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戴眼镜等

2009-07-07章国栋等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09年11期
关键词:小巷灵魂

章国栋等

不戴眼镜

章国栋

以前很少考虑过人性的善恶问题,我想可能是因为自己阅历不够,抑或是由于现在的生活太幸福了吧。

邻居家有一个小孩,才五岁多一点,皮肤很白,眼神清澈。他刚才从我的书架上拿了一本插图本,不到十分钟,他便会过来问我:“舅舅(他一般这么叫我),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啊?”联系到故事情节,我实在不能单纯用一个好字或坏字对他所指的那人进行评论。于是我便问他:“那你说呢?”他颇为自信地指着书上的一个人说:“一定是好人,”“为什么呢?”我问。“因为你看这人多漂亮啊!”他像是开导我似地说。我不禁发笑。我想这种单纯也不失为一笔财富吧。我于是对他说:“你这么理解也对,长大后你还会明白更多的。”他为我对他的肯定而感到满足,就又低下头来专心地看着他的画。

不过这个世界上的许许多多的东西也确是挺复杂的。比如前些天我到街上买一双袜子。那袜子原价是五元钱,但那店主却看我外表傻乎乎的,于是料定我内心也挺傻。所以将那袜子定为十元,没想到还真被他给猜对了,我真花了十元买了他那袜子,直到回到家经老妈开导之后才知道受了骗。于是大骂那人是骗子,但却也无可奈何。但到了第二天,村里开展为灾区人民献爱心活动,却听说那骗了我的老板捐了不少钱。于是我的心中矛盾顿生,真不知该骂那人或是敬那人。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迷惘,我索性不再去想那事。不过这倒让我想起了古时(或是现在还有的)所谓“劫富济贫”的故事。难道这类小说中的“英雄”人物真的可算得上是绝对的英雄吗?富贵人家家里的钱难道就都是该偷的或是该抢的吗?

不过我想对于人性的善我们要多多发现,但对于那更多的恶,至少应该学会豁达宽容一些。因为我们既然无力去改变,却又整天对此耿耿于怀,那不是太累了吗?东方朔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想这其中多多少少也总有一些“人生难得糊涂”的思想。这世间纵是万古荒凉,我们却总是不能离开它,因为社会是我们的载体。这就好像现在水里的鱼,即使河水被污染得厉害,那些鱼在这水里十分烦恼,但它还是一天也离不开那水。东方哲学中的“世外桃源”,我想也不过是另一个宇宙中的世界而已。

我的左右眼都不好,特别是右眼,近视二百多度,但我却总不愿时时都戴着眼镜。因为有时模糊地看世界,反而会更多一些美。

导师:薛荣麟

点评:人性是纷繁复杂的。文章从邻居家小孩询问我图书上的人是“好人坏人”这一事件导入,通过作者买袜子,老板捐款等事件切入,进而阐发自己对人性善恶的认识,取材真实,层次清晰,文中流淌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结尾意味深长的一句揭示出文章主题——“有时模糊地看世界,反而会更多一些美”,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周聪)

故土和家园

沈丽君

低着头,我回家,褐色的土地上掩盖着一些今冬死亡的野草。时间的推移让所有的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还记得我离开的那天,阳光灿烂,花团锦簇,而现在,却是那样的无力和沧桑。走在家园那条无数先人丈量过的土地上,心中深藏着一份愧疚和忏悔,同时也有一份自豪和感动。

我热爱那片土地,它的上面播种了太多的勤劳和汗水,它的上面耕耘了太多的期待和盼望,它不仅于我有着慈母般的呵护和疼爱,更重要的是它曾有过我无数先辈踏过的足迹。

正值深冬,花在急速地飘零着,叶急剧地凋落着,此刻的天空已不再像春天那样温柔,夏天那样明净,秋天那般空旷,剩下的只是渐渐暗下的云朵,跟随着风在漫无目的地游荡,在这个萧条的冬天显得格外的孤单。

在心寂寞的岁月里,我最分明地感受到了灵魂的呼唤,因为渴望回到那片古老的土地,不管是失败也好,成功也罢。只要重新踏上回归的路,我一次次将期待的心放飞天空,和流荡的云朵一起去找寻那停歇的港湾。

