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与建造的台前幕后

2009-07-28艾英旭

党史文苑 2009年11期
关键词: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浮雕

艾英旭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呈方形,建筑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纪念碑分碑身、须弥座和台座三部分,共高37.94米。台座分两层,汉白玉栏杆环绕,四周均有台阶。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高2米、总长40.68米的汉白玉大型浮雕。内容分别为: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渡江战役,生动地表现出中国百年来人民革命波澜壮阔的历程。纪念碑碑身正面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镌刻着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整座纪念碑庄严雄伟,是新中国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独特建筑物。它的设计和建造,有着生动的故事。

决定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

新中国建立前夕,从中共中央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都感到,人民政权是100多年来千百万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为了让人们永远牢记革命胜利成果来之不易,永远铭记革命先烈英勇奋斗的精神,热爱新中国,建设新中国,应该建立一座纪念碑,纪念人民英雄。

正是在此背景下。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出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

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具体建造地点,政协会议上曾有不同意见。有的政协委员认为,应该建在北京的东单广场。当时,东单广场也是北京较大的广场、商业中心,人多。主张建在那里的政协委员是好心。他们认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在东单,便于更多来北京的人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也有一些政协委员主张建在西郊八宝山。他们的理由是,人民英雄们已经是牺牲的烈士,八宝山是要建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建在那里,正好和其他乃至以后为国献身的烈士一起纪念。但更多的政协委员主张建在天安门广场,理由是,天安门广场是北京最大的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理应建在这里。这里又是中国政治中心地带,建在这里,更加庄严,也更能够加重人民对人民英雄的敬佩之情。当然,还有一些主张建立在天安门广场的政协委员认为,我们应该学习苏联,将英雄纪念碑建立在首都最大的广场上。但这些政协委员都没有说到点子上。最后,周恩来的话,使大家心悦诚服。周恩来说,天安门广场有五四运动的革命传统,这里也是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敬仰的地方,纪念碑应该建在天安门广场。周恩来此言一出,主张建在其他地方的人,也完全拥护建立在天安门广场。建造地点问题。就这样定下来了。

中央高度重视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工作,决定成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由北京市长彭真任主任委员,郑振铎、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会下设工程处,工程处分设设计、施工、采石、美术工作等七个组。此外,委员会下边还专设一个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现代史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前身)所长范文澜担任主任,主要任务是研究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需要的史料题材。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缺少干部。加上各项事业都百废待兴,兴建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都是从其他机关抽来的,因此,这个委员会一开始就是临时机构。但这并没有影响委员会工作人员的热情,他们除完成本职工作外,还为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付出了大量精力。

毛泽东、周恩来倾注了心血

毛泽东和周恩来十分关心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工作。

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为了使建设方案更加科学和完美,在搞出初步方案后,曾拿到一定范围里征求意见,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也在征求意见范围内。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对这个建设方案看得很认真。其中。朱启钤、章士钊、叶恭绰三位民主人士有不同看法,就联名致信毛泽东,对纪念碑浮雕史料选择问题、纪念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图画选择问题、浮雕用材问题、整个图形问题、各部分纹样选择问题等,都提出了他们的意见。毛泽东对这封信很重视,看过后,即批示彭真:

彭真同志,此件请付委员会讨论并邀建议三人参加。

彭真接到批示后。即组织兴建委员会对三人意见进行了研究,并且吸收这三位民主人士参加讨论。

全国政协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决定举行奠基仪式。在准备仪式过程中,要搞一个纪念碑奠基石碑文草稿。奠基石碑文初稿是彭真拟写的,全文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毛泽东认真看过之后,认为不妥,提笔改为: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毛泽东的修改,十分精到地把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重大意义点明白了,并且更加充满激情,有一种既纪念死者、也激励后人的作用。

