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浪的星星》:在生态美学解构下的现代文明

2009-07-24刘际平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生态美学现代文明流浪

关键词:生态美学 现代文明 战争 流浪

摘 要:《流浪的星星》以小女孩艾斯苔尔和母亲一起去寻找传说中的自己的家园——圣城耶路撒冷的途中的种种遭遇为情节,展示了她以及她的亲人、朋友在希望、绝望、等待、死亡以及宗教等方面的感受和心态,深刻地揭示了在现代文明中人们不可抗拒的厄运:战争和人性的贪婪这一主题。在生态美学的显微镜下对现代文明做了解构。

《流浪的星星》是法国当代作家勒·克莱齐奥的一部反映二次大战后犹太人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小女孩艾斯苔尔和母亲一起去寻找传说中的自己的家园——圣城耶路撒冷的途中的种种遭遇为情节,展示了她以及她的亲人、朋友在希望、绝望、等待、死亡以及宗教等方面的感受和心态,深刻地揭示了在现代文明中人们不可抗拒的厄运:战争和人性的贪婪这一主题。在生态美学的显微镜下对现代文明做了解构,让现代文明给人类所造成生存危机一一呈现。

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200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位标志文学新开端的作家,一位书写诗意历险、感官迷醉的作者,是对在主导文明之外和之下一种人性的探索者”。勒·克莱齐奥很早就开始关注环保和生态问题,同时也很关心第三世界不发达国家中人们的生存境况,可以说,环保与自然、社会发展与原始文明是他的关注焦点。如在他的小说《战争》中,他就写现代人在生活中总是处处受到噪音的袭击,犹如在原始丛林中受到猛兽的威胁,庸庸碌碌的日常生活就像在打一场仗,“战争开始了,没人知道它发生在哪里,也没人知道它是怎样发生的,但它已经开始了”,作品的生态危机意识十分明显。勒·克莱齐奥对于现代文明有一种强烈的清醒的批评意识,认为现代文明过于物质主义。所以,勒·克莱齐奥虽然不是一个生态美学的理论研究工作者,但他却能以一个作家的超前意识和责任感而站在生态美学的最高境界对现代文明进行审美批判。

所谓生态美学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崭新的生态世界观为指导,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涉及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以期改善人类当下的非美的存在状态,并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存在状态的一种美学理论。这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社会能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生态审美状态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生态美学认为,现代化所造成的环境恶化、核威胁等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恶化以及现代深层生态环境的破坏都是十分严重的。由于现代化的竞争而导致的战争,作为现代化支柱的市场经济与工业化本身又因其固有的缺陷,导致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与工具理性统治的严重问题。由此导致地球南北之间,社会内部贫富之间以及人与大自然之间出现尖锐的矛盾。而现代化过程中的工业化与农业化肥以及农药的滥用所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也凸现了出来。臭氧层的破坏,沙尘暴的袭击,可用土壤与水资源的严重匮乏,污染所形成的癌病与艾滋病的蔓延……又使人类面临着另一个重大的生存危机。总之,现代化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来巨大灾难,而这些灾难又都归结到最根本的一点: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在如此恶劣的人文环境下,勒·克莱齐奥在他的小说《流浪的星星》中,对现代文明所造成的生存危机进行了生动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并企图通过人类的内心,来探求人和世界的最终平衡。作者主要写了在现代文明中,人类遭遇的两大危机及其给人们带来的人生苦难。

一、生态环境的危机:战争

“生态”是21世纪的核心话题。在现代文明世界里,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近200多年来,人类社会所进行的现代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物质丰富、科技进步、社会繁荣,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文明阶段。但由于现代化常常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相伴随,因而可以说现代化的发展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剥削与侵略的加剧。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因掠夺与侵略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不仅制造了核武器,而且使用了核武器。核武器毁灭性的威力与后果给人类以巨大震动,使人类第一次意识到现代化过程中由经济利益的追逐与科技的发展所导致的战争及其所制造的核武器,原来足以毁灭整个人类。

