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得志而著书”:《扪虱新话》版本考

2009-07-24陈名琛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6期

摘 要:作为一部“博极群书,独创新见”的著作,陈善的《扪虱新话》在学术思想等方面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其史料价值也不容忽视。由于《扪虱新话》本身在流传过程中出现过不同的版本,因而通过梳理古今学者对其版本的考证,得出更准确合理的结论,将有助于启发后人对《扪虱新话》的版本做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陈善 《扪虱新话》 版本考证

《扪虱新话》的作者陈善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宋代文人。后人在评价陈善时,经常会把他和《雪蓬夜话》的作者陈善混为一谈。其实只要认真加以考证,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扪虱新话》(上海书店1990年版十五卷分类本,据涵芬楼影印本,下同)卷首有陈善的门人陈益作的序:“……先生名善,字子兼,福州罗源人,其曰《窗间纪闻》者,先生尝易以今名《扪虱新话》云。”另外据清道光九年刊本再版的《新修罗源县志卷十七·选举志·科目》在《宋代科举一览表》中记载的“绍兴三十年庚辰梁克家榜”(进士科):“是年经义、诗赋兼行。陈善字子兼,一作子谦,祚从弟。官太学录。著《扪虱集》,有传。”[1]这些材料都证明了《扪虱新话》是“字子兼”的罗源陈善所著。今人钱钟书《宋诗纪事补正》卷五十六[2]、李红英《<扪虱新话>及其作者考证》[3]也都认为《扪虱新话》的真正作者是罗源陈善,而不是《雪蓬夜话》的作者陈善(字敬甫,号秋塘,淳熙间豪士),这些看法都有助于后人对陈善及其《扪虱新话》作进一步研究。

依据上文所述“……先生名善,字子兼,福州罗源人,其曰《窗间纪闻》者,先生尝易以今名《扪虱新话》云”,由此可知《扪虱新话》初名为《窗间纪闻》,后来才改为《扪虱新话》。此外尚有其它别名如《扪虱新语》,具体可参阅明代万历年间喻政主修的《福州府志》71卷之《艺文志二》中对子类著述的说明。[4]

关于《扪虱新话》的成书年代,我们可以查看陈善的两个自跋。跋一提到“丙寅岁”(1146)所失文字中包括《扪虱新话》,据此可知第一集(100则)当成书于1146年或者之前。在跋一中又提到“……戊辰春(1148)以三上不第,薄游姑苏,无所用心,因就加刊削,得一百则……绍兴己巳(1149)正月二十一日……”在跋二中还提到“因理旧楮,兼摭新闻,又得一百则,录之以为第二集……是岁绍兴二十七年(1157)三月一日也。”据此可知,所刊削的一百则应该是第一集的定稿,当成书于1149年,第二集的定稿当成书于1157年。

另据《扪虱新话》卷首张谏跋:“……户掾陈仲友尝从子兼学,得所谓《扪虱新话》者,乃能手抄以示人,弗少靳,且方匄有力者,锓木以广其传……”由此可知,当《扪虱新话》成书时并非以通行的雕版印刷,而只是以手抄本的形式进行传播。后来才采用“锓木”即雕版印刷的形式,进行广泛的传播。

因为刻本不同,《扪虱新话》的卷数也略有出入。清代著名藏书家钱曾在《读书敏求记》中就指出:“《扪虱新话》吾家所藏有二:一是宋抄本,不分卷帙,末有罗源陈善子兼跋云:‘丙寅岁,余由海道将抵行在所,遇飓风,舡坏,尽失平日所业文字。既而于知交处,得所著《扪虱新话》,因加刊削,得一百则。时绍兴己巳正月二十一日也。此本墨敝纸渝,古香馣馤。或者疑为子兼稿草;一是影摹宋刻本,标题云《潮溪先生扪虱新话》厘为十五卷,不列子兼氏名,并脱跋语。二者未知孰为定本,姑两存之,以备参考可耳。”[5]在这里,钱曾指出自家所藏的《扪虱新话》的版本有二:不分卷帙的宋抄本和十五卷的影摹宋刻本,但因“二者未知孰为定本”,这也给后人留下了继续考证的余地。

