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0年来我国高考作文的演变趋势

2009-07-29

中国教师 2009年13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题议论文

贺 湖

高考作文的命题,不仅仅是一道简单的写作题,而是某一个时代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60年的高考作文题的变化中(除去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取消高考的11年),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教育理念。

一、从命题方式来看,我国的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百花齐放的变化,学生思维的自由度越来越大

从1952—1982年,我国的高考作文基本上是命题作文。其中1952—1964年是纯命题作文,如1952年的《记一件新人新事》、1953年的《记我最熟悉的一个人》、1954年的《我的报考志愿是这样决定的》;1978—1981年为材料命题作文(1982年为纯命题作文),即命题者先提供一段材料,再根据材料命题。如1979年要求考生把何为的《第二次考试》改编成《陈伊玲的故事》,1980年是《读〈画蛋〉有感》,要求考生写读后感。从1983年开始,材料作文走进高考。材料作文是出题者提供一段材料,然后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内容,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撰写成文。如1983年是要学生根据《挖井》的漫画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由于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有更大的自由,因而受到普遍欢迎。这一命题趋势延续了二十余年,直至1997年。1998年全国高考作文推出了话题作文这一新的形式,即由一段材料引出一个话题,然后要求考生以该话题为中心作文。由于话题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因此,它比材料作文的开放度更大,也更受师生欢迎。从2000年开始,上海、北京率先在全国进行了自主命题的试点,2005年自主命题扩大到天津、重庆、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等12个省市,2006年全国实行自主命题的省份新增四川、陕西两个省。至此,实施自主命题的省市达到16个,考生人数约占全国考生总数的三分之二,中国的高考作文进入到了一个百花齐放的第四阶段。

从命题的四次变化来看,高考作文对学生的思维限制是越来越少。命题作文,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是阐释性文章,考生只需用事例或理论来证明命题者的观点就可以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只限于被动揣摩、理解、分析命题的意图,也就是所谓的“审题”。这种写作,“它不需要学生提出什么,只需要学生说明什么;它不需要学生创造什么,只需要学生证明什么;它不需要学生树立什么,只需要学生转达什么”[1]。因此,它培养的是不会主动思考、没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应声虫。而面对材料作文,学生终于有了主动思维的机会,有了展示自己思想的空间。如1983年的高考作文题要求学生针对《挖井》的漫画写一篇议论文。学生可以多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做事要坚持不懈,不能浅尝辄止;做事之前要调查研究,不能盲目瞎干等。但材料作文中的思维活动是受到材料的严格限制的,有的甚至限制到了从材料中只能得出唯一结论的程度。如1987年的高考作文,要求考生就水乡一学校开办游泳班最后夺冠一事,写一篇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的文章。材料中已经明确说出了理论指导的巨大意义,学生所要做的只是另找事例再次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而已。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引出话题的引子,它不再对学生构成束缚,学生完全可以抛开材料自由立意,学生的思维可以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像2000年的高考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思维的自由度就很大,学生可以多方面立意。如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看问题的角度、标准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形形色色的人对问题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等等。而到了各省自主命题的阶段,高考作文脱离了一元化的命题趋向,呈现了真正的丰富多彩的特色。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决定于劳动者的素质。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正如人们意识到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精神形成的首要条件是要给学生的思维松绑,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心灵空间,培养他们主动思维的习惯,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不再人云亦云,沦为别人思维的奴隶。世界上任何创造性的发明几乎无不是突破原有旧的思维模式的束缚而实现的。据统计,每年有30%的重大发明源于美国,诺贝尔获奖者中美国人超过了40%。[2]美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功不可没,他们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能力作为能力培养的主要方面。我国的高考作文为学生逐渐开放的思维领空,将为中华儿女下一代创新能力的形成,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从文体要求来看,我国高考作文经历了记叙文——议论文——不限文体的变化,学生展现个性才华的机会越

来越多

我国高考作文,从1952—1965年,基本上是以记叙文写作为主,如1956年的《生活在幸福的时代里》、1957年的

《我的母亲》、1958年的《记跃进中的一件事》等。只有1964年一年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在1978—1997年这段时间,议论文写作占了绝大多数的比例。二十届作文命题,明确要求写成议论文的有13道,占65%,1985年、1988年、1989年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加上这三年,议论文的比例率达80%。从1998年开始的话题作文,废除了体裁的限制,学生可以选择任何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作。而到各省自主命题的时候,虽然很多省份又回到了命题作文,但是,对文体却没有任何要求。