所以在《流浪的星星》里,作者勒·克莱齐奥首先要展示和批判的,就是战争所造成的人类生存的危机,人们死伤无数,丧失家园,被迫流浪,人们遭受着前所未有的人生苦难。

小说不仅揭发了反犹太屠杀的罪恶,也描绘了以色列复国导致的巴勒斯坦人的灾难。小说中的主人公犹太女孩艾斯苔尔,正是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才知道身为一个犹太人在现实生存中意味什么。1943年夏,法国尼斯后方的一个小村庄成了意大利人管辖下的犹太人聚居区,她宁静的少年时代被打破了,接下来便是恐惧、耻辱和翻山越岭的逃亡,以及最心爱的父亲的离去。战争结束后,艾斯苔尔决定和母亲一起出发去找寻传说中的自己的家园:刚成立不久的以色列圣地,期望回到自己真正的家园,过上平静而幸福的生活。在旅途中,在拥挤不堪的船舱里,在风雨飘摇的大海上,在与当地政府的纠缠不清里,她发现了祈祷和宗教的力量。她学会了等待,但是,当她到达所谓的圣地时,并没有给她带来所期许的和平,因为战争依然在继续,自己家园的建立就意味着掠夺、战争和别人家园的丧失,这是一个犹如天上的星星般纯真的孩子所无法明白,也无从理解的事。因此,在她到达圣地,在那个梦想中到处都是橄榄树、和平鸽、教堂和清真寺的地方,她遇到的一个阿拉伯女孩萘玛却正在前往难民营的途中,战争也让萘玛正在遭受和艾斯苔尔一样的命运。当艾斯苔尔初到以色列时,而萘玛却要踏上流浪的征途:

突然,从队伍中脱出了一个很年轻的女孩子。她向艾斯苔尔走过来。她的脸苍白憔悴,裙子上布满了灰尘。艾斯苔尔看到她的皮带和鞋子都已经坏了。年轻的女孩子走近她,一直挨到她的身边。她的眼睛里有种奇怪的光芒在闪耀,但是她没有说话,也没有提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她就这么一动不动地站在艾斯苔尔面前,将手搁在她的臂上。接着,她从衣袋里拿出一本没有写过字的黑皮本子,在第一页的右上方,她写下了她的名字,就这样,用的是大写字母:NEJMA。然后她把本子和笔递给艾斯苔尔,让她也写下自己的名字……艾斯苔尔从此再也无法从脑中抹去萘玛的那张脸,她的目光,她那搁在她的臂上的手,还有她把本子递给她时那种缓缓的,凝重的手势。

小说中,战争并没有结束,战争不知道还要制造多少个萘玛和艾斯苔尔,她们在各自的难民营里艰难地生活着,但是她们却在不同的地方以人生的苦难齐声控诉着战争,以最低的生存要求反抗着战争所带来的绝望和死亡的阴影。至此,一切安宁的期望仿佛已经值得怀疑,作者毫不留情地描绘出那种对现代文明深深的绝望。等待,希望,绝望,死亡,包括宗教,这些都是勒·克莱齐奥的小说《流浪的星星》所要表达的主题。人类在这样的“死生契阔”下,竟是永远也完不成寻找自我的梦想,这是克莱齐奥的悲情,也是克莱齐奥的美丽。艾斯苔尔和萘玛都是坚强的孩子,她们靠着自己也不甚明白的一种等待生存了下来。然而她们的等待是没有希望的,只要人性恶仍然存在,孩子们就会永远沦为战争的囚徒,四周就会有对暴力和血腥的需求,艾斯苔尔和萘玛就永远是流浪的星星。

因此,《流浪的星星》和勒·克莱齐奥以往的任何作品一样,它虽然没有一个复杂的故事情节,却同样也有一个严肃而深刻的主题:在现代文明的阴影下,战争永远都不会结束,即使不是这样的戏剧化,我们每一个人也许都可能成为一颗飘零无寄的星星,这就是现代文明中人类的宿命。

二、精神方面的危机:流浪

在现代文明世界里,自然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与此相伴的则是信仰缺失、欲望泛滥、自我孤立、生存无望等人类精神方面的危机。其实,自然生态危机和人的精神生态危机原本就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现代理性文明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和理性中心主义既是导致自然生态失衡的根源,也对人的精神生态失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仅仅通过生态科学发展提高环保技术、完善环保政策还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关键是要通过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的变革来培育一种新的生活世界观和生态文化。和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一样,勒·克莱齐奥所关心的问题是,便捷、丰富的物质世界是否给我们带来了幸福?而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是否情有所归心有所属?我们的灾难又究竟源自何处?为什么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世界里,人类永远避免不了似乎是远古神话就已经奠定下的悲剧模式,人类的心灵在流浪?