在建设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过程中,兴建委员会拟定,由毛泽东和周恩来提写碑文。毛泽东于1955年6月9日为碑心石题写了八个大字: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周恩来书写了毛泽东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起草的碑文。碑文全文如下: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毛泽东和周恩来书写这些碑文时,都十分严肃认真。毛泽东书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写了三遍。写罢,他还请秘书告诉兴建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说,写的这三幅,要多请书法和雕刻专家们提意见,问问哪一幅可以用。还说,如果其中某些字写得不够好,也可以从这三幅字中选取单个的字重新编排。如果认为整体上写得不够好,还可重写。毛泽东的谦逊态度和认真作风,感染了兴建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他们也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这件事。他们征求专家们的意见后,从三幅字中选取出个别字重新编排,送到毛泽东处请他最终确认,这才形成了现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碑心石上镌刻的毛泽东题字碑文。

毛泽东既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诗人、书法家。他的书法,刚劲奔放,自成一体,其艺术价值至今仍被书法界所公认。尽管如此,毛泽东在书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时。仍然如此严肃认真,令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的同志们肃然起敬。

在共产党内,周恩来的书法功力也是比较有名的。但他也对书写毛泽东起草的纪念碑后面的碑文十分认真。为了写好这个碑文,周恩来用了一周的时间。他先练习书写这些碑文。白天工作很忙。他就晚上抽时间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对比、琢磨,最后落笔写整篇碑文时。一气呵成。碑文条幅结构严谨、笔法流畅,既美观,又不失刚劲。他写好后,把碑文稿整齐折好,亲自送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工地上,并谦虚地说:“不行再重写。”

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的同志们拿到毛泽东、周恩来书写的碑文后,决定用鎏金的方式,将这些字刻在纪念碑上。现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碑文,就是刻后鎏金的。这些鎏金大字。表现了中国人民世代纪念人民英雄的情怀。而这其中的每个字,都倾注了毛泽东、周恩来的心血。

庄严的奠基仪式

在全国政协作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决定后,周恩来说过一句话: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死者。鼓舞生者”。毛泽东对这句话十分赞赏,全国政协委员们也认为这八个字把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高度概括了。正是为了“纪念死者。鼓舞生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到天安门广场去举行奠基典礼。

1949年9月30日下午6时,也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刚刚结束之后,毛泽东率领全体政协委员到天安门广场,为纪念碑举行奠基礼。周恩来主持了奠基礼并代表全国政协主席团致词。他说:

我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号召人民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特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建立一个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周恩来致词后,全体代表脱帽为革命烈士默哀。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高声宣读碑文后,亲手执锹挖下了第一铲土;之后,全体政协委员挥锹铲土。至此,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奠基。

多种设计方案反复比较

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对于建立纪念碑的工作抓得很紧。他们开过多次会议,研究兴建方案和步骤。他们决定先向全国征集建设方案。他们以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的名义,向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建筑系发出了征选纪念碑规划设计的通知。

各相关单位的教职员工收到通知后,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思考和提出设计方案中去。许多群众得知此事后,虽然不懂得如何设计,但也提出了不少原则建议,对设计工作有重要帮助。有的老革命,从政治方面提出的设计意见比较多。一些在中央苏区时期即参加革命的老红军提到了建立在瑞金的英雄纪念碑,认为那个碑的造型很好。这个意见得到了重视,后来在设计纪念碑的过程中,就参考了瑞金英雄纪念碑的造型。还有一些老同志提到,应该把纪念碑建造得庄严一些,大方一些。表现出革命的正气。也表现出革命烈士英勇奋斗的精神。许多工人在劳动之余。动手画出了一张张设计图纸,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跃然纸上。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海外华侨也积极参加到设计方案拟定中来。特别是华侨领袖陈嘉赓表现得更加积极。他通过多种方式,联系、组织海外侨胞研究、绘制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方案。与这些华侨一起绘制了许多草图。他们担心,只用草图形式,仍然表现不出他们的设计思路,还花了许多钱,制作了一个水泥柱头的纪念碑模型,又花费不少钱,把这个模型运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工程处。供他们参考。

