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诗经》中植物蕴寓的美

2009-07-15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5期
关键词:诗经植物爱情

张 丹

摘要:本文从《诗经》中的植物入手发掘他们新意蕴,有关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之美与生态美,以及人类精神生活的人际关系融洽美与爱情美。通过这些植物,使人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古人融合生活、自然、情感之美的智慧。

关键词:《诗经》 植物 美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原创性的诗歌总集,孔子说学《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中的植物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散发着迷人的芳香,让人们在生活、情感中共享其蕴寓的美。

一、 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生活之美

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动植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毛诗类释》中记录,《诗经》中出现了大量的生物名词,据统计,有草名三十七种,药有十七种,木四十三,谷类二十四种,蔬菜三十八种,花果十五种。正是因为对植物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所以诗人将植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进行融合,并赋予其特定内容。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全诗充满了由衷的仰慕和深深的感叹。方玉润《诗经原始》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诗人通过描写采摘芣苢欢快的自然景象,使读者有如进入“口唱山歌手不闲”的愉悦之境。两千多年前,大自然遍地生长的植物,可以供给古人食用、织布、疗疾等,成为现实生活的依赖与精神的寄托,先民们在每天的劳作中将自己的幸福依托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达到了极致。

在《诗经》中我们能看到许多自然景物的描写,如《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毛传:“言求贤用吉士”,用凤栖梧桐来比喻任用贤人。可见《诗经》中已产生了以人类道德或行为比拟植物的意识,表现了人与社会生活之美。《诗经》中有大量的生活常见、生机勃勃的植物描写,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等等。这些意味隽永的植物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心理活动和感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这些植物表明,古人与大自然的接触已经相当广泛而密切了。

人们最初的审美对象是这些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直接关系的自然环境,其中《诗经》中的农事诗也同样赞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先民们亲近自然、友爱自然、顺应自然的美好结晶。如《豳风·七月》中“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和“蚕月条桑,取彼斧斨”这几句话,可见这时古人已经开始用桑叶在室内饲养蚕。周人已经把自己融于大自然,也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现。

二、 朴素的生态美

“早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以成鱼鳖之长。”(《逸周书·大聚篇》)这一记载体现了古人朴素的自然保护意识。同样关于生态保护的思想早在《诗经》中就有所表现和流露。如《诗经》中有一些保护树木的诗篇,暗含关爱、尊重、亲近自然为核心的“生态美”意识。“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勿翦勿拜,召伯所说。”(《召南·甘棠》)这首诗说的是:棠梨树虽小,请不要折断,不要伐倒,召伯曾在树下休息。棠梨树虽小,请不要攀折,不要毁坏,召伯曾在树下歇脚。棠梨树虽小,不要摧残,不要拔掉,召伯曾在这棵树下坐。这首诗好像一个公益广告牌挂在棠梨树上,让人们保护树木。

《甘棠》诗的写作背景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一文中有较为明确地记载:“召公巡行乡,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召南·甘棠》之诗。”人民爱戴召伯,后世不忘前人,进而更爱护甘棠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打下的基业,后世得到恩泽。这首告诫人们不要割断历史,更不能抛弃传统,这样才能保护历史发展的持续性。后世人要保护前世人的成果,将基业代代相传。生态保护意识已经潜意识的建立在这种生生不息、世代传承的基础之上。

历史是一种继承与延续,在不断的继承与更新中向前发展。不断的继承和延续,就不会误入背离传统的歧途。朴素生态美的保护意识在《诗经》中延续下来,并在不断的更新中,一浪接一浪,这样才有其持续性。

三、人际关系的融洽美

古人云:“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我们礼仪之邦的传统。诗经中就不乏以植物作为载体进行人际交往的诗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卫风·木瓜》),就是其中一首。朱熹《诗集传》:“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别人送都是水果;我回报给人家的都是美玉。水果家家都有,美玉却是世间稀少的。这看起来很不对等,但正是这种不对等,深刻揭示了友情、爱情的实质不是获得,而是给予。关于倡导良好传统,通过植物表现人际关系融洽的诗篇还有很多。如《大雅·抑》中“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诗句,后来演化出“投桃报李”这个成语,用来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

