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议论文论证技巧

2009-07-14曹春华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南郭先生冲泡事例

曹春华

4.反证法:

反证法就是不对论证的论点做直接论证,而是对与这一论点相反的另一论点进行论证。如果“另一论点”是正确的,那么,“这一论点”就是错误的;如果“另一论点”是错误的,那么,“这一论点”就是正确的。

反证法有立论中反证和驳论中反证两种。立论中反证,并不直接论证作者的正面观点,而是论证与正面观点相对立、矛盾的反面观点的错误性,从而反证出正面观点的正确性。驳论中的反证,并不直接批驳错误的论点,而是论证与错误论点相对立、矛盾的另一论点的正确性,从而反证出错误论点的错误性。

立论中的反证:

例5:“国民党现在实行他们的堡垒政策,大筑乌龟壳,以为这是他们的铜墙铁壁。同志们,这果然是铜墙铁壁吗?一点也不是!你们看,几千年来,那些封建皇帝的城池宫殿还不坚固么?群众一起来,一个个都倒了。俄国皇帝是世界上最凶恶的一个统治者,当无产阶级和农民革命起来的时候,那个皇帝还有没有?没有了。铜墙铁壁呢?倒掉了。同志们,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分析: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的这段文字,旨在提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这个正面论点,但并未直接论证这个论点,而是论点与之相反的“国民党以为他们的堡垒政策是铜墙铁壁”的论点的错误,从而也就肯定了自己的正面论点。

驳论中的反证:

例6:有人提出这样一种人生哲学,叫做“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

你瞧,这公式多妙!

……

检验一下:

假定: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们国土的那些年月里,大家抱定“人人为自己”的各顾各的态度,请问,还有没有我们民族的独立与生存?

假定:我们的人民在四大家族的压榨下,挣扎呻吟在死亡线上,人人都为自己,请问,还有没有人民的解放?有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

……

人人为自己,实际上是人人为大家吗?

必须改几个字:“人人为自己,就是害大家。”这才真正符合实际,这个“公式”才能成立。

分析:魏巍在《小驳论两则•个人与集体》一文中先推出了错误观点: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一番分析之后用反问的方式提出:假定,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们国土的那些年里,大家抱定“人人为自己”的各顾各的态度,请问,还有没有我们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假定:在四大家族的压榨下,挣扎呻吟在死亡线上,人人都为自己,请问,还有没有人民的解放?有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显而易见的答案轻松地驳斥了对方的谬论,确立了自己“人人为自己,就是害大家”的观点。

5.比喻论证法

比喻论证是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

例7:“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我们曾经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

分析:毛主席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一文中将“批评和自我批评”比喻为“打扫房屋”和“洗脸”,以大家熟知的生活现象来说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必要性,就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比喻论证的特点是借故事、成语、典故、事例之类作比,把某些属性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熟悉喻陌生,以具体喻抽象,以浅显喻深刻。灵活运用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6.意义分析法

就是透过论据提供的现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所蕴含的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要害、危害等 ,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

例8:论点:弄虚作假行不通

战国时候,有个南郭先生,此人不学无术。他听说齐宣王爱听竽乐合奏,就混在乐队里,装模作样,冒充内行,领取俸禄。后来齐宣王死了,齐瑉王偏偏喜欢听独奏,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再也没法混下去,只得溜走。这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由来。

分析:该例只概述了“滥竽充数”的故事,想以此来论证“弄虚作假行不通”的论点,显然不符合议论文的要求,作者如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指出南郭先生的错误所在,就能给人以警醒,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改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它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在于一个“充”字。人没有生来就会吹竽的。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他不该不会装会,弄虚作假,冒充内行,而且一味装下去,靠蒙骗过日子,以致落得个逃之夭夭、贻笑大方的结局。】

7.内涵分析法

内涵分析法就是要求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揭示了事例的内涵,让读者明了事例和结果之间的关联,进而阐明论点 。

例9:人生中的曙光从来都是历经颠簸与坎坷之后才赫然闪现的。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屡屡失意而心灰意懒的年轻人邂逅一位山寺老僧。老僧用名贵龙井招待之。但老僧冲泡的第一杯绿茶,年轻人饮后觉无一丝香味;待第二次冲泡后,才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气荡漾开来;待冲泡了五六次后,屋子里便弥漫着阵阵清香。年轻人满载而归。从此奋发向上。

分析:上述语段中年轻人的“喝茶”行为与其最后“满载而归,奋发向上”的结果,语意上有较大的跳跃。年轻人“喝的是茶”,但为什么会“满载而归,奋发向上”?“泡茶”过程本身蕴含有怎样的内涵,这中间年轻人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而这些我们如果能填补解说出来,不但文气贯通了,而且年轻人从消沉到发奋的原因也揭示出来了。这样,“理”就透了,读者也就“信服”了。

改例:……待冲泡了五六次后,屋子里便弥漫着阵阵清香。【闻着龙井的醉人浓香,年轻人心灵澄澈起来了:原来,茶香是来自于沸水的一次次“冲泡”;茶越香醇,“冲泡”次数就须越多,如此,方可将茶之精髓一点点滤出。那么,人生的曙光,不也要经一次次的“冲泡”才能陡现吗?要想曙光越璀璨,“冲泡”的次数不也就须越多吗?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后才能“曾益其所不能”也!原来,人生的每一次挫折,都是冲泡的历练啊!于是年轻人的郁积的愁眉舒展了,自信、坚毅重现脸上】,从此奋发向上。

注意:对于内涵丰富、可多角度阐释的事例,我们可以根据论点证明的需要,而强调相应的某一方面。

例如针对“小马过河”的故事,我们就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分析:

(1)证明的是有关“实践”的观点,那么,就应该从“小马的角度”去解说分析——原来万事只有自己亲自试过才知道,千万不能听他人一说,就贸然作结。

(2)证明“教育孩子”的观点,那就应从“马妈妈的角度”补充解说——马妈妈深懂教育之道。她明白,河的深浅与否只能让小马自己去寻找答案。作为父母重要的不是代孩子走路,而是应该教会孩子自己如何走路。这样才会使孩子的人生路尽可能顺利,从而减少人生的迷失。

(3)证明“做事要符合客观实际”,那么,应该从“牛大伯小松鼠”的角度作议——说话做事不能只从自我角度出发,而要多从对方的实际考虑,这样,才会比较符合客观实际。

以上介绍的一些据事论理的方法们只要同学们平时有意识多加训练,熟能生巧,相信议论文就不会是“不讲道理的”了。

猜你喜欢

南郭先生冲泡事例
唉,真是报应啊
运用对比解构说理文事例论证的密码
维生素C泡腾片应该怎么喝呢?
滥竽充数
“例”后有“析”方可取
泡茶水温的讲究
续写《滥竽充数》
治急性肾小球肾炎
南郭先生后传
专题作文写作中典型事例的选择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