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主题的提炼要力求深刻

2009-07-24夏永凤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母爱小说母亲

最近听一位老师讲《父母的心》这篇小说,教者先让学生听一首歌颂母亲的歌曲《母亲》,后来,大概是为了巩固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也是为了训练学生中考时的答题能力吧,教者出示了一系列有关母爱方面的练习题,如让学生用比喻的语言形式来歌颂母爱,填写“父母的心是什么?”教师又问:“作为回报,此时此刻你想对家中的父母说什么呢?”学生们赞美着父母的爱,简直穷尽了世上一切华丽的语言。课堂最后,教师让学生齐声高喊:“爸爸妈妈,我爱你们!”这时,我浑身好像起了鸡皮疙瘩,感觉母爱和父爱已超越了一切,已主宰了整个世界,我简直为自己平日里对母爱的淡然处之而惭愧了。

川端康成的这篇小说固然透露了他怀念亲人、向往母爱的美好感情,但读者如果把这么一篇令人荡气回肠、唏嘘不止的小说主题只简单定格为“母爱”,我认为不免有些肤浅,况且这种自然之爱是“连老母鸡都作得出的”,有必要如此大张旗鼓地强调吗?当然,本小说歌颂了亲人的爱、血缘的爱,我也从不否认母爱的伟大,但我觉得本文的主题应是:“人与人之间的相濡以沫的感情是能超越丰厚的物质的。”

不是吗?贵妇人倒好像成了穷人,她虽然有钱,但是却换不到穷人所拥有的亲情,而且,穷父母还无意中给她上了生动的一堂人生课。在这一点上,她羡慕和敬佩这家穷人,小说最后,她含着眼泪说:“是我不对,老实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羡慕你们。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

阅读写作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把握好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连接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纽带,是文章存在的原因,是文章价值的体现。当然,由于社会生活本身的复杂性,由于作品内容本身的形象丰富性,由于作者与读者身份和年代等的差异,文章的主题不可能是单一的、僵化的,但我们还是要探讨文章的主题,而且要尽可能地让文章的主题符合作品题材的实际情况,使主题思想正确、深刻、新颖,具有时代的气息,能够得到大部分人的承认,从而提升作品的内涵。比如,我们生活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现在社会上崇尚金钱、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的人太多了,我们应该赋予《父母的心》这篇作品时代的特征,使作品在新时代里能与时俱进,获得崭新的面貌,而又不失去它的本质。

有些人看到写“母亲和孩子”内容的文章,就习惯地给这些文章贴上“母爱”的标签。最荒唐的是有一位老师讲作文,课堂训练的题目都是到后来才在黑板上显示出来的,因为黑板上分明写的是:“要合理安排文章的详写和略写。”可是由于引入的材料是写一个孩子误解母亲、理解母亲的,于是整个课堂也全部变成了“母爱”的天下,一直到最后,学生始终在说母爱,议母爱,写母爱。且不说本课授课内容失重,就谈对引用的材料本身的理解也有失偏颇,与其把这篇材料概括为“母爱”,不如说是提出了一个“上下辈人之间要加强沟通”的问题。

与此类似的还有教材上《花季 雨季》这部文学剧本,我听到有老师在课上也是左一句“母爱”,右一句“母爱”的,其实把主题理解为:“下辈人应学会与长辈沟通、应学习长辈身上的美德”,会不会更深刻确切些呢?

再如,我曾听到许多老师讲沈从文的《端午节》,老师们的教学态度都非常认真,教学手段也各具特色,有多媒体欣赏龙船比赛的,有让学生模拟记者、模拟赛手、模拟大赛组织者的,有对文字进行条分缕析的,但他们对文章的主题都概括得很单调很浅显,都集中在“团结”“合作”“奋发进取”这几个字眼里。其实,《边城》这部小说内容很独特,意蕴很丰富,不仅描绘了湘西自然风光的秀丽,还表现了当地社会人情的古朴、善良、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和谐美好的图景,个人身上所体现出的这种活泼、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当代人效仿和思索的。

对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主要原因就是现在许多人文学理论素养不是很高,过于迷信某些权威的学说,缺少自己独到的见解。看来,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还是很必要的。

夏永凤,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猜你喜欢

母爱小说母亲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阅读母爱这本书
倾斜(小说)
母爱的另一面
给母亲的信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母爱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