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届咖啡馆短篇小说奖花落海外

2009-07-29

作家 2009年7期
关键词:阿尔巴尼亚防空洞获奖作品

首届咖啡馆短篇小说奖作为民间设立的新奖项,五月评选出获奖作品,旅居加拿大的陈河发表于《人民文学》2008年第11期的短篇小说《夜巡》,摘得殊荣。

当一个荒废笔墨已久的作家,有一天重新燃起写作的强烈欲望,感觉应该坐下来好好地写一些东西的时候,他就值得我们好好期待。我们相信,在阿尔巴尼亚被劫匪绑架,关押在地下防空洞中面临生死考验的那些日子中,也是陈河最真诚和最深度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整个世界的时候。这种对生活和自我的极度真诚和坦白,使得整个世界在他面前呈现出越来越完整和丰富的面貌。陈河笔下的故事虽然都发生在中国本土之外,却似乎是一代中国人在这个高度变迁的全球化时代的一些共同经验和困惑。他的写作场域的转换,大大延伸了华语文学中不断探索的华人的现代性经验,及其深度和丰富性。

《夜巡》所描述的,是权力的神经末梢与自由个体之间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惊心动魄的斗争。小说最值得玩味之处,恰恰在于捕捉到了表面上无所不能的权力末梢,在平凡人物面前的无能和尴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深夜,不下赌注专供排遣无趣的牌局,以及在一片黑暗中独独亮起的那盏小灯,其中所蕴藏的反讽和抵抗,体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度和艺术的成熟。

《夜巡》的获奖评语:缜密、理性的叙事,穿越尘封的历史,洞悉人的灵魂在暗夜中无声的呐喊。作为“文革”题材的小说,它所呈现的不是标语口号和轰轰烈烈的场面,以及表层的苦难与伤痕的拼图,而是走进了封闭的私人生活空间,在现实与噩梦相撞的专制铁栅的缝隙中,对人的精神和心灵进行深入的审察。我们恭喜陈河的作品《夜巡》,获得这个专门以短篇小说为评选对象的文学奖项,希望这种发自读者和同行内心的肯定和赞许,能够进一步促进陈河的创作。

咖啡馆小说奖是专门针对被称之为“作家的学校”这种短篇文体设立的,它所关注的是文学的核心地带,是人类精神活动长河的上游区域。在短篇小说这一最具风向标意义的敏感板块里,筛选出能够具有里程碑价值的优秀作品。通过获奖作品的选择显示一种更为纯粹的文学标准,抵御社会转型时期功利因素对作家价值和审美取向的侵蚀。

咖啡馆短篇小说奖每年评选一届,每届从上一年度国内出版发行的期刊中,选出一篇最具文学性的短篇小说,奖金两万元。被选篇目的责任编辑,奖金一千元。评审委员会由评论家、编辑家和文学读者组成,采用举荐方式,遴选出十篇候选小说,经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确定获奖作品。

(小团)

陈河简介

陈河,男,1966年11月生于浙江温州,年少时当兵在部队打过专业篮球,后来在汽车运输企业当过经理,曾担任温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94年出国,在阿尔巴尼亚居住五年,经营药品生意。1999年移民加拿大,现定居多伦多。出国停笔十多年后,2006年重拾写作,近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致命的远行》,中短篇小说《女孩和三文鱼》《西尼罗症》《夜巡》《黑白电影里的城市》,纪实文学《被绑架者说》等。

获奖辞

陈河

1994年初我离开中国前往阿尔巴尼亚经商。当时我以为这一次我可能要彻底告别文学了。事实也是这样,在最初的四年,由于远离了母语环境,我几乎完全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一个迷恋写作的人。一直到了1998年10月某天,我被一伙武装人员绑架,关押在地拉那一个地下防空洞里。到了第五天,在我的心情几近绝望时,隐隐听到防空洞的顶部通气孔里传来细微的小鸟的叫声,还有一丝青草气味也随气流传进来。我突然产生一个想法:如果我能够活着出来,一定要把这种感觉写出来,在国内最好的杂志上发表。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明白了文学并没有在我心中死去。当我面临生死关头,所能记挂的还是写作。

后来,我奇迹般地被阿尔巴尼亚警察救出来,次年移居到了加拿大。为了文学之外的世事,我又奔波了好多年,直到2005年的时候,才重新开始了写作。而这一次,我知道自己再也不会和写作分别了。在远离故土的海外写作,是一件孤单寂寞的事情。然而孤独对于文学也许是好事,只有孤独的时候你才能听到内心河流的声音,才能捕捉到你潜意识深潭里的光影。这些年来,我整天坐在我的看得见风景的小书房里苦思冥想着,在时光流逝中写出了一批小说。而《夜巡》就是其中的一篇。感谢评委们给了我这个荣誉。这个奖项使我知道:我其实并不应该感到寂寞,如果我真正把自己所有力量都给了写作,那么中国国内的读者是会和我在一起的。在以后的时间里,我还会心无旁骛地继续写下去。就像雷蒙德·卡佛说的:“尽自己最大能力写出来的作品,以及因写它而得到的满足感。是我们唯一能够带进棺材里的东西。”

责任编校孙京华

猜你喜欢

阿尔巴尼亚防空洞获奖作品
阿尔巴尼亚:美味苏醒之旅
著名诗人
防空洞纳凉有讲究
2018年书画临摹获奖作品选登
签证·VISA
多波无损检测方法应用于室内堤防空洞缺陷检测模型试验研究
获奖作品选登
“7匹狼”征联大赛获奖作品
防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