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京三月三

2009-07-24潘年英

当代贵州 2009年11期
关键词:芦笙侗寨寨子

潘年英

农历三月三日,听说黔东南自治州镇远县的报京侗寨要过三月三节,我和朋友老万便决定相约前往。我们从寨头出发,经岑松,然后翻越几十匹大坡来到一处视野开阔的高山之巅,远远看见对面山脚下有一大片黑鸦鸦的寨子,木楼瓦搪,古树环抱,老万说,报京到了。

我内心立即掠过一阵惊喜,也顿生无限感慨——二三十年前,我曾两次到访报京侗寨进行采风和做社会调查。一晃,二十多年时间过去了,时光如电,人也不堪岁月的磨洗,许多东西都已经有了巨大的变迁,我不知道如今的报京变成什么样子了?

我们漫步下山,进入村寨,先在村头那几棵古榔榆树下欣赏一下寨子的容颜。树还是那几棵树,风景依旧。但新增了一个寨门,看来也是为了旅游开发才搞起来的。

进入寨中,我凭记忆很快找到位于寨子中间的芦笙坪时,已经有不少外地来的摄影爱好者们在那里恭候着了,但节日的庆典仪式还远没有开始,我就和老万去窜寨子——我发现。整个村寨的房屋建筑都还保持着二十多年前的样子,基本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后来我和老万来到报京乡政府,见到了一位年轻的乡党委书记,我问他报京的传统建筑是不是有意保留的?他说是的,政府为了保护报京的传统文化,特别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不允许当地居民擅自修建破坏整体环境的建筑。他还说,现在的报京,已经不是报京人的报京了,因为报京三月三在2005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又被贵州省文化厅推荐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实际上,报京已经属于金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

看得出,镇远地方政府在如何保护好报京这一极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方面,是有所思考的,也是有相应的保护措施的。但我却没有因此而感到特别的欣慰。因为在我看来,如果一个地方的文化仅仅得到了一种形式上的保护,而没有真正激发起这种文化自身的活力,这种保护本身也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

这天,阳光灿烂,我和老万不停穿梭于一种现实与想象的时空中,试图找寻到深藏于表象背后的民族文化密码,然而似乎收获不多。

中午时分,由地方政府组织的游行仪式开始了。当人们穿着民族盛装,排着长队从山顶上的乡政府沿着公路敲锣打鼓浩浩荡荡走下山坡,走到寨中芦笙坪的时候,我内心涌起过一阵莫名的激动——不管怎样,这种文化到底还是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尽管已经不如二十多年前那么充满活力,那么传统,那么民间,但文化的脉络还在,这就仍可令人感到欣慰。

下午的“讨葱讨蒜”、“下田抓鱼”和“情歌对唱”等民俗仪式的表演,虽然显得比较拙劣,但还是让外地的游客大饱眼福。而且,我还看到,中央电视台也来人做现场的录制,更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们云集至此。看来,“报京三月三”作为一个文化品牌,的确是高楼打鼓,已经响名在外了。

但是,他们不知道,真正的高潮要到第二天才到来——当外地的客人风流云散之后,当摄影家们都收拾起武器打道回府的时候,来自隔壁邻县的三穗寨头的苗族歌舞队才自发地前来跟镇远报京的乡亲们一起歌舞狂欢,共庆节日。他们的联谊和欢庆终于让我大开眼界,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和感受到了一种来自民间的巨大力量,明白这才是民族文化永不衰竭的真正奥秘。

猜你喜欢

芦笙侗寨寨子
水泊梁山行
侗乡端午粽飘香
岜沙芦笙节
你好,芦笙
寨子
《侗寨春晓》创作浅谈
芦笙恋歌
一个人远行
苗乡侗寨乒乓情
根性文化的芦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