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民族性探析

2009-07-20李轶天

电影文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中国电影民族性全球化

李 恒  李轶天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进步的一种历史趋势,对文化及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电影一方面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电影无疑是目前中国老百姓日常消费中的最重要的文化大餐,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然要打下民族特点的烙印。因而,面对全球化,中国电影应如何保持其特有的民族性则显得尤为重要,包括电影思想内容、电影语言、影片结构等等。

[关键词]中国电影,全球化。民族性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全球出现了一道崭新的文化景观——电影文化。它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风靡了整个世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文化震动。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作为一个“舶来品”,它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与发展。从最初的“舶来品”发展到有中国特色的、别树一帜的艺术形式。纵观中国电影,其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中国和世界贡献了一枝绚丽多姿的艺术新花。

全球化是当代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全球化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同时:也在政治、法律,尤其是文化上带来了值得重视的问题。正如黑格尔所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电影要在全球化语境下更好的得以发展就必须保持其独特的民族性。

一、保持中国电影思想内容上的民族色彩

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寻根思潮对电影《黄土地》的影响很大,《黄土地》中,情节的发展由红色政权的文艺工作者顾青搜集“信天游”这一陕北民歌形式贯穿,内中亦是掺杂着红色政权与封建思想的矛盾和冲突,而整部影片所要找寻的无疑是中华民族的“根”。顾青到陕北的目的是搜集民歌,而陕西民歌信天游的民间文化的体现,象征整个民族的深层内涵,即新生力量也要到民族发源地去寻找力量。

《黄土地》作为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其思想内容上的鲜明的民族特色使得其成为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

2007年讲述内蒙古牧民家庭故事的影片《图雅的婚事》获得了柏林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熊奖,电影节评委会正是因为它与电影文化业的商业性主流文化背道而驰,充分的彰显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思想内容而特此嘉奖。

由此可见,保持中国电影思想内容上的民族性,是中国电影走上国际,更好更广、开拓空间的前提条件。

二、保持电影语言的民族化

电影语言的民族化是保持电影民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语言不同,电影语言是一种直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以直观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传达含义的艺术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在电影语言的运用上,也应该保持民族自己的特色。

在中国电影语言的运用上,立志于发展中国民族电影的艺术家多采用远景、全景,少用特写镜头,在画面的构造方面多采用中国经典的红色与黄色,利用色彩的蕴意来展现民族性特征。在台词的运用上,选用的是加入地方方言的使用。例如张艺谋的电影《秋菊打官司》、《有话好好说》中运用了陕西方言,杨亚洲的电影《泥鳅也是鱼》运用了胶东话,电影《天下无贼》运用了河北方言,顾长卫在电影《孔雀》中运用了武汉话……带有浓厚特色的方言不但没有受到地域性的局限,反而扩大了影响,2006年,方言电影《疯狂的石头》的火爆也再次说明了保持电影语言民族化对电影发展的重要性。

三、保持影片结构的民族化

从古至今,中国文学讲究起承转合,在文学结构方面严谨而有特色。中国电影受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尤其是中国早期电影,在影片的结构上与中国文学结构如出一辙。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进口片让我们了解到了西方电影结构的特色:好莱坞电影的剧情简单却富有张力,即使是动作片,整体风格也多以轻快为主,有搞笑诙谐成分。总体感觉电影充满活力又给人以娱乐,《斯泰拉做出格》作为一部英国电影特征更加突出,采用双层结构叙述模式……

在看到了中西方电影在结构上的差异后,无论是从美学风格建构的角度还是从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扩展中国电影生存策略的角度,保持电影结构上的“民族性”作为中国电影发展的一面旗帜,对于中国电影艺术与中国电影产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部《卧虎藏龙》(2000年)令李安被冠上“华人之光”的光环,该片创下了美国有史以来外语片的最高票房纪录,并横扫多个国际影展奖项。李安电影可谓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的产物,从李安的经历与学习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西方文化的影迹,但李安的电影却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中国民族性特征。从早期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到《卧虎藏龙》再到《断背山》、《色`戒》,无论是在讲述西方故事还是东方故事,李安的影片结构始终保持着浓厚而鲜明的中国民族性特征。作为第一位在奥斯卡上获奖的华人导演,向世界展示了东方文明古国的独特韵味与民族特色,更说明了具有民族性的电影结构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必要保障。

李安、王家卫等著名导演在国际上的成功也说明了保持影片结构的民族化使得中国电影足以在世界上立足并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全球化语境下,作为中国文化形象的传播载体,中国电影的角色应该是承担起民族、国家赋予的历史重任:传播时代的、民族的文化精神,树立国际传播视野中的现代“中国形象”。我们坚信,只要保持鲜明的民族性,全球化带给中国电影的将更多是机遇,在大量吸收民族养分的同时,中国电影的天空,也将更加色彩绚丽,丰富多彩!

猜你喜欢

中国电影民族性全球化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从互文性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