无论是五六十年代的记叙文写作,还是八九十年代的议论文写作,这种对作文的体裁进行限制的做法对学生的成长和个性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首先,由于高考具有比较强烈的导向作用,一般说来,高考的内容也就是中学的重点教学内容。高考作文命题长期倾向于某一文体,必然使中学作文教学偏重于这一文体,其他文体的教学就得不到保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其次,每个考生,由于其性格气质和生活经历不同,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表达特长也各不相同,有人爱好诗歌,有人爱好散文,有人爱好小说,有人长于叙事,有人长于抒情,有人长于说理……而高考作文却规定学生只能采用某种文体,对擅长其他文体的考生来说是极不公平的。这种只按一个模子取才的做法,无疑会扼杀许多极有个性才华的人才。也许命题者也意识到了这点,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如五六十年代的多题任选,从1960年开始到1965年基本上都是二题中任选一题(只有1964年出一道题)。恢复高考后,出现了大小作文题,如1983年、1987年、1990年、1992年、1996年都要求考生做两道作文题,一大一小,大的为议论文,小的为说明或描述性文字。但是这种补救措施的缺陷也同样明显,五六十年代的二选一,可供选择的体裁都是一样的。如1960年的两道题分别是《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大跃进中的新事物》,1961年的两道题是《我学习了毛主席著作以后》、《一位革命前辈的事迹鼓舞了我》。而大小作文方式,小作文的分值太少,一般只有10分左右,大作文往往是40分,小作文对改变整个局面所起作用不大。真正为所有考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个性才华的是不限文体的话题作文,它终于解除了长久以来束缚在学生身上的文体枷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取适合自己的文体:热情洋溢的人可写演讲稿,思维缜密的人可写议论文,善于描述的人可写记叙文,想象丰富的人可写童话、寓言,生性诙谐的人可写幽默小品,思想深刻的人可写杂文……这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方法比以往更加合理、更加科学、更加人道,选拔出来的人才也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应该是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应使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不是仅仅向他们传授知识和技能。因此,教育应以最适当的制度,最有效的方法,去发掘、培养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但是现在的教育模式却像工业生产中的流水线,不同形状的原料经过加工以后便成了整齐划一的标准件。在这种教育下,学生的个性被无情地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也就荡然无存了,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关于这点,学生比我们有更深刻的认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元的,社会不要求每一个人都成为科学家,成功的教育是要‘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专长。学生是泥土,就要把它烧成砖;学生是矿石,就要把它百炼成钢;学生是树木,就要把它变成栋梁。我们不要因为泥土、树木炼不成钢,就把它们扔掉,也不要把炼钢当成成才的唯一出路。”[3]也许,大家对个性化教育的理念是认同的,只是不知在实践中怎么去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作文取消文体限制,其影响并不限于作文本身,它是对现代个性化教育理念实施的一次可贵的探索,将对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从价值导向来看,我国高考作文经历了政治导向——文学导向——人文导向三个阶段的变化,学生的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重视

从1952—1965年,由于受到“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左”倾思想的影响,我国的高考作文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色彩。如1958年的《记跃进中的一件事》(华北区)、《当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东北区),1960年的《大跃进中的新事物》,1961年的《我学习了毛主席著作以后》,1963年的《唱〈国际歌〉时所想到的》,1964年的《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1965年的《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等。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高考作文从政治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主要考查考生文学的写作能力。如1978年的高考作文是要学生缩写一篇文章,1979年是要学生改写一篇文章,以后的历届作文也都在有意回避政治。但是,这个阶段却有点矫枉过正,不仅回避了政治,也回避了人的情感、道德等价值观念。1997年,《北京文学》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大讨论,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其中批判的焦点之一是近20年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变成了单纯的知识之学、技艺之学,忽视了文学中所蕴含的宝贵的人文精神,从而导致了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的下降。这场讨论,揭开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序幕。在这种形势下,1998年的高考作文开始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998年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2001年的《诚信》,2001年的《心灵的选择》,就怎样做人这一问题对学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其他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等,对引导学生关注科技,树立创新思维的价值观都有良好的作用。

