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009-07-07蔡常青

师道 2009年6期
关键词:小树小河女儿

蔡常青

在琴房里,在画室中,在电视机前,在游戏机旁……看一看,我们家中的儿童,那种被“圈养”表情,会是什么?

在小溪边,在花丛中,在树林里,在蚁窝旁,在晨风里……想一想,我们家中的儿童,在大自然的浸润下,那种蓬勃的朝气,那种惊奇的眼神,那种酣畅的心境,“放风”般的感觉,又是从何而来?

亲近大自然是儿童的天性。人类之所以进化成人,也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结果,可以说,没有大自然,就没有我们人类今天的生活。但是,现在的许多儿童,却被剥夺了和大自然亲近的机会。正像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伴随着文明的发展,自然却距离儿童越来越远了。”他们没有赤脚在小溪里抓过泥鳅,没有攀爬到树上捉过知了,没有躬身在沟渠边挖过野菜。满眼都是灰色的楼房森林,满耳都是聒噪的汽笛合唱。作为家长,该怎样给孩子们打开大自然的绿色课本呢?

一、巧妙鼓励,引领儿童发现自然,感受自然

“爸爸,去看看我们的小乖乖吧?她是不是又长高了呢?”每个周末,女儿都要缠着我去探望她的“乖乖”。

“乖乖”是谁呢?为何女儿对她情有独钟呢?这还得问问我这老谋深算的爸爸……

我们住在乡村,女儿5岁的时候,迷恋上了动画片,躲在“深闺”不愿出门。“引诱”这位千金小姐到野外去玩,颇费我一番脑筋。

“瞧,你看爸爸拿的是什么?”

“花,哪来的?快给我看看!”女儿一脸惊奇。

“看看可以,但不能给你,因为这是我自己在野外采的。”我把手中的花束往身后一藏,一本正经地说。

“真香!”女儿的小脸绽成了一朵花,“我也要去采花!”

呵,这下,正中下怀!歪歪扭扭地骑着儿童自行车,女儿像一只蝴蝶般地飞出了家门。

“这片草地真好啊,就把它当成我们家的花园吧?”我问。

“好啊,好啊!”手舞足蹈的小家伙一脸灿烂。

“去找一棵小树苗,咱们栽棵小树做个记号吧?”

挖坑,浇水,培土,按部就班,小树站在了“花园”中间,女儿沾了两手泥巴。

“咱们给小树起个名字吧?”

“嗯,我让她和我一样乖乖地听话,在这儿好好看家,就叫她小乖乖吧。”

就这样,每逢周末,女儿总忘不了去探望在野外的一群大自然的朋友——“小乖乖”和她的“私家花园”:小树多长了几片叶子?花园里又来了哪些客人,是小蜜蜂,还是小蝴蝶?哪些野草在跟花儿争夺营养?

大自然包罗万象,是一个生动有趣、可以直接感知的客观世界,是一本绚丽多彩、天天展示在孩子眼前的大百科全书。这本书,有多种“读法”,比如,和孩子一起寻找大自然中的绿色、红色、黄色,区分不同的色彩;一起闻闻青草、泥土、花朵、果实,分辨它们的气味;一起摸摸树皮、石头、树叶的表面,触摸它们的“皮肤”;一起闭上双眼,聆听鸟叫、虫鸣、风声、水声,感受它们的音韵;和孩子一起养育花草,看着它生根、长叶、开花、结果,享受成长的快乐。

家长要学会用一颗虔诚的心,引领孩子去发现自然,感受自然。鼓励孩子,家长首先要鼓励自己,热爱自然,关注自然,做儿童活动的“孩子王”;鼓励孩子,家长就要有一种“风险”认识,不怕孩子弄脏衣裳,划破皮肤,让孩子感受到适度冒险的乐趣;鼓励孩子,家长要有一种“处处皆自然”的意识,从一滴雨、一阵风、一声鸟啼、一声雷鸣中引领孩子去发现自然的神奇与奥妙;鼓励孩子,家长不要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注意到的事物,要动员孩子去看、去听、去摸、去闻,去发现。