征集方案发出不久,许多设计方案就通过各种方式传到北京,传到兴建委员会。有的是通过邮局寄来的,有的则是请来北京开会的人带来郑重交给兴建委员会的。到1951年。兴建委员会收到了140多件各种形式的设计方案和设计修改方案。之后,各种设计方案仍然陆续寄来,截止最后定案时共收到设计方案240多件。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当各项工作较成熟后,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于1952年5月10日正式成立。开始具体实施纪念碑建设工作。兴建委员会收到这些设计方案后。对这些方案进行了选择。选择中,把握的基本原则,就是周恩来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所说的“纪念死者,鼓舞生者”八个字,看哪个方案最能充分体现这八个字。按此原则,大家对每个方案都进行了认真分析。经过对比、研究,到1953年3月。兴建委员会从收到的240多种设计方案中精选出8种。然后,将这8种设计方案拿到一定范围的设计人员中去征求意见。被征求意见者,主要是从专业设计的角度,对这8种方案进行评论、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经过多次开会研究。交流看法,再拿到兴建委员会去决定。

经过初选拿去征求意见的8种方案为:1、矮而分散的典型设计;2、高而分散的典型设计;3、三座门设计型;4、矩形主柱式碑形设计;5、带有瞭望台的设计;6、红墙上立碑的设计形式;7、碑顶立群像的设计形式:8、碑形设计。8种方案,各有千秋,总的来说,都集中表达了周恩来“纪念死者,鼓舞生者”八个字。但是,哪个方案表达得最切实、最充分。还要进一步征求意见。

对于这8种设计方案,在进一步征求意见过程中。曾发生过重大分歧。最后,经过反复思考、研究,大家意见统一于第八种设计,即碑形设计,同时吸收第七种设计的某些思路。但在怎么样搞这个碑形设计的问题上,又有不同意见。兴建委员会对这些意见进行了集中归类,概括为以下几种:1、碑的下座要不要建成陈列室。2、下层台阶要不要做成检阅台。3、碑身要不要做成空的,顶部开窗,可供瞭望北京市容。4、碑顶的造型。是建成宝顶歇山式,还是塑造英雄的群雕,这也是分歧最大的。由于存在分歧,设计方案迟迟定不下来,兴建工程也就不能开工。

设计方案总是定不下来,影响开工时间,是兴建委员会最担心的事。为此,大家决定上报主持这项工作的中央领导同志。中央领导同志十分重视这件事,再次将意见归类,找出主要分歧点,也找出共同点。最后与有关方面初步协商,作出如下决定:1、台基部分先按陈列室设计,留有改变的余地。这样设计的纪念碑,地座就是空的,可以在里面陈列革命先烈事迹展览品,对前来瞻仰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因为已经决定在天安门建设大检阅台,因此纪念碑的下层平台不再设计成检阅台式。3、为了便于维修纪念碑,碑身要做成空筒式,但筒顶不要开瞭望窗。这样。会使纪念碑更加庄严肃穆。设计成空筒的碑身,重量大大减轻(总重量只有1万吨左右),利于纪念碑的稳固。4、碑顶是纪念碑最重要部分,是建群雕式,还是建宝顶歇山式,现在先不决定,在建碑身的过程中继续征求意见,筛选方案,现在可以按照意见较集中的设计方案中的三个方案,先制成1比5的模型,竖立在天安门广场,广泛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

这四项决定作出后,人民英雄纪念碑即着手准备施工,先搞底层陈列室,此室用钢筋混凝土制作,进度很快。就在马上要完成时,参与设计讨论的专家们进一步研究,并且多次开会商议。最后将纪念碑的台基做成实体的意见占了上风。原来一些不赞成搞成实体的人也开始倾向于做成实体。他们的考虑是:将台基做成实体。整个碑身就更加牢固。在外观上。也显得庄重稳妥。如果下设陈列室,底座是空的,纪念碑也是空的,整个纪念碑就有一种空洞感,也会使人感到纪念碑被架空,不稳。

