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2009-07-22石永红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大团圆崔莺莺长亭

石永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着力引导考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为此我们要大力推行语文教学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在此过程中,批判地吸收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这一问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健全的文化批评态度应当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应当积极吸取精华,另一方面也应当剔除其糟粕。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文化批判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长亭送别》一文选自元代戏典大家王实甫的著名杂剧《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在全国多个版本中出现,体现了编书者们的匠心独运。在以《长亭送别》为代表的戏曲教学中,许多老师皆已注意到课文中的曲辞华美和人物刻画细腻等优点,但很少有人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其不够完美之处。这就给引导学生批判地吸收古典文学优秀作品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笔者在《长亭送别》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对其展开批判性的阅读与鉴赏,吸收古典文学优秀作品的精华,摒弃其糟粕。通过师生的这种互动性质疑——释疑的语文学习,达到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学生审美情操与探究能力的目的。

一、批判杂剧结构不尽完美之处

《西厢记》第五本以张生科举高中状元,崔张完婚的大团圆方式结局。这种大团圆的结局往往是元杂剧的固有模式,而恰恰又正体现元曲“关目之拙劣”。金圣叹先生因此而腰斩《西厢》。《西厢》的前四本的主题是反对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制度,倡导尊重个性发展和追求爱情自由。《西厢》中这种情与礼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崔张爱情的结局注定只能是一个悲剧。而剧中的大团圆结局。“往往使读者忽视封建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性,而集中于才子能否高中状元。有情人是否终成眷属。这对主题已是一个破坏”。因此,第五本看似完美结局,实则上大大削弱了原来的现实性,是对艺术的一种破坏,纯属画蛇添足之举。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借此拓展来教会学生如何欣赏戏剧结局形式的布局合理性与悲剧的崇高美。大团圆式的喜剧结构,体现了元剧作者和当时观众合理的文学期待视野,但是,那种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的悲剧往往更能产生震憾人心的艺术效果。王实甫《西厢记》的这种戏剧结构,在破坏其艺术效果的同时,也影响了作品的批判现实力。

对这种大团圆的结局引导学生批判分析时也应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它出现的可能性,又要注意它在审美功能上的缺憾性。

二、批判人物思想上的缺憾

在《长亭送别》中,对主人公之一崔莺莺的刻画较为成功。她对封建礼教的反叛较为大胆刚强,同时又保持着贵族小姐的矜持、怯懦。这样一位既符合身份特征又具有一定叛逆精神的形象,戏剧通过优美的唱词刻画得细致入微,同时对其心理的描写也是入木三分。而另一主人公张生与之相比较,显得卑陋与庸俗,不时可见他身上的轻狂与猥亵之处,有损整部《西厢记》的高超艺术气质。

对这种人物思想上的缺憾,我们要辩证地分析。吸收其优秀之处,客观地批判其不足,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就会客观地、辩证地分析他所遇到的每一个人物形象。

三、批判分析人物形象的矛盾之处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形象给予分析。这样完美的一个形象,也有其矛盾之处,而这又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这一特点。

《长亭送别》一折主要抒发旦角崔莺莺与末角张生依依惜别之情,是一折情浓意切的情景戏。在此情景中崔莺莺满腹爱恋与惆怅。而在这一折中崔莺莺有这样一句曲白:“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其意是“用原来对我的情意去爱怜眼前的新人,并追忆逝去的甜蜜爱情,这原是唐传奇中的一句话,用在此处与全剧的风格格格不入,造成了人物形象的矛盾冲突。《西厢记》中的莺莺深沉、幽静。但全剧更多的是揭示她青春的觉醒,对爱情的追求。是一个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形象。尤其《长亭送别》一折表现的是爱恋,是依依不舍而无劝他另取新欢的意味。这样一句台词的嵌入显现了《西厢记》中人物的矛盾的一面。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拓展学生文学批判的视野,引导学生用批判精神吸取古代文学精华,用扬弃的方法来对待中国古典文化。这些做法与新课改的理念是高度统一的。

在新课改的旗帜下,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深入贯彻课改精神,深入理解教材编排的良苦用心,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分辨其精华与糟粕,作出恰当评价,并从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素养。

猜你喜欢

大团圆崔莺莺长亭
浅谈《西厢记》匠心独运的戏剧冲突
四年后再见
望月
“大团圆”真的是“说谎的文学”吗——中国古典戏剧中的“悲终于乐”结局探究
论戏曲“大团圆”叙事范式的多重内涵
原版崔莺莺,被渣男辜负的可怜人
一字一词总关情
——从曲中的副词分析崔莺莺的情感
木槿花西月锦绣
浅论中国“主旋律”与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影片
《长亭送别》的心理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