只有这样,孩子们心中才会有一棵大自然的“乖乖树”。

二、注重沟通,唤醒儿童亲近自然,尊重自然

外出度假几天,刚一回家,女儿就向院中的小水池跑去——这孩子,对待池里的几只蝌蚪,比对我这老爸还亲呢。

“小黑褪掉了尾巴没有?”我打趣地问那位双手插进水中的“女士”。

我知道,“小黑”,是对那几只蝌蚪的昵称。从绿豆大小,到长出四条腿,女儿可是看着这群蝌蚪长大的。

“小黑,小黑,都不见了。”女儿一脸疑惑,小心翼翼地拨动着水面。

“怎么会呢?前几天他们都还拖着长长的大尾巴呢?”我来到小池边,果然,除了几条水草,水里空空如也。

“小黑被猫吃了。”女儿满眼盈泪。

不可能,附近没有人家养猫啊?我将孩子拥在怀里,快速地查看现场——小树下,花丛里,青菜垄……嗬!有了!拨开密密的小白菜叶子,下面蹲着一只拇指大小的青蛙,瞪着圆溜溜的眼睛,警惕地守望呢。

“哇,小黑长大了!”女儿破涕为笑,“我要捉一只青蛙王子”!

女儿还没出手,小青蛙一窜,蹦跑了。

“爸爸,为什么青蛙王子不喜欢我啊,我们养了他们好久啊?”委屈的眼神充满不解。

“小蝌蚪褪了尾巴,就长大了。和我们人一样,青蛙王子长大了,要有自己的家。他在为我们捉害虫,在报答我们呢。”

培根说,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我们要亲近自然,而并非“侵略”自然,攀花折枝,涸泽而渔,都是对自然的侵略。家长需要引领儿童与自然“沟通”,比如,在夏日的阳光里,带小宝贝们到森林里做小试验,在地上挖几个坑,分别将塑料袋、纸、玻璃、香蕉皮埋入,过了几个星期后再挖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孩子明白哪些垃圾土地可以吸收,哪些不可以吸收,而且还会伤害到人和动物;带孩子参观清凌凌的河水和被污染的沟渠有什么不同……

家长要善于和孩子沟通,用一颗真诚的心,教导孩子亲近自然,呵护自然,尊重自然,关爱自然。和孩子沟通,要放下“唯我独尊”的家长架子,蹲下来倾听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和孩子沟通,要善于鼓励孩子大胆实践,家长率先垂范。譬如,观察蜂巢,触摸山羊……要让孩子明白自然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不干扰它,不损毁它,我们并不会受到攻击;和孩子沟通,家长要善于发动集体中的伙伴效应,通过活动中的同伴交流,达成相辅相成的目的。

只有亲近和尊重,大自然的“青蛙王子”才能永驻于心。

三、随时点拨,鼓励儿童探索自然,研究自然

离家三里,有一条小河,那是我们和大自然约会的场所。

冬季的一场寒流,使得大地冰封,躲在家里太久,女儿闹着要去溜冰。

整个小河,冻成了一块冰砣。原来沿着河床一袭流淌的白练,现在兀然变成了一条蜿蜒的冰槽。下到河里,根本站立不稳,稍微移动,就会脚下打滑,摔个四脚朝天。

爬起来,摔倒,女儿先是摔得乐呵呵的。再爬起来,再摔倒,女儿生气了:“为什么有水的小河是平的,而结冰的小河却是中间弯下去的呢?”

我一怔,果不其然,整条小河,都是中间凹了下去,为什么呢?

一定是水结成冰膨胀的缘故吧?怎么让5岁的女儿理解呢?

我们回家做个试验吧,用塑料管瓶装满水,让它结冰,看看有什么现象!

“哇,瓶里的冰把盖子都给挤了出来啦!”

“水变成冰,自己就长胖了吧!”

大自然的神奇,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探索的种子。

美国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曾说,儿童最好的老师莫过于自然。家长的点拨是引导儿童探索自然,研究自然的催化剂。这些点拨,可以是和孩子一起寻找树下的蚁堆,观察蚂蚁的活动,介绍与蚂蚁有关的知识;可以是寻找一只萤火虫,向孩子介绍萤火虫的习性。还可以寻找鸟儿或蜗牛留下的足迹,顺着足迹追踪动物走过的路线。

有时候,并不一定要马上找到正确的答案,只是用自然的钥匙去轻轻开启儿童心智的大门。

我们都是自然的一分子,走,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铜山县柳泉镇中心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小树小河女儿
甜蜜的小河
和女儿的日常
送你一棵小树
我们的小树屋
小河马和刷牙精灵
女儿爱上了串门
我给女儿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