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华校友会:发展与善用校友资源

2009-07-20曹永刚

人力资源 2009年7期
关键词:校友会校友清华

曹永刚

当今世界,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三大资源:一是政府资源,二是社会资源,三是校友资源。其中,校友是学校发展最具亲和力、最具潜力的优质资源,

是最为可靠的支持力量。记得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

老先生曾经说过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今天,还可以把这句至理名言稍作改动,那就是:“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也有成功校友之谓也”。大家知道,学校的历史和辉煌是由学校和她培养的学生共同创造的,一个学校的价值与地位是由她培养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所确立的。

所以,现在国内外大学都十分重视校友会的建设,并把加强与广大校友的联系,促进母校与校友之间的互动往来,作为学校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工作。统观国内各大学校友会的发展情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华大学校友会卓然超群、成绩斐然。最近我们《人力资源》杂志社的同志,带着无比的敬意和好奇之心,前往清华园内著名建筑——同方部,实地采访了清华校友总会秘书长郭樑老师以及校友总会的有关人员。

清华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1911年清华学堂建立至今,近百载春秋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清华大学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构成了清华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激励和鼓舞着一代代清华人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与腾飞做出不息的努力。

清华大学校友总会的前身是清华学校留美同学会和清华同学会。清华学校留美同学会1913年夏天发起成立,以振作校风,联络情谊为宗旨。在总会执行部下分为美国东部和中西部两支会,到1920年回国的同学逐渐增多,在国内设立上海支会、北京支会。编制同学录,联络会员,募集捐款,赞助母校,将校中情况时常报告诸同学等等。1927年由华北支会发起,募捐购屋于骑河楼39号,创办北京清华同学会会所。清华同学会总会于1933年10月29日在北平骑河楼清华同学会会所成立。校长梅贻琦为会长兼总干事。总会以增进母校利益,联络会员友谊,提倡互助精神为宗旨。清华校友总会理事会于1981年七十周年校庆日选举产生,后在国家民政部完成注册登记。总会宗旨是服务广大校友,加强国内外校友之间、校友与母校之间的联系和团结,发扬清华的优良传统,为中华民族的富强和祖国的统一,为母校的发展作出贡献。清华大学校友总会现和国内140个地方校友组织,国外10多个国家、40多个地区的校友建立了密切联系。

在联络采访清华校友总会的前期沟通和实地采访中,我们能强烈感受到由清华校训、校风、学风所构成的清华精神和这种精神无处不在的巨大张力。按我们杂志惯例,我们本计划做专门的人物采访,重点报道郭樑老师个人的成长历程和专业建树,但屡被婉拒,只好改做集体访谈和综合报道。由此,我们也坚信,能木秀于林、风勿摧之的清华校友总会一定是得益于清华精神的滋润和浇灌。

服务是永远的宗旨——清华ABCD服务法

所有大学校友会都会把服务作为校友会的工作宗旨。有的学校侧重于对学校工作的服务,有的侧重于对校友发展的服务,有的两者兼而有之。清华校友总会在前期的发展定位也主要是为学校发展服务,2003年对校友会章程进行修改时增加了一句话:服务广大校友。这就使清华校友会的服务变成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只为学校服务,同时不仅强调要为老校友服务,还促使服务工作下移,更多的关注年轻校友的发展情况。

在实际工作中,清华校友会摸索出ABCD四大有效的服务形式。A(Anniversary)是值年活动,指毕业整十年的校友节日活动,其实每年都要有很多的值年活动,这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形式。B(Bridge)是桥梁,校友会不仅要成为学校联系校友、开发校友的渠道,还要成为校友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成长的渠道。C(Connection)是联系,要有三个层面的联系:以年级为纽带的校友活动,以地方为纽带的校友组织,以行业为纽带的校友联谊。D(Donation)是捐赠,既要追求捐款额,特别是一些大型捐助项目,更要追求捐款的人数覆盖面,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长期稳定的助学项目,清华在2006年就开始设立完善的“励学金”资助体系。

一般来说,学校应该通过ABCD四个方面来客观地评价校友会的工作情况,但一些学校都比较急功近利,最好就是直接做校庆,然后就募集捐款,也即只做A、D两项工作,而B、C的基础工作却很少花气力去耕耘。清华校友会却一直围绕着服务校友的方方面面,在服务项目上每年都有创新。从原有的《清华校友通讯》到2002年《清华人》出版以及校友网站、电子刊物i从大量采访清华校友到邀请杰出校友回校演讲;从2002年开始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到现在广泛推广校友信用卡等等。