从高考作文价值引导的三次变化来看,它越来越接近教育的本质。教育当然不是政治的附庸,但教育也不能只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而不关注学生的精神。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教育有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世界各国无不把传递社会价值观作为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四项发展目标,它们分别是精神方面的发展:即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道德方面的发展:即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社会方面的发展:即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利和责任,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文化方面的发展:即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的能力。法国教育部发布的《为了20世纪的高中》一文中指出:任何学科知识的获取都应该培养学生努力的概念,对知识获得的纯洁态度,对真理的忠贞追求和对他人观点的尊重。美国希望通过“社会研究”等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和谐地与他人、与社会和与周围的环境共处的能力,成为有责任感的家庭成员、社会公民和文明意义上真正的“人”。[4]因此,在高考作文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仅符合现实需要,也符合国际潮流,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虽然现阶段有人撰文批评高考作文浓厚的“道德教化情节”,但他们所批评的应该是那种强迫的灌输方式,而不是内容本身。引导学生求真、行善、崇美,树立美好的人文精神,使他们懂得什么是拼搏奋斗,什么是乐观自信,什么是诚实守信,什么是善良仁爱;帮他们懂得人性,学会珍爱人生,教他们审视自己,摒弃丑恶,净化心灵,升华人格,这就是高考作文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些价值观念,无论社会进化到什么程度,都是永远不会过时的。2003年的高考作文,似乎远离了“道德教化”,但仍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人的情感的亲疏是否会影响到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它仍然是一种价值观念的体现。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引导学生认真思索人生的情感,学生自己的思考比起别人的强迫灌输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会更大、更好。2006年全国高考作文有引导学生关注读书的(全国卷),有引导学生的关爱同情的(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等。2007年全国高考作文根据丛飞帮助别人不求回报的事情要学生思考感恩的话题,2008年则引导学生关注民族的灾难——汶川大地震。

作为国考的高考,不仅要担负起为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的任务,更要通过高考的导向作用,去实施现代教育理念,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他们的潜能、个性和创造力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时代的需要,是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需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变化,高考作文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树立他们的人文精神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现在的高考作文还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足,具体表现为在以下方面。

首先,高考作文的思维的开放度还不够,学生受到的束缚还比较大。如1998年的作文《坚韧——我追求的品格》,一定要学生表现自己的坚强意志,但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一定人人都坚强,也不需要处处坚强。俗话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不是英雄不流泪,只因未到伤心处。如果要学生谈谈自己到底是一种什么类型的人:坚强?怯懦?善良?学生的自由空间会更多些,也会写得更真实些。因此,有人说,我们的高考作文只是一面纸的正面开放,还有一半没有对学生开放。同样,2000年只能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1年只能说诚信好,2002年只能选择崇高。比较一下外国的高考作文,如美国的《癞蛤蟆是否有听觉,试证明之》[5],2001年法国的高三会考题《“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6],他们的作文题才是没有限制的全方位开放,不同的观点都能够在这里自由地展示,学生的思维不会受到任何束缚。可喜的是,2003年作文命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的开放度就和国外试题比较接近。它是一个全开放命题,学生既可以认为感情亲疏对事物认知有关系,也可以认为没有关系;既可以认为它有积极作用,也可以认定它有消极作用,真正做到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真理只有在争辩中才能显示出它的正确,限制学生思想表达的作文决不是好的作文。2004年全国卷的作文题《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似乎又回到了1998年的老路,弹的仍然是要“坚韧”、“战胜脆弱”的老调子,难道试卷上的坚强就一定会带来生活中的坚强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2001年入学的大学生一定是中国最讲诚信的人,这可能吗?

其次,我国的高考作文是以纯文学写作为主,实用性的写作比例不高。四十届作文题,只有1985年、1989年考了写信,1987年考了一道小作文,要求学生写一则通讯。反观美国的大学入学作文题,他们的应用写作趋势就很明显。比如宾夕法尼亚大学要求学生写的是300页的自我介绍中的一页,霍普斯金大学考的是要学生写一篇利用铁丝、汽车贴纸、蛋糕盒、木工工具来解决问题的文章,芝加哥大学给学生的考题则是为一个电视节目撰写计划书。[7]这种做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会使困扰我们的学生抄袭问题迎刃而解。遗憾的是,这一点还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参考文献:

[1]李白坚.《语文课程标准》对当前作文教学的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2002,(10).

[2]李安.美式教育成功之谜[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7.

[3]翟暾.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J].中学语文教学,2002,(11).

[4]石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Z].湖南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通识培训学习资料,2001:8.

[5][7]刘淼,孙宁宁.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及其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2002,(4).

[6]傅伯宁.大学入学考试,别国怎么考?[J].世界教育信息,2003,(3).

(作者单位:湖南新邵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王啸)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作文题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