长时间在外的日子,像是流浪的路人,无处可投,在凛冽寒风的摧残下变得瘦弱不堪,曾遭受到打击和失败,变得灰心丧气,只是因为离开了那片故土,离开了那群先人。

原以为离开了那片土地,我就可以自由地飞翔,无拘无束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与绚烂,可是到最后,我却发现自己错了,我的根扎于那片土地,我的情种植于那片土地,这是谁都改变不了的事实,我注定了要与那片土地连在一起,一生一世,生生不息。

现在,带着对故土的热爱,对先人的钦佩,我回到了家园,回到了那片散发着温馨香味的故土,尽管还夹杂着一丝丝泥土的气息,但却浑厚、踏实。

回首往昔,家园里有我遗留的足迹,曾经徘徊不前。是因为丢失了那份信心,丧失了前进的力量,然而重新踏上故土,为的是找回那份信心和力量,别无所求,就算是灵魂飞荡也求个辉煌热烈,无怨无悔……

走在家园那条布满黄色石子路的土地上,有一种愧疚感,时间漠视了我,它走得那么快,甚至没有觉察出这片土地上也曾有过这么一个我,可是我也忽略了这片土地,在他乡的生活,也让我忘记了我还拥有这么一片故土。他是我的根,我竟然忘记了我的根,像一片散叶,到处在寻求我的归根之处……

伫足故土,守候家园。

导师:程大立

点评:故土和家园是人们情感和心灵停泊的港湾,默默包容着归来的游子们。本文以饱含情感的文字写出了作者对故土和家园的记忆、热爱与思念,感情真挚,极具感染力。然而作者并不就此搁笔,进而反思自己对故土的态度,“我竟然忘记了我的根”,二者态度的对比使得文章更加深刻和充满张力。(枫月)

富贵花

雷文婷

第一次看到富贵花是我在工学交替的时候,只见它是节节往上长的,似竹非竹,特别的青、嫩柔,有些惹人喜爱,但也不过是一种平常的草本植物而已。一位与我同龄的十七八岁的女孩正在精心地把它制作为厂房里的欢迎用的瓶景,当女孩告诉我它名叫富贵花的时候,对我这样有着远大志向却又不肯安于平常岗位的人来说,我打心眼里就有些鄙夷它。我想牡丹花生得那么娇艳都不取名为富贵花,这么一尺来长的草本也敢取这么一个震天响的名字,实在名不副实。有如小店面上挂上“全球餐饮”、“中国银都”之类的招牌,岂不是一种文字的糟蹋,着实可笑,而且还无根呢,处此噪杂环境,为人为己能带来富贵吗?有感于此,遂吟诗一首:“美其名曰富贵花,缘何不生富贵家。无根郁郁作瓶景,长伴厂机听噪杂。”

但当女孩告诉我它无根也能生长,置于沙瓶中更能四季常青,不同于插瓶中的一般花草最长不过一两周的水养生命,这使我有些惊异。女孩又说:“富贵花,其实并不开花,但能吸声纳尘,吐出来的是清香,能让人延年益寿,是我们厂里的‘参肺。”“参肺”这一新鲜词儿我可从未听说过,使我又是

一惊。女孩看我不解,她说:“‘参肺是我们对它的特称,‘参是‘人参的‘参,吃了能长寿的,这下你该懂了吧!”我点了点头,我明白了它的通感意义和宝贵之处,但由此更使我目光变得深邃。无根的富贵花,你与眼前我们这些产业工人不正类似么?飘泊在外,无根,有事业心,有独立精神,为中国的企业家们不断地创造着财富,亦在创富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大家生活在“贱处”——厂房轰鸣、气味难闻的环境中,虽不能像歌星舞女们那样打扮得花枝招展,但都有着可贵的质朴,并以此支撑起当代中国的繁荣富强和复兴之梦!得此感悟后我再为它吟了一首诗:“富贵花生在贱处,花名富贵有玄机。无根常绿可增产,凡服如何能洞悉。”

后来有人说,世上哪有什么富贵花,那女孩是骗你的。我说,不,我要告诉你,世上无论有无富贵花,我都相信我在工学交替之时的确见过真正的富贵花,而且恰恰是那位女孩亲手于我心中也植起了一个脚踏实地的梦想。

九层之塔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于国于己皆然,我还是安心地从一名普工做起吧!或许我能成为中国未来的许振超第二!