最后,这个意见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并且上报中央主管领导同意。决定就按实体底座设计。设计方案是早就已经有了的,于是,兴建委员会着手按此方案建设纪念碑。按此方案建设纪念碑,则原来经中央主持此项工作的领导决定的其他各项,也必须改动。如,原来决定纪念碑设计成空筒形,现在就不能再搞成空筒形了。既然决定纪念碑底座不再搞成空的,里面不再设革命烈士事迹陈列室,那么,怎样才能把革命烈士的事迹展现在纪念碑上?这是个难题。最后,兴建委员会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在纪念碑底座的碑身上,雕刻出一组浮雕,用清晰又十分简捷的一组浮雕图。把中国100多年来人民革命斗争的历

程表现出来。这组浮雕,既是一种高度概括的,又能够清楚地表现出100多年来中国人民革命的重大事件和历程,它既是对全部革命先烈整体事迹的一种宣传和纪念。又是对革命历程的整体回顾。这个意见科学、合理。得到全体设计人员的一致赞成,上报主持这项工作的中央领导那里后,也得到同意。随之。纪念碑其他方面的设计也有一些小的改动。

浮雕创作先行

1952年8月1日,修建纪念碑工程正式开工。因为原来没有考虑底座浮雕的问题,现在决定要搞这组浮雕,就必须立即着手选人设计浮雕。兴建委员会在全国美术人才中考虑人选,最后,大家较倾向于请刘开渠主持浮雕设计工作。

刘开渠早年曾留学法国学习雕塑,是中国现代雕塑大师,杰出的雕塑艺术教育家,对中西方的雕刻手法都十分熟悉。当时,他的职务是上海市美协主席、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院长兼杭州市副市长,分管城市建设。请他来主持纪念碑底座浮雕设计工作是合适的。由于纪念碑建设任务紧急,兴建委员会立即上报中央,由中央直接发电报借调刘开渠。

1953年初,中央给刘开渠任职的杭州市连发了三封急电,借调刘开渠到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工作。接到电报。刘开渠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立即交接了工作,到北京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报到。兴建委员会主任彭真见刘开渠这么快就来了,十分高兴。他直截了当地对刘开渠讲,中央决定,借调你到北京,参加并领导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工作,任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处长、雕塑组组长,你有什么意见?刘开渠当即答道:没有意见,一定和大家一起把工作搞好。接着,彭真带刘开渠与纪念碑兴建委员会领导同志们见面。彭真在向大家介绍刘开渠时,风趣地说:“我们请来了一位副市长。”从此。刘开渠担负起了建设纪念碑的美术领导工作。

浮雕设计工作现在成了重头戏,因为这组浮雕就在纪念碑的外面,是纪念碑最直观的画面。既要体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又要将中国100多年来的革命历程表现出来;既要有革命内容,又要有很高的艺术品位。而且,纪念碑底座浮雕的设计必须抢先搞出来。否则会影响整个进度。刘开渠到任后,顾不上休息,立即投入到设计纪念碑浮雕的工作中去。

为搞好浮雕创作,刘开渠着手向全国延揽雕塑艺术人才。一开始,经全国各单位推荐和选拔。有300多名雕塑艺术家被选调到北京。兴建委员会在这300多人中再次精心挑选了100多人。

据当年曾入选参与浮雕创作的高士元先生回忆:纪念碑兴建委员会1952年开始在全国招募雕刻艺术人员。当时他在上海工作,单位推荐他到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有单位推荐并不一定能参与纪念碑雕刻工作。还要经过考试,确保雕刻技术精湛才行。考试说是简单,其实也很难。主要是看实际雕塑水平。选拔时,刘开渠一见面就先拿出一块样品让大家去做,给的时间只有两个星期。两个星期后,如果完成的作品被认为是合格的。就被留下来参与纪念碑雕刻工作。

刘开渠最先考虑的,是把整个纪念碑浮雕图搞出来。他重新阅读了不少党史和近代史书籍,又进行了认真思考,最后创作出一些反映近百年来中国革命历史的浮雕图案,报中央选择。中央领导人从他创作的作品中,先预选了10多幅作品,又进行反复研究,最后选定了100余年人民革命斗争中焚烧鸦片、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解放全国等8个重大历史题材。

