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都建在哪里好?

2009-07-28

晚报文萃·开心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都城洛阳北京

卢 克

对一个国家来说,最为重要的城市无疑是首都,它是一个国家统治力的象征,在所有城市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地位在古代社会里尤其明显。无论是对于统一王朝还是割据政权,选哪一座城市作为首都,都是一个大学问。

国都选址限制多

在中国古代,国都是皇帝的居所,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像如今美国首都华盛顿这样只有政治职能的首都在从前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文武百官、军队、百姓、商人再加上形形色色的流动人口,使得国都往往成为全国的最大城市,甚至是唯一的大城市。因此,定都在哪里,就要考虑到诸多的限制因素。

首先,从地势来说,都城的地面必须平坦开阔,水源充足,否则无法容纳如此众多的人口,也无法解决都城的供水需要。例如长安城紧邻水量丰富的渭河,汉代和唐代都建都于此,位置稍有不同。汉长安城建在龙首原北原(龙首原,山名,位于今陕西省长安县,“原”这里是“低矮丘陵”的意思),由于汉代以后渭河摆动向北侵蚀,到了隋唐时只得迁到平原面积较大的龙首原南原重建。

其次,要有不错的经济和交通条件。作为一国之都,和全国各地联系频繁,很难想象国都会建在交通闭塞的地方。同时,由于数量庞大的官员和驻军基本都不从事生产,国都成为需要依赖其他地区提供粮食等生活物资的消费性城市,这就使得国都要么建在经济富庶的地区,要么建在与富庶地区往来便利的地方。元代以前统一王朝的都城都建在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和开封等地,就是因为黄河流域经济富庶且位置居中。

另外,都城周围要有山水环抱,易守难攻。例如长安城所在的关中平原四面皆山,东面还有一条灞河。从西周的丰、镐,到秦的咸阳再到汉唐的长安城都位于灞河以西,就是因为关中的威胁主要来自东面,都城建在灞河以西就可以“临河以为渊”。古都南京更是凭借“虎踞龙蟠”的优越地势成为南方政权首选的建都地点。

因时因地选国都

当然,以上这些条件很难有某个城市通通满足,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会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加以取舍。

例如对一些实力有限的割据政权来说,军事上的安全至关重要。比如西南部的云南地区,一旦独立则往往定都在有险可依的大理,比如与宋代同时期的大理国;一旦为中央政权所控制,其首府往往选在交通便利又无险阻的昆明。

即使对统一王朝来说,军事上的考虑也往往要优先于经济因素。例如中国历史上的统一王朝一般定都北方,而不是同样富庶的长江流域,就是因为北方人体质优于南方人,在冷兵器时代北方相对于南方有一种天然的优势。如果定都北方,南方发生叛乱则很难形成气候,而如果定都南方则一旦北方叛乱就会有改朝换代的危险。

这些限制条件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例如本来富庶的关中平原从唐末开始气候转冷,粮食生产能力下降,从宋代开始再没有做过首都。同时,通过开挖运河等方法也可以改善首都的交通状况,使得原先的限制发生改变。

一个政权的都城也并非总是一成不变,如果原先的都城不再合适就要考虑迁都。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都城本来在关中平原西部的雍,随着其实力的增强不断东迁,直至平原东部的咸阳。与此同时,魏国一方面企图控制中原,一方面也为了躲避秦国的锋芒,将国都从山西高原上的安邑(在今山西夏县)东迁至平原上的大梁(在现河南开封境内)。

如果实在无法权衡在哪里定都,古人干脆就同时设置几个都城,一为首都,其他为陪都。例如西汉洛阳为陪都,东汉将首都迁到洛阳,长安降为陪都。到了唐代洛阳仍然是陪都,由于关中平原粮食生产能力和转运条件有限,而洛阳交通便利,唐代皇帝往往在洛阳的时间比在长安的时间还多,被人讥笑为“逐粮天子”。宋代和同时期的辽、金都有好几个陪都,南宋的临安从始至终名义上都是陪都,而真正的首都开封,直到南宋灭亡皇帝都没有去过。

既爱又恨的开封城

在几个各有优缺点的城市中选一个做首都也不都是那么顺利,有时候还真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最典型的例子是上面说到的北宋。

北宋的都城开封也就是战国时期魏国首都大梁。秦统一之后开封就一直默默无闻,沦为一个小县城。隋代开通了大运河,通济渠(汴河)途经开封,因而开封便成为锁控江淮的咽喉重地,四通八达,与长江中下游富庶地区联系紧密,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等物资可以通过运河轻松运到开封,于是开封一下子又繁荣起来。后周时期,朝廷在开封城大兴土木,建造了前所未有的三重城墙,城市人口也接近百万。

