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紧抓住“关系型”话题的核心

2009-07-20邹兰春韩雪飙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09年3期
关键词:行文中考心灵

邹兰春 韩雪飙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中考作文题目中话题作文大量涌现,话题作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选材的范围,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但同样也因为过于宽泛而让学生在行文时不好把握。这就要求大家在审题的时候就能抓住话题的核心,行文的删候再紧紧扣住这个核心来展开。而近几年来,哈尔滨市中考中,为了避免话题的宽泛性,往往采用短语式的“关系型”活题,或并列(2005年中考题目:人与自然)、或动宾(2007年中考题目:把握现在)、或主谓(2008年中考题目:生活因思考而精彩)……因此我们在审题的时候就更要注意抓住话题中几个词语的关系,而后再进行作文。

原题再现

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中找到了静谧空灵;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朦胧之美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与欢愉;陈毅在“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意象里表达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特有情怀;毛泽东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烂漫画卷里表现出革命家的睿智与豪放……大自然不但是我们的生存空间,而且是我们精神寄托的伊甸园。请以“自然与心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本题为哈尔滨市第一一三中学九年级期中考试原题)

解读命题

要写好话题作文,必须先审视话题前面的提示性材料,明确写作重心,准确立意。从所给的话题“自然与心灵”来看,这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作文。这二者的关系从语法上看是并列的,但从所给的话题的提示性材料来看,题中的“心灵”指的是人在“自然”中的感受。所以,本话题应阐述“自然”与“人的感受”之间的关系。写这个话题,如果在“保护自然”方面立意是不妥当的,因为它与“人与自然”的话题是不一样的,它应该侧重于写自然对心灵的影响和心灵对自然的感悟。

这样的话题,比较适合写成抒情或叙事散文,可选取历代文人崇尚自然、陶冶性情的事例构思行文,可以写出相同的人对不同景物的不同感悟,更可以写出不同的人对相同景物的不同感受,也可通过对自己的游历的叙述表达自然给予自己的心灵启悟。但无论怎样构思行文,文章都要侧重写出“心灵对自然的感受”或“自然对心灵的影响”。当然,如果运用逆向思维的写作方式,写“心灵”反过来影响“自然”,也是一种尝试。

夺分宝典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行文时一定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自然与心灵”这一个话题中包含着两个概念“自然”、“心灵”,不能只围绕一个方面来写,否则很容易写出偏题文章。

2在立意上要写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如“自然塑造心灵”、“心灵寄托于自然”、“自然心灵要和谐统一”等,不能以并列式立意。

3在表达方式上,可以有记叙、有议论,但应该以描写和抒情为主,写出自己独到的感悟。

4体裁上最适宜写成“借景(物)抒情”类的散文,也可以写自己在不同时候看到相同景象时不同的心情,突出二者之异。

5行文时要注意避免“有情无景”的无病呻吟和“有景无情”的技巧卖弄,要做到“情景交融”。

6即便是写他人,文中也要有自己对自然的认识与感受,不能代人立言。

7从立意来说,这是一个单向作文,构思时只能从“自然对人类心灵的作用”角度切入,而不能反过来理解,但行文时也可以写出心灵对自然的反作用。

8不宜写成环保或人与自然相和谐之类的话题。

景与心的交织

屈扬铭

智者临帚得高远,仁者临景得宽广。

大千世界,美景万千。清泉石流,古寺高耸;高山林立,蔚蓝大海;广阔苍穹,浩瀚星空。置身其中,感慨万千。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大风起兮,云卷飞扬;零丁洋里,叹息零丁。

面对山,青莲居士李白看到了人生之难,道路多艰。他的仕途不济,浪漫的他以夸张的笔调描绘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阔前景。雄伟志向;面对山,陶渊明看到了闲适淡远,清雅逸境,他自是贫困,但仍有一番乐趣。“采菊东篱下,您然见南山”的他发现了山间生活的雅致;面对山,刘邦看到了大好前途,男儿气概勃发,他驻兵深山。“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你听出他的豪情壮志,气冲云天了吗?

面对水,圣人孔子悟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代儒家圣人的思想之道。流传千古;面对水,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吟出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亡夫的她悲痛欲绝,日渐憔悴;面对水,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听出了安静祥和,你听到他的闲适雅趣了吗?

面对高楼,南唐后主李煜在“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读到了亡国之哀,他是个好词人,于是,国仇家恨也只能“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面对高楼,崔颢发出了“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慨叹,黄鹤楼也因此而闻名,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慨啊!面对高楼,范仲淹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你听出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了吗?

景如人心,景蕴真情。心灵的感受不同,看自然的眼光也会有所不同。美丽的自然,恰似一泓清泉,滋润着我们的也灵。面对自然风光,大千世界,也灵之感自然喷薄而发。“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诚不我欺!对自然的态度,体现了人们的心灵,而人们的心灵,也被自然陶冶。于是,我们在这情与景的交融中、景与心的交织中,找到了自己的一方天地,然后陶醉,沉沦……

名师点评

本文是一篇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散文,难得的考场佳作。文章开篇总领,写出不同的人临景得到的不同感悟。然后下面通过三段文字具体写出了一代代伟人、名人面对山、水、楼所激发出的不同的情怀及这一系列物象所促发人物|心灵的变化升华,暗示了不同的人面临自然“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主题,并在文章结尾告诉读者“一切景语皆情语”,增加了文章内容的宽度,作者也在其中找到了自己心灵中的一方天地。文章大量引用古诗句,也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不过还是白璧微瑕——“楼”并不能算是自然,那毕竟属于人文景观,如果从“花、草、鸟、树”等自然景物来落笔,就会更好了。

猜你喜欢

行文中考心灵
作文指导教学尝试与思考
《锦衣少年行》周行文:没有能与不能,只有想与不想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强化指导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中考“三数”大扫描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唤醒心灵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心灵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