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耳他,小城无眠

2009-08-04

旅游 2009年7期
关键词:花车马耳他

安 诚

“都快要中午了,为什么街上还这么安静?” 我坐在空空荡荡的公共汽车里一路跟司机聊着天,沿途的车站上几乎无人候车。司机加大油门奔驰在空旷的公路上,跟我说话的嗓门也越来越大,“我们睡得晚,起得也晚。

小城之小

“都快要中午了,为什么街上还这么安静?” 我坐在空空荡荡的公共汽车里一路跟司机聊着天,沿途的车站上几乎无人候车。司机加大油门奔驰在空旷的公路上,跟我说话的嗓门也越来越大:“我们睡得晚,起得也晚。一般下午街上才有人。”我紧抓着汽车座椅的扶手,尽量保持不被甩出身边洞开的车门。

马耳他的公共汽车犹如古董,是外来人眼里当地一道特殊的风景。这里的每辆车都按照司机的喜好被打扮得花里胡哨。但无论车主如何在细节上装扮自己的汽车,鲜黄的车身色彩是它们统一的标志,耀眼的色彩给了这些老旧的汽车一个活泼可爱的外表,也让其充当起异国文化道具的角色。马耳他的公共汽车都不关门,确切地说可以开关的车门都被拆除了,以方便顾客上下。我想也只有在温暖的地中海气候里,人们才能对公共交通工具进行如此改造。

公共汽车在桑格里亚(Senglea)的中心广场抵达了终点。司机告诉了回程线路的车站后问道:“你知道明天是马耳他的狂欢节吗?所有的景点都关门,你要浏览,就得抓紧。”

我沿着老街狭窄的人行道向海边走去。尽管在马耳他地图上桑格里亚被称为“市”,但就其实际面积而言,至多只有一个中小城市中的“区”的大小。马耳他是一个长27千米,宽15千米的小国家,许多人知道它的大名但并不清楚它的具体位置,看地图时一不留神会把它当成意大利在地中海里的一个小岛。事实上许多意大利人就是这么看待马耳他的,而意大利的流行文化则通过每天乘渡轮来的游客和昼夜不停的意大利电视节目“狂轰滥炸”着这个小小的邻国,其结果是意大利语在今天几乎成了马耳他人都能熟练掌握的外语,而作为官方语言之一的英语,当地人说起来或多或少也带点意大利腔。

桑格里亚的尽头是避难花园(Safe Haven Gardens)。这是一座建在海岸崖顶的小公园,还残留着部分古老的海防要塞遗迹,特别是它那座伸出崖壁外的小哨塔,日夜注视着脚下碧波万顷的马耳他大港(Grand Harbour)和对岸的瓦莱塔古城(Valletta)。其实,我一踏上马耳他的土地,就在当地的公司商标,店家招牌,旅游地图,景点指南甚至饭馆的菜单上看到过这座哨塔的身影,它简约的轮廓和水光山色的背景已成了今天马耳他的象征。

避难花园里没有其他的游人,园子背后密集的居民区里也没有一丝市井的嘈杂。我爬上坚实的古要塞的垛口,放眼开阔的大港水面,只有一艘游览船静静地驶过。对岸瓦莱塔密集的建筑群犹如一幅电影布景画,展开在地中海薄云的天幕下,马耳他的首都就是这片建筑密集的城塞。

我所在的桑格里亚有“三城”(The Three Cities)之称,顾名思义,这里的海岸上分布着三座小城。除了桑格里亚,另外两城分别是其东北侧的维多利沙(Vittoriosa)和格斯比查(Cospicua)。其中桑格里亚和维多利沙是两座大半岛,而格斯比查只是维多利沙向岛屿内地延伸部分。桑格里亚的西侧水域是现代化的马耳他港区,远远望去可见庞大的船坞和密集的吊塔群,作为马耳他工业最重要组成部分的造船和修船业就集中在那里。桑格里亚半岛夹维多利萨(Vittoriosa)的水域叫船坞溪(Dockyard Creek),溪内的游艇码头(Marina)上船帆林立。古老的圣安杰罗要塞(Fort St. Angelo)就屹立在这座半岛的尖端。它与大港入口处的瑞卡索利要塞(Ricasoli Fort)和瓦莱塔半岛东端的圣埃尔莫要塞(Fort St. Elmo)遥相呼应,构成了昔日马耳他大港严密的水上防御体系,让马耳他成为镇守地中海航道的海上雄关。