眨眼间,我仿佛看到富贵花又长高了一节,感觉到自己也长高了一截。

导师:曹秀博

点评:文章以简洁的语言写出了作者对富贵花认识的转变,“我”的情感变化刻画得尤为精彩:最初的“打心眼里就有些鄙夷它”;听完女孩的介绍后,转变为对“参肺”的喜爱;最后当别人说女孩是骗人的,我却更加喜欢富贵花。不论世上是否有富贵花,“我”坚信它的存在,因为它代表着“我”心中的一个脚踏实地的梦想,陪伴着“我”不断长高。(洁素)

给未来女儿的一封信

孙菊花

亲爱的女儿:

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早就变成家庭主妇了。你知道我在写这封信的时候是多么无奈吗?因为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那我就一举两得了吧!顺便记载一下我的“事迹”,好让你知道妈妈当年读书有多么的痛苦!

我呢,成绩不好,读了两次初三才考入高中。现在我读的高中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在本地已经是顶级的高中了,可你能感受到我当初是抱着多么纯真的梦想进入这所学校的吗?我从小热爱唱歌喜欢跳舞,身为狮子座的我表现力超强。可一到这里,整天几乎就是果在教室里:上课、做作业。一天九节课,晚上还有将近四个小时的晚自习,跟“坐禅”似的。连一点闲暇的时间都没有,还哪儿有心思唱歌跳舞啊!现在我才发现没有了掌声的生活是多么的没有颜色,那种孤寂不是一般人能体会到的。

在这个时代,我的同龄人大多都喜欢扮演“非主流”,五颜六色的头发底下不是唇环就是鼻环。当然,那些是无家的人和被校方管教的人了。在我们班,男同学们天天讨论些不健康的问题,什么“小姐”等字眼都会不假思索地从他们口中说出来,你知道我有多看不起他们吗?在我看来完全不能摆在台面上讲的话他们都讲得那么自然,简直就是不知道廉耻嘛!你妈妈我可是温柔正经的人,你千万不能把自己也弄成“非主流”,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不过我想那时候你们不会有人这样了吧。

我最喜欢的运动是篮球,只要我们班有比赛,我能让方圆几里的“敌人”都听得到我的呐喊声。我希望你将来是个好学生,但不是除r学习,什么都不会的那种书呆子,年级排名前五十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要多锻炼,身心健康才是基础,自己的兴趣爱好要多多“发展”。

我当初也曾沉迷于网络世界中,逃课就为了能打游戏,不过我醒悟得早,还没有完全颓废,所以我希望你也不能整天沉溺在虚幻的网络世界中,荒废了自己的学业。也不要把钱花在不该花的地方,虽然我会挣很多的钱来抚养你。

学校的规定常常让我想不通,你能想象我们不是高三学生就几乎连回家的时间都没有吗?这真不是人过的日子,就连元宵节时鞭炮声在窗外噼里啪啦地响,我们也只能乖乖坐在教室L自习。很多人都说我们这些人跟家人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可谁想这样啊!外婆也说:“学校离家这么近,还只是上高中,就连过个中秋节一家人团圆都是奢望,大学在哪里?就更难团圆了。”

我希望你上高中后还可以有很多旧朋友依然同绕在你身旁,也有很多新同学能和你成为好朋友。我现在终于感受到初中时的老师教给我们的那些道理是多么有用,像我们这样的环境上了高中就会体会到初中时的同学和朋友是多么的真诚,而高中却多了,那么多的算计。

你在我的精心照顾之下,一定不会成为胖子的,因为我不想让你被你的同学笑话,你要明白那时候他们所说的不是你身材好,只是在用委婉的话语讽刺你罢了。你喜欢吃零食的话也没关系,不过平常一定要多锻炼。如果你恋爱了,一定要把你的那个他带来给我“考查”一下,要是“非主流”的类型,或是家境富裕但是玩世不恭的丑男子,那直接就不要带回来伤害我和你爸的心了。

好了,学校快要熄灯了,就写到这儿吧!

