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伤逝》的音乐创作特征初探

2009-07-23俞冠晶

文教资料 2009年15期
关键词:音乐形象音乐特点伤逝

俞冠晶

摘 要: 歌剧《伤逝》是施光南根据鲁迅的同名爱情小说改编的。本文分析了该歌剧的音乐创作特点,音乐形象的塑造,并对咏叹调《不幸的人生》的音乐特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歌剧《伤逝》 音乐创作特点 音乐形象 《不幸的人生》 音乐特点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小说仅一万多字却生动地描写了子君与涓生从相恋同居到爱情破灭的全过程。《伤逝》直接指向爱情,表面上是爱情悲剧,而实际上所涉及的关于人和社会的问题却不得不让人深思,它对青年个性解放和妇女解放问题的反思和批判,因此它在真正意义上是一部社会悲剧。涓生和子君都是受过五四新思想洗礼的青年,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栓桔,追求自由幸福的恋爱和婚姻,冲破礼教的束缚,走出专制家庭。在资产阶级个性主义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冲破了封建专制家庭的牢笼,反抗社会习惯势力的歧视,公开同居,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这种被视为“大逆不道”和“伤风败俗”的结合,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打击,这便是涓生的失业。由于失去经济来源,生活问题无法解决,涓生与子君的爱情失去了依靠,感情也逐渐疏远,小家庭终于无法维持下去,于是子君只得跟父亲回家去,最后在“无爱的人间死灭了,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涓生试图开辟一条新路,可结果到处碰壁,最后还是回到会馆的破屋里去写他的“悔恨和悲哀”。子君的死,最真切地告诉我们,妇女的解放不能仅仅着眼于个人的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如果不去变革那压抑人性、阻碍妇女婚姻自由的不合理社会制度、社会环境,妇女的解放必然只是一句空洞无力的口号。

一、歌剧《伤逝》的音乐创作特点

施光南先生在歌剧《伤逝》创作技巧上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体现在歌剧题材的选取上。当时音乐家们在创作歌剧作品时都因时代限制限于历史革命题材,施光南大胆选用了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题材,使得整部歌剧在风格的基调上与之前的中国歌剧有较大的不同。第二个方面,体现在歌剧音乐素材的选取上。歌剧《伤逝》的音乐突破了以往中国歌剧用民歌作为歌剧音乐创作素材的传统,而改用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元素作为创作素材,这样就使得歌剧《伤逝》的音乐既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又不显露出我国某个特定地区的地方音乐风格的痕迹。第三个方面,体现在歌剧音乐创作手法和歌剧音乐结构上。《伤逝》的音乐创作在旋律上注意吸收传统音乐的音调与风格,结构上则借鉴西洋音乐较规整的“二段式”、“三段式”,打破了之前中国歌剧常用的“话剧

加唱”的创作手法,借鉴西方音乐中奏鸣曲式的结构,用音乐来表现整个剧情,是一部运用西洋歌剧创作手法创

作的中国歌剧作品。

二、歌剧《伤逝》音乐形象的塑造

歌剧在音乐创作的一大特点就是发挥旋律的抒情性特长,用各种声乐的体裁来细腻深刻的展现主人公的心理路程及感情冲突。施光南的旋律天才在本剧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展现。剧中只有女主人公子君(女高音)、男主人公涓生(男高音)两人,并用一位男歌者(男中音)和一位女歌者(女中音)来做旁白,交代剧情,且四个声部刚好组合成四重唱,这种人物设置反映了作曲家对歌剧规律的思考及其美学的趣味。为了突出歌剧的音乐性和抒情性,作者打破了以往歌剧分幕分场的传统习惯,将原作的情节以“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结构全剧,将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相识到热恋,相恋到结合,婚姻由甜美到平淡,由平淡到生嫌、怨尤再到分手的凄美爱情历程展现得生动感人。这样的创作构思独具匠心,在中国歌剧创作发展中也是罕见的。作为主题歌贯穿全剧《紫藤花》深情而纯真,抒发了子君与涓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这个主题不仅贯穿在子君与涓生的一些唱段中,而且根据剧情的展开作了相应的变化,贯穿于整个歌剧音乐的发展中。