港湾的午炮声

罗马人从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146年对迦太基人发动了三次布匿战争(Punic Wars),由此夺得了西西里和马耳他。在罗马统治下的马耳他享有自由城邦(Free Town)的待遇,有权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并在罗马派驻大使。但据古代典籍的记载,当时的马耳他依旧具有浓厚的腓尼基殖民城邦色彩。与罗马文明相比十分落后,居民被认为是野蛮人,他们不会讲在当时被视为文明和进步象征的拉丁语和希腊语,直到圣徒保罗来到马耳他,以基督教教义开启了民智。

基督教历史上有名的圣保罗沉船(St. Pauls Shipwreck)是发生的古代马耳他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据圣经记载,保罗(St. Paul)遭到罗马人迫害,在与其他囚犯被解往罗马受审途中遭遇海难,所幸一行人在马耳他海域获救。据圣经记载,圣保罗等人登岸后受到当地人的善待,马耳他人为他们燃起篝火御寒。在向篝火中舔柴时一条毒蛇咬了圣保罗,但马耳他人惊异地发现,这个刚从海难中获救的人居然秋毫未损,于是他们猜测保罗不是凡人。这次海难让圣保罗一行在马耳他停留了三个月,这期间他受到了罗马总督的接见并治愈了总督父亲的顽疾。出现在保罗身上的神迹和善举感化了罗马总督普波留斯(Publius)和许多岛民,使他们成为地中海上最早的基督徒。普波留斯后来甚至出任过马耳他主教和雅典大主教。因此,西方历史学家又将马耳他人称为“最早皈依基督教的古老民族”。今天,马耳他各地的依旧保留着不少以圣彼得沉船这一历史事件命名的教堂,有关保罗神迹的艺术作品也常可以在此见到。

罗马帝国分裂后,马耳他成为拜占庭的势力范围。

从7世纪到9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势力迅速扩张,伊斯兰教义这时借助摩尔人的铁蹄横扫欧洲。与南欧的其他一些国家相同,马耳他在当时也被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所吞并,伊斯兰教对马耳他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1世纪。在阿拉伯人统治时期,基督徒岛民得到了宽容的对待,阿拉伯人向他们传授了耕作、灌溉等先进农业技术,许多原产于北非的农作物也是在这时被引到了马耳他,大大丰富了这个海岛的农作物品种。伊斯兰文明对马耳他岛的历史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现代马耳他地图上的麦地那(Mdina),拉巴特(Rabat)等阿拉伯语地名,就是对这段历史独特见证。事实上,今天的马耳他地名除了极个别的仍有拉丁语渊源外,绝大多数的出自阿拉伯语。作为马耳他两种官方语言之一的马耳他语,其实是阿拉伯语的近亲。今天的北非人甚至不必专门学习马耳他语便可以理解当地人对话的大部分内容。记得刚到马耳他那天,在从机场到瓦莱塔的路上,出租车司机一路都在打电话,起初我以为他讲的阿拉伯语,后来一请教才知道,他说的就是马耳他语。司机告诉我,马耳他语的话音确实与阿拉伯语接近。它是一种借鉴了阿拉伯语和意大利语的古老语言。

我坐在坚实的古要塞垛口上享受着地中海和煦阳光和清凉海风,脑子里闪过马耳他历史的一些片断。虽说眼前的马耳他港是全国最重要的水道,但宽阔的水面上此时却看不到一艘船只,放眼远处海天一色的地中海洋面更是一片沉寂。 宁静笼罩着这个阳光明媚,波光粼粼的世界。在我的印象里欧洲很少还有这么宁静的海港,既无船只也人迹罕见,就连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似乎在地中海的阳光里打盹。再看看周围那一座座的古堡要塞,巍然屹立在一片宁静致远的意境里。历史久远,遗迹遍地的马耳他,真是一个怀古的好去处。

终于有一艘渡船驶过了大港的水面。不久,对岸瓦来塔要塞上想起了一声炮响。这是马耳他港每日报时的午炮。这项英国海军热衷殖民地里发扬光大的传统,在中断了许多年后又被今天的马耳他旅游局重新继承了起来。望着午炮在蓝天上散开的硝烟,我终于发现硝烟下的瓦莱塔上兵营花园(Upper Barrakka Gardens)里聚集着许多游人,这是我在当天首次看到人群。他们似乎让万籁寂静的马耳他岛出现了一丝生机。不久,一群意大利游客进入了静悄悄的避难花园,随即这片小花园里便充满了大大咧咧的欢声笑语。我觉得自己在此深陷历史太久,到了该返回现实时候了。

离开了避难花园后我从桑格里亚半岛的尽头沿着船坞溪的水边步行前往维多利沙。夹在桑格里亚和维多两座半岛间的船坞溪并不开阔,对岸庞大的圣安杰罗城堡和漂亮的游艇码头近在咫尺,可惜这片并不开阔的水面上无桥,否则我就不必沿着海岸绕一个几千米的“U”字了。