由于北宋是经过兵变取代后周建立的,对开封城没有什么破坏,因此北宋沿用开封作为都城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北宋统治的100多年里,开封不但是王朝的首都,其繁荣程度在历代国都中也是空前绝后的,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正是开封当时的繁华景象。

但是从其他方面看,开封作为北宋的都城就有些问题了。北宋始终处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之下,开封地处平原,地势低平,虽然交通便利,却无险可守,不像长安有黄河与秦岭做天然的屏障,也不如临近的洛阳,西有函谷关,东有虎牢关,能御敌于都门之外。开封暴露在黄淮平原的北部,从任何一个方向都可以长驱直入,敌人随时有可能直捣帝国的心脏。战国时期孙膑围魏救赵的作战计划之所以能奏效,秦国之所以能够水淹大梁城,都是充分利用了开封的这个弱点。

事实上,赵匡胤刚一当上皇帝就明白定都开封绝非长久之际,曾经想迁都洛阳。但当时的洛阳经历了连年战乱,城市设施根本无法与开封相提并论,而且赵匡胤手下都是后周旧臣,在开封已经生活多年,不愿离开,一听说要迁都,后来继承了帝位的皇弟赵光义带头嚷嚷着不搬。再加上洛阳当时离运河较远,如果迁都洛阳粮食运输问题也不好解决。搬也不是不搬也不是,最后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赵匡胤说得明白,定都开封百年之后必定会耗尽国力,事实正是如此。虽然开封为了弥补劣势不断扩建城墙,但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北宋的另一个办法是在开封附近驻扎大量军队,但这无疑更加重了开封对漕运的依赖。终于在168年后的1127年,金国军队攻下开封,徽、钦二位皇帝被俘虏,北宋就此宣告灭亡。

天公为何垂青北京

到元明清三代,除了明初短暂定都南京之外,北京一直牢牢占据着首都的地位。虽然北京早在东周时就是燕国的首都,但在元代之前还从未做过统一王朝首都,为什么北京最终会获得天公的垂青呢?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与西北蒙古高原、东北松辽平原之间,西北是燕山山脉,西南是太行山脉,南面是华北平原,东面是渤海湾。北、东两面都有天然屏障保护,西、南则交通便利。从周边环境上来看,北京的条件可攻可守,但是位置靠北,相对于长安,洛阳和南京来说也没有特别的优势,真正让北京脱颖而出的是其他方面的原因。

元朝和清朝都是我国边疆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朝代,不存在利用地形优势防御北方入侵的问题。蒙古族和满族原先生活的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因此,当他们占领人口稠密物产丰饶的华北平原以后,自然要着力经营,将其建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地处华北平原最北端的北京正好是他们南侵夺取的第一座重要城市,这样,定都北京,就便于他们占领整个华北地区,进而夺取全国。

另一方面,对于蒙古族和满族统治者来说,北京做首都还有长安、洛阳和南京所没有的好处。这些来自寒冷地区的民族初进中原不容易适应那里的炎夏。五代后晋末年,契丹军队占领开封,但次年三四月便匆忙班师,“南方暑湿,上国之人不能居也”是一大原因。而北京位置偏北,夏季要比中原地区凉爽,相比之下北京气温要易于适应一些,夏天实在不行还可以去避暑山庄之类的地方暂居。另外,北京贴近他们的故乡,也便于保持一条退路。当时蒙古族,满族人口并不多,以百万人统治汉族上亿的人口,难免会产生一种潜在的恐惧感。在北京建都,一旦统治地位不保还能迅速逃回老家。元朝最后一个皇帝顺帝便是在北京陷落前夕逃归蒙古高原的。

而对于汉族建立的明朝来说,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是看上了这里的富饶,不料朱元璋一死就爆发内争,明成祖朱棣赶走了自己的侄子当上了皇帝。明成祖本来就是驻守北京负责保卫北部边防的藩王,当他夺取皇位后迁都自己经营多年的北京,对内可控制全国,对外也可以坐镇边疆防止蒙古人再次南下,还多次率军出击,明王朝的统治才得以巩固。

就这样,北京在几百年中一直是人们心中首都的不二之选,即使为此要在沟通北京与长江流域富庶地区的大运河上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也在所不惜。虽然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都城选址上的限制条件早已改变,但北京的首都地位还是延续了下来,直到今天。

(摘自《郑州晚报》)

北京是元、明、清三大朝代的首都,其作为京城的历史长达六七百年,新中国成立后也定都北京,这中间只有国民党政权定都南京,却没过几十年就江山易手,难道北京是个福地?

事情当然没这么简单,历朝历代,选哪一个城市作为首都,都是一个大学问。

猜你喜欢

都城洛阳北京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洛阳十三朝之唐朝·洛阳十三朝之后晋·洛阳十三朝之三国》
夏商时期都城选址简析
呵,洛阳铲
北京,北京
古今经纬上的洛阳(下)
东周列国都城的植物绿化
硬脖子的洛阳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