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清华“8341”工作目标

大学校友会要达到服务校友发展和服务学校建设的服务宗旨,必须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可持续的发展计划,而不是时断时续、或有或无的工作目标。清华大学曾在2002年专门去美国哈佛大学、MIT等名校考察校友会的工作情况,其后明确提出这些年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目标——“8341计划”。首先,要力争在2011年清华大学建校百年时,校友捐赠率要达到30%;要实现这个世界一流大学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就必须做到校友联系率达到80%。其次,要实现年度实际校友捐赠资金达到1亿元以上;为此,校友总会的专职人员团队要稳定在40人左右。这几个发展目标就简称为“8341计划”。现在,后两个指标已经顺利实现了;校友捐赠率已达到23.7%,该指标约排在世界大学中的第25名:清华大学现约有校友14万人,目前已联系到60%多。这些指标看上去很难做到,但只要有明确清晰的规划和脚踏实地的行动,最终做到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郭樑秘书长介绍,在美国,一个人的成功与学校能否发起并搭建巨大的校友网络有很大关系,这种校友网络包括学校持续不断地提供职位信息、由学校牵头鼓励搭建的各类校友会平台、最大范围的扩大校友网络、校友之间的信任、互助和提携等等。而反过来讲,校友的成长、成才和成功,同样促使了学校的成功。有人统计,美国高校开支平均30%来自于校友捐赠,有一些私立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的校友捐赠率和捐赠额都非常高。而中国高校的校友捐赠率平均还达不到5%,差距如此之大,并不是中国大学的校友中没有富翁,也不是那些成功人士不愿意

出钱,而是这些有能力捐赠的校友没有感受到母校的关爱,以至于自己并没有形成持久的母校认同。

原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在其著作《大学的责任》中指出,大学除了提供高等教育,进行学术研究之外,还为社会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这种服务自然包括对校友持续不断的联络和关爱。可见,一个大学的成就不仅仅在于生源的优劣,也不仅仅取决于在校生、当职教授有多大成就,更取决于校友能有多大成就,以及校友对自己学校的认可程度,而后者很大程度上要靠学校日积月累的校友工作。西方国家的大学非常重视这项工作,而对于中国大学来说,校友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要有奉献精神,要做无名英雄

无论在哪个国家、哪所学校,校友会都是典型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机构,校友会的所有工作都是以学校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不是校友会的利益最大化,更不是校友会内部工作人员的利益最大化,这就对各级校友会工作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校友总会的专职工作人员来说。另外,在中国,非营利组织机构还是新生事物,如何运作、管理非营利组织,如何招募、选拔、使用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等都是崭新的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回顾、总结清华校友总会十年来走过的快速发展之路,郭樑秘书长认为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工作团队。在2000年,37岁的郭樑被调入校友总会时,总会只有5个工作人员,其中3个正式编制人员,1个返聘人员,1个借调人员。到现在,校友总会工作人员已达到40人,50%都有清华的学历,绝大部分都是中青年人,所有人都充满着激情和活力。像年龄稍大些的研究室主任钱锡康老师、办公室主任陈华老师、《清华校友通讯》主编孙哲老师等,每年都要外出多次,了解和指导各地校友会的组织建设和活动开展情况。

对于大部分国内高校校友会来说,都常常是人、财、物不足,工作开展起来捉襟见肘,很少建立起长效机制。而拥有40人的清华校友总会是国内最大、最优秀的校友会。在团队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管理机制创新。现在清华校友总会40个人中只有5个正式学校事业编制,4个退休返聘的,其他都是校友会独立聘用的。这种创新的用人模式也引起学校其他部门的高度关注和积极效仿。其次,需要培养有精神追求,有牺牲奉献精神,甘做幕后无名英雄。校友会工作非常辛苦,休息时间很少,大部分活动都安排在周末和休息时间,而其他时间也要为各地校友提供及时的各项服务。

一个优秀的团队自然要有更优秀的带头人。谈起郭樑老师的工作能力、工作精神和工作风格等,校友总会的所有人都赞不绝口,打心眼里敬佩。郭1981年一1989年在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获得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学位。曾任校学生会副主席,电机系团委书记。1989年留校团委工作,曾任团委副书记,2000年来到校友总会工作至今。郭樑本可以在学术道路或行政岗位上成为知名专家或出色的管理干部,当问及他走上现在这条未曾想过的职业路途有什么感想时,郭棵老师淡淡地说:“清华人第一是服从,第二就是在现有的岗位上做出成绩来。”

