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的歌声美的人性

2009-07-17胡善恩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09年6期
关键词:沈从文歌唱云南

胡善恩

整体把握

《云南的歌会》是沈从文先生创作的一篇极富情趣的优美散文。文章在“歌会”的大标题下,选取了三个场合(即山野对歌、山路漫歌、金满斗会)中的唱歌情景,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风民俗,展现了劳动人民美的品格、美的人性和美的风俗,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阅读本文,首先应该抓住文章优美的语言特色,体味文章美的意蕴。

课文助读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族血统。沈从文先生的表外甥、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黄永玉先生曾说过,沈从文仅有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沈从文先生的身上,仅有四分之一的苗族血统,而按照中国人传统的宗法观念,儿子一般是从属于父系血统的,所以沈从文先生应该是汉族而非苗族。

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2年在“五四”思潮的吸引下只身来到北京,升学未成,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的鼓励下,自学写作,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30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以及散文集《湘行散记》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抗战爆发后,沈从文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由于其创作风格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云南民歌简介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爱慕之情,以歌唱激发生产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往往靠的就是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据说,解放前的僳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原告、被告以歌唱申诉各自的理由,解决人也以歌唱进行裁决。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开始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而一个高明的歌手,也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的特别拥戴。

云南民歌不仅是云南民族音乐的核心和基础,而且对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她不仅是民族歌舞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乐曲发展的胚胎,她不仅孕育了少数民族戏曲、曲艺音乐,同时也为戏曲说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各民族民歌歌词本身就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民间诗歌。歌词可以变换,一般是乐手见景生情,随感而发,即兴编成歌词。

美点赏读

形象美

文章语言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塑造人物上。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大都是充满活力,具有“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云南的歌会》塑造的人物,既有美丽的女子、年迈的老人,也有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既有个体形象,又有群体形象。他们全都因歌唱聚在一起,以能歌为荣,把歌唱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的歌唱出于自然,源于生活,或在劳动的间隙,或在行进途中。有的“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但他们都能够出口成章,“不论唱什么,都充满着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不仅如此,作者还要把这样幸福的人,这样动听的歌,放到云南那特有的充满情趣的风景中去写,“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美好的环境映衬下的幸福生活的人们,自然也是歌声动人”。优美的自然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作者将地域风景、人物,将山美、人美、生活美、艺术美、人性美融为一体,描摹出一幅老少谐乐、“纤尘不染”的世外桃源般的美丽世界。地灵人杰,诚哉斯言。

语言美

优美的散文,显示的往往是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取材于特定的地域环境,描绘了云南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清新淡雅,优美温婉。“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的村子中多的是……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笔笔细致,句句含情,属于工笔刻画;“三三五五的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不过十四五岁”,又是粗线条勾勒。无论是塑造人物,还是描绘环境,作者都娓娓道来,清新淡雅,平淡中包含着对人、对景、对民风的赞美之隋。无处不显示作者丰厚的社会阅历和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淀,显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

此外,文章中还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使用口语化的语言,都能够使文章语言增色不少。著名作家汪曾祺曾对沈从文有过一句话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我们从本文的语言看得出,此言不差。

链接阅读

沈从文童年轶事

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有一次,他竟然逃学看了一整天的戏。第二天,他硬着头皮去上学,刚走到校园里一株楠木树下,就遇见了他的老师毛先生。毛老师面带怒色,罚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到哪里去了。沈从文知道隐瞒不住,干脆回答:“看戏去了!”毛老师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大约跪了半个小时,毛老师才叫他起来。这时,毛老师用温和的口吻问沈从文恨不恨老师罚他跪在树下。沈从文毫不掩饰地说:“当然恨,恨你不该在同学面前罚跪侮辱我。”后来,毛老师把沈从文带进办公室慢慢开导说:“树木是往上长的,你却要往下跪。人必须要求进取,不能自轻自贱而要自尊自贵。”经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

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

文化界流传,1988年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已经决定文学奖得奖者是沈从文,但因为诺贝尔奖只颁授给在世的人,因此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失之交臂。

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审委员马悦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在《明报月刊》中表示,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后候选名单之中,沈从文入选了,而且马悦然认为沈从文是1988年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1988年,马悦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处询问沈从文是否仍然在世,得到的回答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其时,沈从文刚刚离世数月。

推荐阅读

《边城》

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个人的以及民族的隐痛。

责编张戎

猜你喜欢

沈从文歌唱云南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沈从文接“火”传温暖
会歌唱的伞
歌唱十月
2015年9月云南节庆一览
「云南山娃」
云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