接下来的是浮雕制作。制作由人选的100多人承担。又从100多人精选了8人作为主要创作者。这8人先由刘开渠带队。到云岗石窟、天龙山石窟、太原晋祠彩塑以及麦积山、龙山、开封、徐州、济南等地去考察雕刻艺术。此举为后来浮雕创作既继承中国古典雕塑的优秀传统。又表现新的革命题材。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刘开渠本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不但要组织整个浮雕设计工作,还亲自投入到创作和实际雕塑中去。他经过反复研究、构思,创作出了纪念碑浮雕中的《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三块大型浮雕。这三块浮雕,生动表现了人民解放战争中,解放军英勇奋战、人民群众踊跃支援前线的场景。至今仍然可以称为浮雕创作的精品。

身为浮雕创作的领导人,刘开渠对其他浮雕的创作也付出了大量心血。据当年与刘开渠一起工作的老先生回忆,刘开渠在领导创作浮雕时,他把铺盖卷搬到工地,每天吃住在工地上,有问题就和大家一起商量,立即解决。在他领导下,创作组的同志们心情舒畅,齐心协力,共同创作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整体浮雕。

这组浮雕,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近百年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革命斗争史,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形象、生动的教材。而且。这组浮雕。将东方和西方的雕刻艺术融会贯通,集两方面艺术于一体,是一组带有大型史诗性质的艺术品。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也有许多解放军战士的功劳。这组浮雕上,创作了170多个人物形象。塑造这些形象,第一步是做成泥塑。第二步。再由雕刻人员按照泥塑的形状雕刻在纪念碑上。为了使泥塑和雕塑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表现出革命英雄的气慨,需要真人做模特。那个年代,大多数中国人对模特有许多认识误区。没有人愿意当模特,找模特十分困难。在此情况下。刘开渠请示兴建委员会领导同志同意后。由兴建委员会出面,调用部队战士来当模特。当战士们听说要他们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工作,都十分高兴。但是,当他们听说是要去当模特时,一时也想不通。战士们大多数是从农村来的,对于脱了衣服让人照着描绘。在思想上接受不了,尽管各部队的政委做了大量思想工作,他们仍然想不通。艺术家们作了通融,让他们穿短裤当模特,他们仍然想不通,后来,许多参与创作的艺术家们亲自作示范,自己当反映五四运动时期爱国知识分子的模特,战士们才逐步进入角色。由于他们的配合,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进展十分顺利,最终按计划完成了任务。

精心选材精心施工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选材和施工是十分严格的。

建纪念碑,最主要的是选好碑心石。为了选好这块碑心石,兴建委员会在全国范围进行征集。各地报来的许多备选石料,都是上好的制碑材料。兴建委员会派出许多专家到上报材料的地方去考察,通过反复对比,最后选定了采自青岛大金顶一带的一块花岗岩大石料。这个石料,整体完整,材料上乘,颜色适中,是当时在中国范围内所选定的建碑的最好材料。

选定后,需要先从这块材料中,开出一块荒料。开荒料的工程是从1953年4月1日动工的,有数百名工匠参加开采工程。采用的是打槽的办法。开采荒料的工程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如果开采不好,就会把整体石料搞裂,精心选定的石料就废了。因此,大家在开采过程中,十分小心谨慎,既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又要用心对待每一个环节,可以说,每一个人下的每一锤、每一凿,都渗透了心血。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终于按计划完整无缺地开出了一

块荒料。这块荒料,长15.3米,宽3.55米,厚2.1米,重达300多吨。兴建委员会派出的专家察看后认为。开出的荒料很好,符合建纪念碑的要求。于是。施工人员就地对这块荒料进行了第一次加工。加工工作。主要是将石料上面做平,减轻重量。加工后,石料重量减为280吨。之后,将大石料从开采地点运到半山腰的一块平地。施工人员在这里对石料进行清洗,确保石头内部没有缝隙才放心。接着,将大石料放下山,在宽阔的平地上,将大石料转向、翻身,进行第二次加工。第二次加工,主要是将石料初步打造成纪念碑粗型,同时进一步减轻石料的重量。以便运输。经加工后,石料长14.7米,宽2.92米,中间厚1.0米,两边厚0.8米,重量为102吨。