维多利沙的水边是新近落成的游艇码头。除了停靠着密集的小型游艇外还有几艘可以降落直升机的巨型游船。这些游船的船尾上都挂着英国旗,而码头边一块纪念铜牌上指出,前两年英国女皇刚为这个游艇码头的开幕剪了彩。看来英国对马耳他的影响还是比我想象的大多了。

宏伟的圣安杰罗城堡就在维多利沙半岛尽头。这座马耳他大港边最显眼的古城堡,只有在近处看才显得有些破败。目前,这座古堡只有其城堡顶部分还被使用着,其他部分的城堡建筑已遭废弃。

圣安杰罗城堡不对外开放,但是沿着它外墙下一条杂草丛生的小道可以进入它的旧炮台,炮台后的古建筑门窗皆无,完全是一派废墟的凄惨景象。我绕过一道颓塌的矮墙进入了城堡内部,只见瓦砾遍陈,垃圾满地,墙面上到处是拙劣的涂鸦。许多篝火的余烬告诉我这座古建筑已成了当地顽童深夜聚会的好去处了。我一边小心地在这个废墟里摸索前进,一边注意着头顶上那些断裂的屋脊。许多巨大的梁木摇摇晃晃地垂向地面,感觉只要一阵海风吹过,它们就会砸向地面。许多海鸟已在这座巨大的废弃建筑中安营筑巢了。我的脚步并未惊扰这些主人,它们不时尖叫着由洞开的窗门中飞出飞入。我一边搜索着可能发现的“历史遗迹”一边由一处残破的楼梯爬上了二楼,待我的双眼适应了黑暗后才看清二楼浮土遍地的楼面上伸出许多残破的电缆,许多坚硬的钢筋生楞楞地从坍塌的墙面上伸出。看得出这是古堡建筑比较“现代化”的部分,估计是后来加建的“现代”军事设施。

我回到了圣安杰罗城堡面向大港的炮兵阵地上,一艘载客在大港作“大港之旅”的游船刚好由我面前经过,鼓起阵阵波澜涌上炮兵阵地的岩石地基,游船上的许多人都朝我这个方向举着相机,还有人朝我挥手,我隐约可以听到游船的扩音器里正在介绍着圣安杰罗城堡的历史。

圣安杰罗城堡是马耳他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海上要塞。据记载,腓尼基人和罗马人都曾在这个面向大港的半岛尖端建造过神庙。从9世纪起这里出现了第一座堡垒。1530年,被穆斯林打得节节败退的圣约翰骑士团(The Knights of St John)在饱受流离失所的苦难后来到了新家马耳他,他们重建了这座古要塞并把它作为自己的指挥部用到1571年。英国占据马耳他时,圣安杰罗要塞成为大英帝国地中海舰队司令部。我不知道刚才进入的那片“现代化”的废墟是否就是英国海军加建的杰作。自英军撤离马耳他后这座古堡就废弃了。只有城堡顶端的骑士团首领宫(Grand )和15世纪的圣安教堂(Chapel of St Anne)仍是圣约翰骑士团的“领地”,今天仍有骑士团的工作人员在此办公,而圣约翰骑士团的十字旗也每天照旧在城堡顶端准时升降。

狂欢节

第二天早上我刚踏进旅馆的大堂就已感觉到了街上鼓噪的人声。这是我到达马耳他的第三天,第一次听到街上有吵闹声。推门上街,原来狂欢节已经开始。但见满街尽是披红戴绿,奇装异服的人们。无数的小孩子打扮成各种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或妖魔在大街上耀武扬威,他们的父母们则前呼后拥,紧随左右,一边为孩子们擦汗喂水,一边还不失时机地给小孩子们摄影留念。

瓦莱塔的城门口被巨大的游行花车塞得水泄不通,随着花车上播放的震天动地的音乐,被堵在城门内外的人群一边起舞一边狂喊。这时我才注意到,旅馆前的街道已关闭,所有的机动车都得绕道而行。那个平日里在旅馆外执勤的胖警察,此时正满头大汗地在另一条街上指挥着拥挤不堪的交通,嘴里叼着的小哨几乎都被他吹破了,但那些驾车的人们好像没几个理会他,不是见缝插针就是横冲直撞。我真有点不相信自己的双眼,宁静的马耳他怎会在一夜之间会变成这个样子?