此外,据《扪虱新话》(十五卷分类本)补遗夏敬观所云:“……右,《扪虱新话》十五卷,宋陈善撰……是书初名《窗间纪闻》,见陈益序。陈振孙《书录解题》载《窗间纪闻》一卷,陈子兼撰,疑即钱曾《读书敏求记》所载不分卷本,所自出《宋史·艺文志》作八卷。今《儒学警悟》本列三十二卷至三十九卷,凡八卷与《宋志》合明。毛氏汲古阁刊十五卷分类本,与《敏求记》所称影宋标题《潮溪先生扪虱新话》者同出一源,殆为元人所分类析卷欤。盖毛刻于《帝王文章富贵气象》标目作《宋太祖皇帝诗语雄捷》,《本朝文亦三变》作《唐宋文章皆三变》,而旧抄《潮溪先生扪虱新话》其标目亦作《唐宋文章三变》,殊不类宋人称谓。明万历张可大、沈元熙刊本分四卷,其次第悉如毛刻,则又从分类本改并者也……”

上述“陈振孙《书录解题》载《窗间纪闻》一卷,陈子兼撰,疑即钱曾《读书敏求记》所载不分卷本”,今人李红英考证钱曾《读书敏求记》所载“不分卷本”不可能是十五卷的今本。因为十五卷的今本《扪虱新话》全书未见“潮溪先生”之名,并且全书明列子兼姓氏,不同之处显而易见。[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十五卷的《扪虱新话》“当即曾(指钱曾)所言之第二本”[7],亦即钱曾所言的“无自跋”的十五卷本。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同时还指出,十五卷的《扪虱新话》“然实有自跋,盖曾所见本偶佚末页耳”[8],这就进一步订正了《读书敏求记》的错误。而今人陈乐素的《宋史艺文志考证》也引用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说法,但却指出《扪虱新话》是八卷本[9],这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十五卷本”的看法略有出入。

综上所述,《扪虱新话》主要有以下版本:《窗间纪闻》一卷本;《宋志》八卷本;《儒学警悟》八卷本;毛氏汲古阁刊十五卷分类本;明万历张可大、沈元熙刊四卷不分类本,即所谓“从分类本改并(合并)者”。

此外,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载有两江总督采进本(十五卷本)[10];今人杨庆存《宋代散文研究》指出有《儒学警悟》民国十一年(1922)武进陶士刊本[11]。又民国尚有丛书集成初编本(上下集共八卷)的版本,在卷首还有这样的一段说明:“本馆丛书集成初编所选儒学警悟、宝颜堂秘笈、唐宋丛书、津逮秘书皆收有此书。宝颜堂本四卷、津逮本十五卷,卷次不同,条目相等,皆不足二百则。唐宋本一卷尤残缺。惟儒学本八卷有二百则,目录序跋亦全,故据以排印。”[12]从这段说明当中可知,《扪虱新话》有儒学警悟八卷本(清末夏敬观在《扪虱新话》的补遗中已经提到过)、宝颜堂四卷本、唐宋丛书一卷本、津逮秘书十五卷本等版本。现在的版本还有上海书店1990年版的十五卷分类本(据涵芬楼影印本)。

依据上文所述并结合相关材料可知,现在最常见的《扪虱新话》的版本主要有两种:民国丛书集成初编八卷本、上海书店1990年版十五卷分类本。

上文所谓的一卷本、四卷本、八卷本和十五卷本,与后人在编排体例上风格的不同有很大关系。可能是因为成书时卷帙并非十分庞大,又刚好碰上旧稿散佚,后来陈善虽从知友处得到《扪虱新话》,但已是残本(详见陈善自跋之一)。之后陈善又因科举再次落第而“无所用心”,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讲的那样“不得志而著书”,对残本进行不断增补,“因理旧楮,兼摭新闻”(详见陈善自跋之二),最终形成后来的十五卷本。

