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2009-07-30管清元

当代教育 2009年2期
关键词:情操人文精神人文

管清元

《语文课标(实验稿)》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握教材中的人文理念、人文情操、人文精神并合理地融合成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加以渗透,使孩子的心智得以健全,灵魂得以净化,从而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呢?笔者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谈点肤浅的看法。

首先,教师必须认识到:语文负载着、传承着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任,有着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而语文教材则是实施德育的主要载体。语言文字不仅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交际工具,而且还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一种心灵的颤动,一种意念的呼唤。如《小抄写员》中的父子之情,《穷人》中的邻里之谊,《梅花魂》中的爱国之心,《只有一个地球》、《蛇与庄稼》等所引发的哲理思考,这些都需要教师认真开发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资源,让学生在充满人文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其次,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生生、文本之间的交流互动。这一步可分三个环节进行:(1)通过朗读来体会文章的道德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是加深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本的思想感情,而且还可以再现作品形象,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情感和理念的共鸣,从而陶冶道德情操,使人文内涵的得到渗透。如引导学生朗读《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孩子们通过朗读,不但达到了字通文顺的诵读要求,同时为特定时期——抗美援朝时期的中朝友谊深深感动,从而感到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所带来的精神享受,也认识到国际间和平共处的重要性。(2)在领悟中把握语言的道德意蕴。语言不仅是意义的承载工具,更是道德意蕴的承载工具;不仅是符号系统,还积淀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人类智慧。只要我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用情去感悟语言背后的意境,用心去体味其中的人文精神、人性闪光点,进而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孩子们通过作者低沉的叙述语调,感悟到痛失圆明园的惋惜之情,更体味到作者对侵略者贪婪无耻的厌恶与愤怒。从而教育孩子们:只有祖国强大了,圆明园的悲剧才不会重演。这样的德育比直接讲“要爱国”还要来得深刻一些。(3)在师生互动的课堂交流中渗透德育。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是师生间、生生间一种心灵的交流,它充满人性和诗意。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甚至活动中的师生本身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道德要素,如独立自主、坚强、勇敢、团结合作、勤劳善良等优良品质,都可以在交流中呈现出来,并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应成为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自觉挖掘教材所蕴涵的德育资源,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道德情操的陶冶,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相融并济。

猜你喜欢

情操人文精神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背负十字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