导师:张永华

点评:本文采用书信体的格式行文,以母亲的身份给未来的女儿写信,形式比较新颖。信件的内容涉及到学习,同龄人,篮球,网络,朋友,零食和恋爱等等,涵盖了比较广阔的生活层面,作者的感受是以嬉笑怒骂的形式在平实的语言中呈现的,颇具感染力。文字也比较活泼,极富真情实感。(残空)

稻草人儿

班齐汉

记忆里的小时候,我是在爸爸妈妈的保护下度过的,他们把我像花瓶一样呵护。我就是他们生命里的一部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小时候的我很可爱,胖乎乎的脸蛋,嫩嫩的皮肤,舌头还时不时的来来回回舔舐着嘴唇,招来了不少大人们的喜爱。特别是些阿姨们,喜欢圈着我的脸蛋揉来揉去,然后留下一个红唇印就走人。现在的我都还有点纳闷,不知道我这脸蛋上留下过多少阿姨们的口水。

那个纯真的年代,我就是父母的开心果。他们就喜欢逗我大笑,然后一家人一起发自内心地笑。打开名叫“xx的成长记录”的文件夹,那里面记录着我五岁六岁到十岁的片段。每每打开一个视频,里面大大的标题总会唤起我的记忆,竟想不到这么快就到了这豆蔻年华。

五岁那时的录像是我最为喜爱的。画面上的我嘴里一边嚼着面包,一边唱着至今还能哼出来的儿歌。也请你想像五岁的我,额头上一个象征着优秀的红圈圈,嘴里一边嚼面包一边唱着儿歌,拿着面包的手还不时的随着节奏抖来抖去,那样子该有多滑稽。其实,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爸爸办公室的那一段摄像,摄影的阿姨是爸爸的同事,总爱逗我玩,摄像的时候还不忘拿出她的臭脚丫来。每每闻到一股刺鼻的怪味道时,我总会转头朝她的脚丫打,嘴里还时时念叨:“臭脚!臭脚!”那次由于我的过于激动,嘴里的口水一不小心流了出来,黏乎乎的口水就顺着嘴角流下,流到

摄影阿姨那富有乡土气息的蓝色丝袜上。

每当看到这里时,我都忍俊不禁。真想不到,这就是自己小时候。

有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看这段视频的时候,他们总会故意逗我:“儿子,这录像可要留给你儿子看,你儿子肯定会问:‘爸,爸爸,这里面的大哥哥是准啊?怎么和我长得一模一样?”“去去。别逗我。”每次都是这么应着,其实当时心里是在想:我一定要把录像保存好,留给自己的儿子看,让他也看看他爸爸小时候的模样。

如此,如此这般的,模模糊糊地度过了童年时光。可以说是很快乐的童年吧,毕竟那样的天真无邪,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想懂

恍惚中,到了初中。一切全新的改变弄得我有点不知所措,大概是因为年龄的关系,那时的我根本不懂“初中”这一名词的概念,也并不知道小学和初中间的巨大差异。我还是如小学一样,上课东张西望,和同学讲小话,但不同的是,初中可不像小学那样,边玩儿边学习考试还可以得“双百”。这样,换来的结果只是几科的不及格,这样的结果多少令当时的我有点震惊,但还是没有觉醒,在初中课上,一点点的分心都可能造成后面一连串的学习上的问题,努力地想去克服,但做不到。

相比童年时光,思想上当然会多少有点改变,不像以前那么天真,慢慢地结识了一些朋友,慢慢接触到一些所谓的新词汇。比如说“摆场子”。这让我在初中时第一次和别人打架就把别人的鼻梁给打折了。也是他逼得我狗急跳墙,不是他三番两次的挑衅,最后居然还对我动手动脚,我也不会喊人去打他,虽然说他的受伤与我没有直接联系,但还是脱不了干系。

归根到底还是那好奇心惹的祸,不是好奇心的驱使跟着别人学喊人打架,也不会落得最后那个结果,确实有点不堪。这样我在接受新事物的好奇心下似懂非懂地度过了这初中时代,时而模糊,时而异常清晰……

终于,到了高中,到那个曾经很向往的地方,曾经很向往的校园生活。但我以前想得过于完美,这所谓的高中,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无瑕。

进入高中,慢慢的,慢慢的,思想正在改变。同是处于青春期那种极为叛逆的时期,对于周围任何事物总会有那么一点抱怨。有时候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更年期的怨妇,抱怨家人、抱怨老师、抱怨学校,抱怨身边那些人……总会有那么一点事来触动我的大脑神经,致使我变得时而疯狂、时而平静,连周围的人都会被我这么快的转变而感到震惊。其实最能感受到我切身变化的只有我的父母。