从文学创作的主题上来看,勒·克莱齐奥在他的小说中特别善于描写那些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们的精神生活,比如流浪者(《诉讼笔录》中的亚当)、小偷、逃犯、偷越国境的人,还有那些心灵纯洁但行为“怪僻”的少年人,表面腼腆却内心冲动的少女等,并透过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来力图反映出人类心灵中与貌似合理的发达的现代文明相对立的向往自由、回归自然的本性。这些作品的批判色彩很浓,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在批判整个现代社会。

在勒·克莱齐奥的《流浪的星星》中,作者就通过一个时间跨度长达40年二战中犹太人大逃亡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每个人的内心都由欲望而生贪婪,饥渴、失望、仇恨和绝望把每个人的内心挤得过满而终致爆炸,人人的精神都被迫流浪,通过流浪去寻找梦中的家园。主人公犹太女孩艾斯苔尔的父亲是法国共产党人,这个曾热心救助俄罗斯和波兰难民的“自由解放战士”,从他参加游击队那一天起,他就指望着枪杆子;然而当他以《旧约》中救助犹太人的波斯皇后艾斯苔尔(意为“星星”)的名字给女儿重新取名时,他又在指望上帝了,他祈求上帝给予艾斯苔尔施行拯救。这样,在他身上,就可以看到从“革命的人道主义”到宗教人道主义的转变,内心由希望到失望的不断挣扎。如果说,这个为革命献身的父亲的声音犹如小号的激烈挣扎的话,那么,作者以女性视角叙述的艾斯苔尔和巴勒斯坦少女萘玛的流浪故事,就是有如弦乐般的如泣如诉的表白与寻找。艾斯苔尔——意即小星星,一个本是心灵如洗、天真单纯的天使,但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却知道了身为一个犹太人意味着什么,那就是恐惧、耻辱和翻山越岭的逃亡,以及父亲的死亡等。战争结束后,艾斯苔尔和母亲被迫前往以色列,期望寻找到自己真正的家园。在毁灭之后的寻找中,艾斯苔尔发现了宗教和祈祷的力量,于是艾斯苔尔又有了希望。但是当艾斯苔尔逃往以色列抵达耶路撒冷,邂逅另一颗流浪的星星——巴勒斯坦少女萘玛时,她了解到萘玛是在以色列1948年建国之际被强行送往难民营的,一个难民营电网墙内关押着数千名巴勒斯坦人,“……难民营无疑是世界的尽头,在我眼里,尽头之外什么都没有,丝毫希望都没有”。就这样,艾斯苔尔从萘玛那里学到新的一课。此后几十年,痛苦的记忆一直无法抹去,艾斯苔尔承认自己作为犹太人的一员,对萘玛这样的巴勒斯坦难民的苦难负有不可推卸的道义责任。于是,当艾斯苔尔意识到她对巴勒斯坦人的苦难的责任,她成了作者所要描绘的一种精神,一种面对在现代文明中人们无法逃避的灾难所激发出来的超越了民族和宗教界线的普世人文精神。于是,从文学作品的主题上看,在《流浪的星星》中,作者通过描写一个少女内心的冲突,透过挖掘她的内心世界,不仅反映出人类心灵中与貌似合理的发达的现代文明的对立,向往自由、回归自然的本性,同时也揭示了现代人在现代文明中所遭受到的厄运,人的心灵和现实的冲突,人的精神的无所皈依和流浪,同时也对现代文明给人类所造成的生存危机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与批判。

生态美学将和谐看作最高的美学形态。这种和谐不只是中国古典美学所说的精神上的和谐,而首先是现实的和谐。这种和谐核心是生命的存在与延续,是生命的网络系统和整体特性所决定的。然而,在《流浪的星星》中,其所表现出来的世界并不和谐,这就是作者之所以要批判和颠覆的现代文明的原因。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刘际平,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系讲师,主要从事美学、外国文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勒·克莱齐奥:《流浪的星星》,袁筱一译,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

[2] 勒·克莱齐奥:《金鱼》,郭玉梅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 勒·克莱齐奥:《战争》,李焰明、袁筱一译,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4] 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6] [美]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7] 郑新立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

猜你喜欢

生态美学现代文明流浪
流浪
流浪的歌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
怀特海有机哲学审美经验观的生态学审视
和谐之美
浅谈绿色设计中自然材料的运用
遇见一只流浪猫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