歌剧《伤逝》特别强调音乐在戏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剧中许多段优美、深情的咏叹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塑造了涓生、子君的音乐形象,揭示了男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歌剧是以音乐形象反映现实的艺术,歌剧中的人物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并且这种个性一定是鲜明的,要各具特色,强调和突出表现这种个性是艺术区别于生活的特色。用音乐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又是歌剧艺术所特有的。歌剧中的每一个具体的人物所具有的个性都是通过特定的具体事件及事件的变化来表现的,通过事件的发展变化而产生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情感的变化。因此,歌剧中的人物一定要有生气,是随着事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着的,是具体的、形象的、发展的。作曲家将子君的声音形象定型为抒情女高音,音乐要求柔美、圆润,富于流畅和歌唱性,同时又能在高潮处能运用激情的嗓音来表达子君的内心世界。子君的音乐形象虽以抒情为主,但是由于角色的内心矛盾冲突大,因此在剧中的“秋”中子君的咏叹调《风萧瑟》及“冬”中子君的咏叹调《不幸的人生》两首咏叹调又有很强的戏剧性,演唱中抒情与戏剧的结合有较强对比。除此之外,剧中如“夏”中涓生的咏叹调《她夺走了我的心》及

《告诉我》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咏叹调己成为音乐会上百唱不厌的歌剧唱段。

三、咏叹调《不幸的人生》的音乐特点

歌曲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二段为对比,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变化再现。音乐刚起的旋律就给人以欲言又止,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凄凉的美感立刻把人拉进了故事。歌曲在开始时是中速,由两个向下模进的乐句引出全曲悲伤的基调,节奏在三拍子和四拍子上更替,加上伴奏具有的强烈的不稳定性,歌曲的主题从小调的主和弦进入有着无尽的凄凉感。听众仿佛看到一位年轻的女子徘徊在情感取舍的边缘,步履蹒跚地慢慢走来,开始无力地诉说自己的哀伤和无助。第二乐句开始音符开始密集,连起的十六分音符,且加上休止,类似说话的语气和节奏,让人充分体会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对现实残酷的无奈,以及对爱情的追求,心情的急促与不安。第二段是这首咏叹调较复杂的段落,展开的篇幅较大,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二段开始进入F大调,旋律马上变得宽广抒情,调性的改变在情感上表达了子君对幸福美好的生活、对爱情破灭的诀别。两个“别了”后,歌曲在“爱”字上进行了一些停顿,表达了主任公对爱情的不舍和眷恋。紧接着两个小跳的模进乐句使得音乐更加急促,情绪层层递进,终于在“啊”上进入了一个高潮,我们仿佛看到了女主人公在倾诉辛酸的同时情绪激动,终于满腹的痛苦和绝望一齐迸发,眼泪夺眶而出。这也是歌曲最精彩的段落之一。接下来的“我将回去”几句,作曲家采用了上行二度模进的短句来表现主人公的无助和思索的情绪,层层逼近的询问语气伴随着坚定而短促的和眩伴奏,将这种情绪完美地表现了出来。经过三个急促的小短句之后音乐在全曲的最高音上迸发,一连串的由上到下缠绕进行的“啊”音诉说了女主人公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深深的彷徨和绝望。接下来音乐转到了降A到大调,主人公的情绪转到了害怕和恐惧、担心和怨恨,使全曲推倒了最高潮。一段间奏过后再现部“又是死一般的寂静……”再次把乐曲拉回安静、无奈、凄凉的情境。从B段的高潮又回落到了一种压抑的气氛中来,随后用主题的音调加以延伸、发展,临近结尾的衬字“啊”,以其戏剧性的旋律进行和力度变化,表达了主人公子君那肝胆皆裂的痛楚之情,以及与命运抗争的绝望心境。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音乐旋律与心理刻画紧密结合也成为这首咏叹调乃至整部歌剧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使子君那包含悲剧的人物形象和富于戏剧性的悲惨命运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中国歌剧创作的发展过程中,施光南这一尝试具有相当的创造性,有利于歌剧音乐结构的严谨统一,而这一点正是我国不少歌剧音乐创作所应加强的。在创新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打好基础。施光南和他的作品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创新也不是盲目的。理想与显示的结合才能有更多出色的作品诞生。

参考文献:

[1]施光南.歌剧创作的探索.光明日报,1981.

[2]张越南,吴道岭.中国歌剧选曲集.华艺出版社,1990.

[3]施光南.歌剧创作的探索.人民音乐,1997.

[4]居其宏.歌剧情结:从《伤逝》到《屈原》评施光南的歌剧创作》.人民音乐,1999.

[5]张筠青.歌剧音乐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余笃纲.声乐艺术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5.

猜你喜欢

音乐形象音乐特点伤逝
简述施光南生平及歌剧《伤逝》
中美日动画电影音乐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