妈妈的脾气很不好。有时候她的心情不好,对我说话的口气里都会有那么一点抱怨。要是在以前,我会默不作声,只是在心底默默地承受。但是现在不同了,如果又是那种情况,我会毫不犹豫地顶一句要她不再唠叨,甚至有时妈妈为一点小事朝我大吼大吵,说我的不是,我会态度很不好地去反驳。有一次居然吼得妈妈一下就懵了,那次妈妈哭了,我也哭了,因为妈妈的痛哭让我的那颗心紧紧地收缩着,有如针在刺。我不冷血,我不可能看着妈妈再那么继续哭下去,跪在妈妈面前道歉。那一跪才让我意识到自己有多久没有这样跪了,真的有很久了,而妈妈用她干瘦的手掌在我身上拍打,嘴里说我小时候喜欢感冒,动不动就发烧,每次都是妈妈一人用她娇弱的身躯背着我去中心医院。她说为了照顾好我,不知道受了多少苦。这些琐琐屑屑的小事在常人看来是常用在那些讴歌母亲的文章里的,但这的的确确是最真实的母爱,是最纯洁、最无私的。

因为那次的事情,我努力改变自己任性的脾气,我不想做不孝子,那样会被世人唾弃。父母生我养我,将一生的心血全无保留地奉献给我,他们可以打我、骂我,但我不能那样对他们,就算是他们的错,我也不能。

现在,我至少觉得生活比较充实,觉得很幸运的是我们一家人很和睦,我可以像以前那样在他们面前撒娇。我也不怕你们笑话,因为我觉得这样能够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每每听到同学说他和他爸妈吵架、不和什么的,我心底都会有点骄傲,因为至少我和我的父母还可以像小时候那样,这就是我骄傲的资本。

导师:林长福

点评:文章分小时候、初中、高中三个时间段来写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经历,脉络分明,层次清晰。作者所选取的材料也能够反映不同阶段自己对父母对朋友的认识,以真实的情感刻画出自己的成长历程,读来十分亲切。读完让人感觉略显不足的是语言不够简练,逻辑性有待增强。(晓岚)

扬州的小巷

陈伟逸

扬州的小巷,不像戴望舒写的那样,是那雨中的小巷,是有着一个结着愁怨的,像丁香一样的姑娘,那太显浪漫与忧伤。扬州的小巷,更多的是生活,是柴米油盐,是昨天与现实的融合。

吃饱喝足,在午后惬意的阳光下,我跨过一座小桥,一座青石铺成的小桥,那上面一道道凹痕,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越过桥底那潺潺的流水,那碧波荡漾的小河,我走进了小巷。

这儿才开始忙碌起来,三轮车夫们把车停在路边,走到一家小饭馆吃饭。这或许还不能叫做饭馆,一块黑板竖在路边,上面用粉笔字歪歪扭扭地写着:今日面条,两块五。车夫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聚在一起大口地吃着,交谈着街头巷尾的见闻,空中弥漫着面条的香味。这是一条古老的小巷,那朱红的木门,脱落的油漆,以及门上的狮子把手,锈蚀的铜斑,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这一条小巷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老大娘用铁桶盛满水,把衣服放在搓板上有节奏地搓洗着,还不时与邻人唠唠家常;老大爷们坐在院落外,坐在路边,坐在那葡萄藤下,下着象棋。“啪,啪”,那是象棋敲击木板发出的清脆响声。他们的孙儿瞪大着双眼,在一旁屏住呼吸,大概已到了决一雌雄的关键时刻。两三个中年人骑着他们锃亮的凤凰牌自行车,神气地按响车铃,“叮铃铃…”在这条小巷回荡,传得好远好远……

仰起头,竟发现这里的天空真的很狭小。小巷的天,被高楼遮蔽了。两旁金属的建筑所反射的阳光刺痛了我的双眼,我的心在隐隐作痛。这里的人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你们的历史,你们的文化正逐日湮没在时代的潮流中?

