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菁的服饰情结与“布谷”之梦

2009-07-09吴政国

青年时代 2009年3期
关键词:民族服饰蜡染布谷

吴政国

2008年12月30日,第九届贵州省“十大杰出青年”在贵阳颁奖,长期致力于民族服饰和文化创制与开发的王菁走上了这个掌声和鲜花簇拥的领奖台。这只是一个开始,在王菁内心深处的追求里还有更高更远的梦。

青春焕发的纯真年代

1971年,王菁出生在贵州省黔西南州一个偏远的布依族家庭,从小就开始对服饰特别钟爱和讲究。母亲用自己手织的白土布给她缝制一件衣服,她要把衣服漂洗得白白的配上一条黑裤子才穿,王菁觉得这样穿起来才感觉清爽。有一次,母亲听邻居说供销社有一种浅湖蓝的咔叽布卖,叫她去买,王菁步行几公里到供销社去排队买来一块。母亲为她缝制了一件非常漂亮的衣服,为此,王菁足足高兴了很长一段时间。

每次外出时,王菁总是喜欢观察别人身上穿的衣服,并在心里暗暗地记下那些缝制优美的图案和设计新颖的款式,等回到家后就去找来些旧布尝试着缝制。因当地的生活习惯和民族风俗,王菁一有机会就去跟村里的妇女们学刺绣、打鞋垫、缝布包、做衣服等一些针线活。这些爱好渐已成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

王菁初中毕业后,尽管成绩非常优秀,但因家境拮据、弟妹众多,作为家中的“大姐”,她只好放弃继续上学,把机会留给比自己小的弟妹们。但王菁对学习知识的热爱并没有放下,也始终难以放下。这个夏日某天的午后,王菁和往常一样来到书店看书,在书店的角落架上找到一本关于服装设计的书,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服饰书籍,王菁被书中的图片深深吸引,她一页一页地从前到后翻看了很多遍,并在书的最后一页看到附有北京服装研究所的招生简章。王菁在想:自己热爱的服装有这么好的学校,于是她就下定决心要去学习,回到家后她就按书上的联系方式给远在北京的学校写信咨询。

信件寄出后,王菁的内心就再也不能平静,她一直焦急地等待,好在十多天后终于收到了回信。王菁在信中咨询的关于服装设计学习的事得到了同意,她高兴得疯狂地叫了起来。但由于家境比较拮据,而且又是远在北京,家里为此很头疼。但王菁没有放弃,王菁凭着自己从小就学来的裁剪和缝制手艺去为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做事,结果累积到了一笔钱,家里人看到她如此的热爱和执着也不好再劝她,只得尽力地去为她准备。

一路向北的峥嵘岁月

1991年,王菁终于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只身一人来到北京服装研究所学习服装设计。她先学习初级函授班,毕业后又学了中级设计班。学习服装设计需要绘图,要有美术功底,王菁以前没有学过。因此,在学习服装设计的基础课素描时,王菁感觉自己跟不上老师讲的课程。班里的同学都是有过美术学习经历的,懂得一些素描和绘画,就王菁一个人没有学过。王菁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有机会到北京来学习自己喜欢的服装设计,不想就此放弃。于是她利用课余时间加紧补课,当中午别的同学都在休息时,王菁一个人走出宿舍到教室去练习素描;晚上当所有的同学都已经沉沉睡去,王菁也依然还在练习,这样足足经历了半个多月的刻苦练习,王菁终于学会了素描,也赶上了课程。然而,由于练习劳累过度,加上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那段时间王菁练得手脚都肿了。这时在北京读大学的一位老乡来看王菁,王菁的同学对这位老乡说:你们王菁学习太刻苦了,手脚都肿了很大。

其实这些在王菁心里并不怎么害怕,王菁担心的是经济问题。有一次,王菁在北京王府井书店看到两本非常好的服装书籍,王菁很喜欢,但身上没有钱。于是她写信回家叫家里把自己的衣服全部卖掉,那些衣服都是王菁非常喜爱而珍藏下来的。家里虽然很缺钱,但家人也很疼爱自己的女儿,于是就去给人家借,把王菁的衣服保留了下来。

1992年底,王菁从北京服装研究所学习毕业,取得中级服装设计师资格,同学们相邀她一起留在北京发展,她们也一起去海淀区应聘了几份服装设计的工作,但都还没等到回复就回家来过年了。过年的时候,亲戚介绍王菁去了贵州安顺云马服装厂工作。

1993年,王菁来到安顺云马服装厂,对刚学来的知识很是好奇,非常想把自己在学习中的理论知识和设计技能付诸到实践中去,无论是在流水线上,还是在管理和裁量的精确性上,王菁都在加紧学习。但由于这个厂主要是生产公安制服和其它的企业工作服,自己学的设计知识得不到更大的发挥和广泛的拓展。一年后,王菁从安顺云马服装厂辞职来到以设计和生产蜡染民族服装为主的安顺民族色织蜡染厂工作。

