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2009-07-09刘春霞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荷叶姐姐想象

刘春霞

创新精神,也可称作创新意识,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这些素质与生俱来,人皆有之。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而且必须千方百计地爱护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结合教学,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氛围,提供学生创新空间

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创新动机有着无形的推动力。学生能在较好的氛围下,坦诚交流,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易于联想,自由、积极地寻找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发现自信,激发创造求新的动机。因而我在进行课堂设计时,首先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其次引导学生互相合作,活跃课堂气氛。

如在学习《荷叶伞》时,当小鱼、蜻蜓、青蛙躲到荷叶姐姐下面时,我对孩子们说:“如果你是她们中的一位,会对荷叶姐姐说什么?”一个学生说:“如果我是小鱼,一定会说:‘谢谢你,荷叶姐姐!”我赶紧鼓励说:“你这条小鱼可真有礼貌啊!蜻蜓、青蛙一定都会向你学习的。”接着学生发言更踊跃了:“荷叶姐姐,你淋着雨,冷吗?”“荷叶姐姐,把我的纱巾给你围上吧。”“荷叶姐姐,我给你唱支歌吧!”……学生在鼓励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着学习的快乐。课堂环境的民主、和谐,使学生感到气氛融洽,心态轻松,从而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潜在能力的显现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从而为他们提供了创新的空间。

二、诱发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明代教育家陈献章指出:“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疑”字,有疑才产生问题,有问才引入深思,这就是“学则须疑”的意义之所在。质疑是问题的开始,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当学习者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创新意识来自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质疑,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所以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教学《麻雀》一课时,我在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受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同学却说:“老师,为什么说是母爱?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引得同学哄堂大笑。这时,我没有板起面孔,却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我佩服你敢于向老师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看来是老师概括得不够准确,那么怎样才准确呢?”学生又一次活跃了,通过讨论、质疑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创新思维的火花迸发了出来。

三、鼓励想象,开拓学生创新视野

想象是智力活动最具活力的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创造性。

如教学《小猴子下山》一文,学生明白了小猴子做事不专一,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我设计了一次延伸性思维训练:如果过了几天,小猴子又下山了,结果又会怎样?大家都认为,猴子会满载而归。我还不满足于此,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展开,想想会不会有另外的结果?为什么?这样,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新编故事,不但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从课文延伸至课外,同时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和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开拓了学生的创新视野。

四、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活动和实践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提高。

例如:把《雪孩子》、《松鼠和松果》、《狐狸和乌鸦》、《小猫种鱼》等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己欣赏,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体会到了创新活动的乐趣,增强了创新活动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活动舞台和实践空间,我们创办了手抄报、板报;开设了广播站,小小记者站;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学生通过亲自办报、调查、写作,丰富了语文知识,开阔了语文视野,增强了实践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知。我们教师更应该有意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其发散性思维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猜你喜欢

荷叶姐姐想象
快乐的想象
荷叶像什么
Cлово месяца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荷叶圆圆
认识“黑”字
荷叶伞
十声姐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