以上所列的版本均为国内的版本,当然若能从海外汉籍中去寻找其它版本,可能会有历史性的发现。外国文献往往能够填补文献资料的空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傅璇琮、蒋寅总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就给读者一个惊喜:“静嘉堂文库藏明刊本陈善撰《潮溪先生扪虱新话》15卷,书前的无名氏‘序为文渊阁四库本所未收。序中介绍了作者陈善的生平。”[13]以下即为无名氏的序言:

陈善字子兼,福州罗源县人。玉温(二字未详,姑仍原文)天资颖悟,九龄能暗诵五经,甫弱冠游郡庠,泮教得其所为文,大惊异之,曰:‘崔蔡不足多也。时闽文学甲他郡。岁大比,试者至十万人,子兼独步称雄场屋中,名震一时,老师巨儒,皆为之倾动。绍兴间为太学生,所与游者,天下名士。时秦桧当国,子兼慷慨言论,慕何蕃陈东之为人,尝力诋和议为非是,不徇俗俯仰浮湛。有司心雅子兼,畏权臣,卒不敢取,以是不屑效一官。子兼亦不以得丧喜戚动其心,拂衣竟归,杜门读书。自孔孟氏至子史百家、佛老、阴阳、卜筮、农圃之说,无不精诣。或焚香默坐,日不出户,无几微见于颜面,宦情事故淡如也。所居有小溪,与潮合流,因自号曰潮溪。所著书,诗文甚多,经残毁散逸,惟《扪虱新话》行于世。子兼尝堕围城中,有谈《新话》者,子兼因与谓言,而不知其为子兼也,遂得脱。然此特其小小者耳。若子兼之所□(原文脱一字),彼恶知之,彼恶知之![14]

若把这段序言与上文所述的《新修罗源县志卷十九·人物志·名贤》[15]对陈善生平的内容介绍相对照,就会发现两者内容虽略有出入,但总体上相差不大。当然此刊本最有价值的地方还在于对陈善生平介绍之后的一段说明:“此书又经黄丕烈收藏、校勘过,书中黄丕烈手识云:‘此《扪虱新话》三本,余得诸书友处,取其尚是明代旧刻,因收之。随取《津逮》中本,略为对勘,亦觉此刻居前,稍胜毛本。而潮溪先生小传,惟此犹存,洵善本也。”[16]

黄丕烈认为这部“静嘉堂文库藏明刊本陈善撰《潮溪先生扪虱新话》15卷”的“明代旧刻”,虽然只有“三本”,但在版本上比毛氏的津逮本还要早、还要好。这种看法对于今人进一步研究《扪虱新话》的版本无疑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启发作用。此外,今人李红英在《<扪虱新话>版本源流考》[17]中也对《扪虱新话》的版本源流进行论述,可资参考,这里不再赘述。

(本论文为“2007年福建省教育厅第一批B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陈善与<扪虱新话>研究》[JBS07156]”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1][15]政协罗源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标点、注释:《新修罗源县志(内部发行)》,1984年版,第292页,第368页。

[2]钱钟书:《宋诗纪事补正》,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99页。

[3][6]李红英:《〈扪虱新话〉及其作者考证》,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1期。

[4][明]喻政:《福州府志》,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第688页。

[5][清]钱曾:《读书敏求记》,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第80页。

[7][8][10][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77页。

[9]陈乐素:《宋史艺文志考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

[11]杨庆存:《宋代散文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8页。

[12][宋]陈善:《扪虱新话》,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13][14][16]傅璇琮,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47-548页。

[17]李红英:《〈扪虱新话〉版本源流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3期。

(陈名琛 福州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人文科学系 35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