研究人才成长规律,融入学校人才培养

2002年,清华校友总会提出校友工作要全面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这是清华校友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们关注的不再仅仅是已经毕业的校友,而是关注在校生的成长情况,从入学阶段就进行一系列的校友成长文化教育。包括学生入校导入教育、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就业指导教育、杰出校友成长规律研究教育等等,特别是2006年由清华校友首创,在清华校友和社会各界发起设立了“清华校友励学金”,现已成为清华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中的重要资金来源,目前已达200多项,每年发放金额达数百万。这种“助困励学、爱校育人”的理念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获得资金支持的同时,深切感受到校友和社会各界给予的精神激励,能够很好地支持他们修完学业,顺利踏入社会,做对社会有贡献的新清华人。像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李伟将军,生前十分关心清华,对母校的感情十分深厚。李伟学长在2005年逝世后,夫人郑建新老人按李伟的意愿,从退休金中拿出5万元,建立了“清华校友——李伟励学基金”,旨在帮助那些贫困的清华在校学生,后来每年继续捐赠一、两万元,帮助贫困生树立高远志向,继承清华优良传统,学业有成,报效祖国。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清华校友总会加大对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以更好地指导在校学生学习成长和离校校友的发展进步。自2004年开始到2009年,校友会连续六年在校庆期间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清华校友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第一手反馈资料。校友会通过组织学生志愿者对校友进行面对面的调查、与各地校友会联络发放问卷等方式进行了六次大规模的清华校友问卷调查。在这些调查研究中,得出很多非常有价值的人才成长规律。郭樑个人也在2006年6月完成《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博士论文,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后来出版了学术专著《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实证研究》,填补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空白。

在长年跟踪研究分析中,郭樑提出校友群体的十大现象:如空降兵现象、短板效应现象、龟兔现象、二极管现象、天花板现象、第十名现象等等;还提出人才成长的三大要素,包括“创新突破”、“优势积累”和“目标选择”等,并以王军、张朝阳、邓锋等校友的成功事例对比一些校友失败的案例证明目标选择的重要性。“从学校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很重要,成功的关键是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发展、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岗位,最好能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郭樑老师如是说,“第一步选择至关重要,其次就是坚持做下去,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坚持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根据成功校友的经验总结,郭樑老师建议大学生们应该以目标为导向积累优势,他说创新人才在同一层次上的优势积累,往往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重要岗位的磨炼,根据优势积累模式,建议同学们尽早进入相关行业领域积累优势,并且强调了创新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要善于创新,并且全面发展,积极参加学生工作、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除了定期邀请杰出校友来校做各种人生讲座之外,郭樑老师这些年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给大学生们做报告、做规划,每次演讲,他总不忘提醒佼佼学子们:“清华校友资源是无价之宝,具有很好的信誉,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并且能够时刻牢记清华人身上的历史责任,将校友的精神传递下去。”同时希望同学们毕业后能够保持低姿态、制定中目标、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取得人生道路的成功。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校友会

现代的高等教育中,评价一所大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校友。随着教育资源竞争的日趋激烈,很多国外著名的院校已经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校友资源,纷纷在中国成立校友会。如2005年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美国城市大学、2007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等都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校友会,整合中国校友资源。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主管国际事务副校长DarshT.Wasan曾谈到,从学校长远的发展来看,仅依靠在美国本土的教学优势难以应对日益激烈的教育资源竞争。在北京成立校友会,不仅仅因为学校看中中国众多的校友资源,更重要的是看准了中国教育市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发展机遇,希望汇集各类教育资源。DarshT.Wasan还特别提醒中国学生,有些人在国外就读期间,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小群体里,缺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一些学生在国外读了几年书,并不认识几个外国朋友,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不利。成立校友会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帮助这些学生建立一个国际化的人脉网络。因为在一些高端领域,不同文化与团队之间的合作是很重要的,可以发挥更大的优势。

原北京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友会会长许智宏院士在2006年首届中国大学校友会会长论坛主旨发言中指出:“校友对母校的支持,对母校声誉的提升,以及校友的捐赠对大学发展都是十分有益和重要的,它已成为大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因此,我们也就理解国际名校为什么十分重视校友工作。这些世界名校大多历史悠久,特别是那些著名的私立大学,均有多年的校友工作经验,有一套成熟的校友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猜你喜欢

校友会校友清华
打造“海归朋友圈”,帝国理工无锡校友会成立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成立“留法校友会”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校友风采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骑行上清华
校友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