待我挤进了瓦莱塔的城门后才明白,紧邻城门的自由广场已成了一座大舞台,临时搭起的看台上挤满了观众,广场中的表演场地上一群打扮成古代骑士的学生刚刚结束演出下场,高音喇叭里一个男声正以激动的声音祝贺着他们的出色表演,而另一个嘹亮女声已经在预报下一个即将上场的节目。原来这里是狂欢节的歌舞比赛的中心,难怪会有这么多看热闹的人,能把一座宽阔的城门从里到外堵得严严实实。

我从临时舞台上眺望城中,瓦莱塔的交通干道共和大街已被人海所淹没,只见一座座规模巨大的花车犹如漂浮在人海中的彩色岛屿,随着人潮缓缓地向城门口移动着。这些花车都是用大型载重卡车装饰而成。每辆花车自有不同主题,有的是圣经人物,有的则是哈里-波特神话世界。我还看到一辆以亚马孙雨林部落为主题花车,车上不仅装饰着丛林木屋,那些出没其间、吹号敲鼓的人们也都是一身热带部落打扮。此外,在花车游行的队伍中也可以见到手持刀剑的中世纪骑士和外表怪异的“天外来客”。尽管每辆游行花车的主题不同,但是艳丽夺目的色彩和震耳欲聋的音乐,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根据马耳他旅游局有关当地狂欢节的历史介绍看,这是个源于天主教信仰的节日。它与世界其他地区所流行的狂欢节同宗同源,所不同的是在这个狂欢节上几乎感受不到一点宗教气氛。马耳他的大人小孩从各地聚到瓦莱塔,就是打算在狂欢节里狠狠玩几天,彻底放松一下。

午后,第一天的狂欢节游行进入高潮,共和大街两侧的阳台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们,他们手里挥动着马耳他国旗并朝街道上游行的人群中抛出一卷卷彩带,游行队伍里则有不少人以一种彩纸炮“还击”,随着声声“炮响”,一颗颗彩纸“炮弹”飞向共和大街上的“目标”,望着阳台上满头彩纸,纷纷“挂彩”观众,街道上的游行队伍欢声雷动。

我挤在共和大街的人群里,朝花车出发的圣乔治广场慢慢挪动。每辆花车由身边经过时我都不得不堵上耳朵,以防巨大的音乐分贝震破我的耳膜。忽然,一队头戴“皇冠”,身披白纱的马耳他美女出现在我的面前,紧随这支队伍的是一群当地的帅哥。起初我以为他们是来“护驾”,“垫后”的,但在他们经过我身边时却听到了:“你一定是模特吧?能给我电话吗?”之类的恭维和请求。美女们笑而不答,小伙子们紧追不舍:“我就住在附近,游行结束后可以请你去喝咖啡。”看来并不是所有的瓦莱塔人都躲到格卓去了,留在城里守株待兔的大有人在。

圣乔治广场上聚集着一大堆等待上路的花车。而每辆花车前都有一支待发的游行队伍。人们随着花车播放的音乐起舞欢呼,好不热闹。圣乔治广场(St Georges Square)边矗立着16世纪的总督府,这座昔日马耳他圣约翰骑士团首领的官邸,今天是马耳他国会和总统官邸。我心想,看来马耳他总统一定爱热闹,否则决不会让狂欢节的游行队伍从自己家门口出发。望着总督府门前随着音乐节拍摇晃着身子的两个警卫,我的疑问至少有一半获得了肯定的答案。

暮色降临时我又回到了瓦莱塔城门外的大广场,白天的游行结束后各路花车都集中到了这里。此时,夜晚的游行尚未开始,人们一边喝着啤酒一边载歌载舞,自娱自乐。早晨关闭的公路上此时已被望不到边的“夜市”占领,烤肉烤鱼的香味伴着一股股浓烟弥漫在空中,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和嘈杂的人声似乎盖过了花车上播放的舞曲。

午夜时分,我透过旅馆房间双层的隔音玻璃,看到瓦莱塔城门外的圆形广场和周围依旧灯火通明,人头攒动。

旅游 资讯

气候:马耳他位于地中海中部,为典型地中海气候,最佳旅游时间为每年6-9月。

时间:马耳他当地时间与大多数西欧国家相同,即比北京时间晚6小时。

货币:从2008年1月1日起马耳他加入欧元区。但当地人有时依旧以英镑做为货币单位报价,游人在入住酒店或搭乘出租车时需特别注意。

住宿:马耳他各地旅馆众多。www.maltahotel.net以星级标准将马耳他各地的旅馆资讯予以归类,非常便于查找和网上预订。同时该网站还受理在瓦莱塔等城市的租车业务。

饮食:与其近邻意大利相比,马耳他称不上是美食天堂。但当地盛产的大量海鲜还是能让游人领略真正的地中海渔村风味。

猜你喜欢

花车马耳他
马耳他想让英国还化石
绚烂花车(环球360)
搞怪游行
骄傲彩虹
春节看花车遨游
微软创新中心在马耳他推出女性重返工作岗位计划
世博花车让美国民众亲近上海
鲨鱼花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