接下来就是运输。要把这块重达100多吨的荒料运往北京,谈何容易。先后有数千名工人参加了运输工作。从山下运到青岛火车站,采用的是下设滚木、前由推土机牵引,使大石料慢慢滚移的方式。采石场距青岛火车站约30公里。由于运输设备比较落后。加上所经过的地区都是丘陵地,还要经过四个村庄、一个山岭、十几处桥梁。因此,运输速度很慢,一天前进还不到1公里。30公里的路程,用了34天时间,于9月27日才运到青岛火车站。

到达火车站后,又出现了新问题:当时调来运送石料的全国最大的东北电业管理局丰满发电厂90吨车皮,载不了这个大石料(该车载重为100吨),怎么办?兴建委员会派去的领导干部与地方商量后,决定在火车站对石料再做一次加工,目的只有一个——减轻重量。经过几天加工,石料的中间厚度改为87厘米,两端厚度改为79厘米,重量减到94吨。石料顺利装上火车。火车开运后,是以直线20公里/小时、弯道及进站10公里/小时的行车速度开向北京的,这在火车行进速度上也是极慢的,目的是保证石料安全。10月13日,石料终于运抵北京前门西站,经数百工人细心御下之后。于10月16日安全运到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工地。可以说,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渗透了工人群众的心血和汗水。

选择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石料也十分精细。经过多方调查,兴建委员会认定,北京房山的汉白玉矿是雕塑浮雕最好的石料。于是,兴建委员会派人到房山选出了上好的汉白玉石料,运到了天安门广场。

为了完美镌刻纪念碑浮雕。兴建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能工巧匠。选定后。兴建委员会还组织他们进行了培训,直到全部合格后才开始动手刻碑文。汉白玉石料运到后,为了节省石料,也为了雕刻艺术精益求精。他们先进行了练习。练习主要是用泥塑形象进行雕刻。真正做到得心应手后,才实际对着汉白玉石料进行雕刻。雕刻组的100多名成员从正式开始雕刻,到全面完工,用了整整3年时间,到1958年才全部完成,其认真程度可想而知。

接着,是选择碑心石之外的建造纪念碑的花岗岩石料。这些石料的选择也是十分精心的。稍有缺陷的石料,都会被淘汰。最后选定的花岗岩石料,共有17000多块。

锈刻纪念碑正面和背面的碑文是特别重要的工作。因为纪念碑最关键之处就是碑文,如果碑文刻不好,整个工程就废了。为此,兴建委员会精心选择了刻字工匠。154字的碑文刻好后,还要将做成的钢胎金字镶嵌进去,以形成鎏金字。为完成这个工程。刻字工匠们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纪念碑动工建造时,兴建委员会主要领导人天天在工地上,与施工人员一起工作,大家心想在一起,汗流到一起,共同为建造纪念碑付出了艰苦劳动。直到纪念碑建成。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到1958年4月全部完成,用了近6年时间。建成的纪念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将碑座和碑身各部分花岗岩和汉白玉石块牢固地拉结浇铸在一起。碑心石正、背面的题字都用阴文镌刻在石面上。然后采用中国传统的鎏金方法。共用掉黄金130余两。建成的碑身上,罩上了红披,等待中央举行落成仪式。

中共中央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全部完工的报告后,立即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落成仪式。时间选在1958年5月1日。因为这一天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那天,天安门广场响起了雄壮的国歌、国际歌乐曲。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缓步走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此时,碑身上的红披徐徐下落,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刚劲有力的鎏金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八个大字,将永远激励人们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

责任编辑张荣辉

猜你喜欢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浮雕
不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敖汉旗万寿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释
慧思陶勒盖碑文解读
李剑晨《晨 —人民英雄纪念碑》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人民英雄纪念碑
浮雕圆圈
出错的浮雕
工布江达县“万善同归”碑文考释
陈志德与人民英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