拉动了印度的消费,但消费过度的持卡人也慢慢尝到了违约和债务缠身之苦。孟买持卡人咨询服务机构阿贝公司的大门口近来几乎每天都挤满前来咨询的持卡人,他们被自己的债务搞蒙了。班加罗尔一家酒店的经理阿里吉特对记者发誓说,再也不用信用卡了。因为他发现,还款金额竟然是实际消费金额的3倍。

像阿里吉特这样对信用卡说“不”的印度人开始多了起来,一些银行门前甚至排起了长长的退卡队伍。印度“信用卡持有者协会”主席吉达帕先生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信用卡是个吸血鬼,一开始被描述得天花乱坠”。该组织正在发起一个活动,劝说人们拒绝使用信用卡,他们计划到2020年使印度成为一个“无信用卡的国家”。不过,印度资深经济学家查特吉教授认为,简单拒绝信用卡的做法并不可取。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信用卡本身没有什么罪恶,滥发和滥用才会导致危机产生。

77岁的英国财政部退休公务员查尔斯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英国人受美国的极度信贷消费理念毒害太重,这个教训值得所有国家警惕。在用卡消费极为方便的宽松环境下,英国人忘记了国家和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更忘记了“信用”两字的重要性。和美国一样,无论是英国信用卡公司还是英国消费者,都在学着把债务留给尚不可知的未来,以不负责任的姿态坐等情势恶化。而当金融危机的雪球越滚越大时,信用卡公司除了不断提高借贷利率,拉高申请水平之外束手无策,最终导致借贷双方完全没有诚信可言,资本主义体制最为推崇的“信用”这个字眼被踢到了角落里。查尔斯说,这场金融危机会渐渐过去,但资本主义市场的诚信想全然恢复却将历时漫长。▲

猜你喜欢

信用卡韩国英国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招商银行:招行两大APP支持信用卡免费还款
信用卡资深用户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注意!有些信用卡不激活也收费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拔牙有“树”
信用卡之“链”
揭秘韩国流
韩国的K1A1主战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