《小雅·常棣》就向人们宣传兄弟情义,“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诗人宴请朋友兄弟,畅饮美酒。兄弟到齐,和睦的情意充满心中,就像琴瑟的和谐,也促进了夫妻的恩爱。在动荡的战乱时期,宴请兄弟朋友,更显得友情、亲情弥足珍贵。这里用棠棣花与萼、蒂俱为一体,比喻兄与弟亲同手足,不可疏远分离。朱熹在《诗集传》说:“此燕兄弟之歌。”兄弟为五伦之一,属天伦;夫妇、朋友,属人伦。后世祎花萼、棠棣、鹡鸰、孔怀比作兄弟之谊,即从这首诗中取义。“茑与女萝,施于松柏。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小雅·頍弁》)在这首诗中,用茑萝攀附松柏来比喻兄弟、亲戚相互依附之情,后来又演化为夫妻之间相处和睦、融洽的“松萝共倚”。

通过《诗经》中植物表现的人际关系,我们可以感悟到古人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丰富了今天人们对人际关系的解读。

四、爱情美

《诗经》中描写男女爱恋、感情的诗篇有很多,因此植物也成了《诗经》中的亮点。在这些诗歌中,美丽的花草传递男女情感,有的传达了一种温润委婉的爱恋美,有的抒发了执着缠绵的相思之美,有的表现了热烈纯真质朴的追求美,犹如“爱情草”般演绎了爱情的美丽。

《诗经》中芍药与定情结下了不解之缘。《郑风·溱洧》一诗,正是反映了仲春之月,青年男女奔走相会表达爱情的情景:“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诗中的士与女互赠芍药与简(兰)花的动态描写,可知芍药与兰花,是当时男女相爱定情的信物,清醇、雅致,给人以不尽的回味。恋人互赠香草,彼此倾诉传达爱慕之情。其温润委婉情感的表达与人物的言行相谐相应,充满了爱情成功的喜悦,带给人们的是对生活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它预示着成功、向上。

葛,可谓《诗经》中的相思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王风·采葛》)因为葛是女子采来用以织布的主要原料,所以她们最了解葛的习性,在采葛时就会把深厚的相思情感寄寓其中。葛长长的外形,慢慢向远处伸长的样子容易让多情的女子想到情思的悠长久远。长长的葛藤在山沟蔓延的情形,也暗合了恋爱中的人儿缠缠绵绵的相思情绪,颇有“剪不断,理还乱”的蕴味。诗中恋人的相思之情由这含情脉脉的“相思草”形象地表达出来。所谓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相思之美,是对恋爱中人物心里描写的一个典范,已成为恋爱中的男女最经典的常用语。

《召南·摽有梅》是一位描写待嫁女子的诗,表现出女子感觉时光流逝、求偶急切与渴望爱情的心理过程,热烈纯真质朴的爱情追求折射在梅子这有灵性的植物中。

《诗经》中的植物作为生活中的一种符号,传递了古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情感生活状况。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通过对植物的浅吟低唱得以最完美的展现。这种寄寓在花草树木上的情感之美为后世共享、继承和继续发展美的内蕴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参考文献:

[1]陈子展.诗经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2][宋]朱熹.诗集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李学勤.毛诗正义(上中下)/十三经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周振甫.诗经选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清]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2.

[6]金性尧.闲坐说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林祥征.《诗经》审美价值简论[J].泰山学院学报,2008,(3).

[9]王青.《诗经》植物意象的文化解读[J].河海大学学报, 2007,(6).

(张丹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116029)

猜你喜欢

诗经植物爱情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巧用《诗经》解难题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