安顺民族色织蜡染厂与台湾一家大型服装厂有工作上的合作,平台很大很广。王菁进来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所学之长,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想法,先后设计了一批批优秀的服装到北京、云南、贵阳等省市参加展出,深受顾客的青睐和专家的好评。有一天,台湾厂方领导来到安顺民族色织蜡染厂,被王菁所设计的服装深深吸引,对王菁的设计非常满意,因此邀请王菁到台湾厂方的分支机构广州去工作,但王菁婉言谢绝了。在此之前,王菁就认识一位云南民族服装和旅游产品开发的老板,觉得他们做得很好,而自己的家乡也正好具备这样的资源条件,却很少有人去开发和整理加工,在王菁心里早早地就有了这样一个想法。她利用厂里放假和过年过节的时间经常回家去收集整理民族服装和手工艺品。乡亲们对此不解地说:你拿这些东西去做哪样哟?这些土布会有人要吗?于是王菁耐心地给他们解释,并给他们提很多很好的建议。

王菁在安顺民族色织蜡染厂工作干得很出色,老板非常想把她留下,想办法帮她迁户口,把她作为厂里的正式编制人员,但王菁一样地谢绝了。王菁说,她的这一路向北无论是在北京学习服装理论知识的一年半,还是在安顺实践工作的三年里,其实都只是在学习。从学习服装设计到学习工作管理,最后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家乡黔西南去的。王菁内心清醒的态度和清晰的目标是不为外人所知和理解的,她一直有着一个梦,一个属于自己的热爱并执着的服装梦。

深深痴爱的布衣情结

1996年,二十五岁的王菁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黔西南,与相恋多年的男友完婚。丈夫是一位大学教师,丈夫和同事都希望王菁去读师范中函班,然后到附近的村小学去教书,但王菁又再一次地拒绝了。王菁觉得他们不了解自己的爱好,自己把太多的青春时光都放在了服饰的研究和设计上,自己的目标非常清晰。王菁对服饰近乎疯狂和顽固的热爱与执着令很多人都不理解,但王菁没有去作更多的解释,她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虽然有了理论知识的积累,也有了实践操作的经验,但王菁并不急着马上着手创办公司,而是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去乡下村寨收集、整理民间的民族服饰和手工艺品。王菁一边收集整理,一边研究分析和重新设计,还不断地关注电视上的服装展和邻近省市的一些节展会活动。

通过研究分析,王菁认为 当地的民族服饰和手工艺品在制作上太过于粗糙、款式比较单调、设计也平平。王菁通过多年的学习、工作和观察,觉得民族服饰和手工艺品要做得精致优美,要富有生活情调和收藏纪念价值才会有出路。于是,王菁跑到旅游局去把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讲给领导听并提了很多的建议,领导对她的看法和想法非常认可,也鼓励她去做。

2001年的春天,王菁从朋友那儿得知黔西南州要举办首届“兴义马岭河峡谷漂流节”,于是王菁立刻去找组委会负责民族文艺演出的领导,要求承担该组委会导游服装、漂流者服装和蜡染文化衫的工作任务,并递上自己精心设计的样品。经过审核,王菁顺利地接下了这批旅游商品的生产任务。十多天后,三百多套做工精细、款式新颖、独具民族特色的导游服、漂流服和蜡染文化衫送到了马岭河峡谷漂流节活动组委会那里,相关领导和从事民族研究工作的同志对此深表赞誉。王菁趁此机会又设计生产了一千多套民族服装在漂流节期间展出和销售,结果大获成功。

2002年,王菁在黔西南州正式组建创办兴义市布谷鸟民族旅游商品经贸中心,恰逢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在贵州举行的“《一路顺风》——走进安顺、黔西南”竞赛活动,王菁率领的“布谷鸟”团队精心设计的布依族服饰在竞赛中获得桂冠。随后,布谷鸟民族旅游商品经贸中心又设计和生产了安龙“荷花节”、顶效“查白歌节”、浙江宁海“徐霞客开游节”、广西隆林“苗族跳波节”、贵阳白云区“国际风筝节”等等大型节展会活动的服饰、道具和礼品。终于,王菁的“布谷”之梦变成了现实。

2005年,王菁成立兴义市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亲自担任执行董事和总设计师。主要从事布依、民族旅游产品的收集、整理、研究、开发和生产销售。把公司的重心放在民族服饰的研制与开发、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

在王菁的带领和努力下,公司的发展和影响越来越大。王菁设计的民族服饰和手工艺品实现了一条龙生产,除满足西南地区的市场外,还远销广东、上海、浙江、北京、西安等省市和美国、韩国、加拿大等。2006年在全省“开磷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中荣获贵州民创“民族特色奖”,2007年“金元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三等奖”,2008年3月王菁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9月撰写的《王菁与布服饰开发》论文入选《布依百年实录》,并先后为胡锦涛和曾庆红来黔西南州视察时设计制作各民族代表的服装和大量的礼仪接待民族服装。王菁自己也分别在北京和澳门受到胡锦涛和何厚铧的亲切接见。

三十多岁的王菁总是给人一种热情、亲切、随和的感觉,对于自己以后的服装设计理念,王菁认为会继续以民族文化为突破口,结合现代化的审美需求,扩大和推广民族服饰的影响力,使民族服饰变得更加实用性和生活化。

猜你喜欢

民族服饰蜡染布谷
布谷鸟
蜡染的纹饰探讨
布谷,布谷(外一首)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蜡染手绢寄深情
蜡染在现代中式服装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