我有些许怅然,环顾四周,才发现这一切被侵蚀得好快好快。你们可曾听见,听见那色彩艳丽的招牌之后,那翘起飞檐的微弱哭泣?你们可曾看见,看见那古老的青砖躲在白色水泥后哀伤的眼神?你们可曾感到,感到那散落在路边曾作为台阶的青石碎片所发出的无奈的叹息?

在那一刹那间,我恍惚感觉自己来到了昨天与今天的交汇处。一方面,时代的车轮在飞速向前;另一方面却是曾经的记忆如过眼烟云般慢慢消褪。这个似乎对立的因素残酷地摆在我们面前。我知道这里的居民选择的是前者。

天空依旧那么湛蓝,没有一丝云彩;阳光依旧是那么灿烂,照在我身上,也照在这条小巷。路边的行人依旧忙碌地走着,他们谁也没

有看见那条小巷,那座城市所积淀的文化正在慢慢消逝。向前慢慢地走着,那些建筑被我抛在了身后,越来越远,我知道他们也离这座城市越来越远……

导师:张庆山

点评:这是一篇思想深刻的作文。作者由扬州小巷的渐渐消失联想到文化的逐渐消逝。在开篇即描绘了小巷美好的生活图景,让人心皆向往之。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以“小巷的天被高楼遮蔽了”,引人深思:曾经民风古朴的小巷,如今金属反射的刺眼光芒,历史与文化正逐渐被时代的潮流所湮没,怎不令作者痛心、令读者揪心?(杨霞)

带着灵魂上路

玫丽娜

一位德国旅行家在沙漠中行走,迎面碰到了一群波西米亚人,令他不解的是,为什么这些人每走一小段路,就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呢?于是,旅行家上前问个究竟,心答是:“因为我们走得快,而我们的灵魂走得慢,所以我们要等待灵魂赶上_我们,不至于让他落在后面……”

原来。波西米亚人是要带着灵魂上路。“等待灵魂赶上我们”,这何尝不是对自己心灵的珍视呢?

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我们行走时总是太匆忙,常常把自己灵魂远远地抛在身后。难怪托尔斯泰在82岁的高龄时还告诫后人们“人是以灵魂为生的”呢!是啊,灵魂是人的核心,失去灵魂的生活是行尸走肉的生活。于是,人们要带着灵魂上路,感悟时间,感悟生活,感悟生命,寻找人生的真谛。

带着灵魂上路,感受人生之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清早起来,只是为了看海棠花未眠。浅浅而淡淡的香味沁人心脾,他是美的追求者,又是美的传播者。说他悲观厌世,倒不如说他容易感伤和忧郁。“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仅仅只是无意识地与海棠花的邂逅,便触及到他内心的灵魂?不是回忆与哀伤,不是古典与高尚,而是一种微不足道的东西让他感知灵魂中最真最纯的人性美吗?

透过他的文字,可以发现他是一个容易动情的人、感悟别人的人,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有一颗不随流俗而清澈的灵魂。然而,生活在喧嚣的世界里,有多少人能够带着灵魂上路呢?

于是,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皆为利来”、“皆为利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让人们应接不暇,行走的步伐中带着紧张与急迫,一些琐碎小事便可搅得人们心烦意乱,惴惴不安,最后还不知是为何。

何不让疲惫的心灵镇静下来,等候灵魂的到来?就像一个乞丐与富翁在沙滩上晒太阳一样;就像《彼得·潘》中那个吹芦管的小孩一样,使生活变得简单、单纯和快乐;就像汨罗江衅的屈原虽满怀壮志却无处可酬,选择纵身鱼腹,带着他的灵魂上路,不愿让它污浊了;就像乌江一役的楚霸王,宁死也不肯过江东,只带着他的灵魂上路,不肯让它被侮辱。

可见,带着灵魂上路,是一种心态,是一种选择,是一种智慧。再忙碌的生活,再充盈的人生,都应该适时地松绑,适当地休息、在忙碌中品一杯茶,沁人心脾;在匆忙的行走中,放慢脚步,欣赏一下芳草,心便会怡然自得,就像苏轼带着灵魂上路,才会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与坦然;就像贺铸带着灵魂上路,才会有“云破月来花弄影”的淡雅和清新;就像柳宗元笔下的老翁“独钓寒江雪”一样,在垂钓时,让自己和那片银白融为一体,怡然自得。或许在刹那间,就可以与灵魂共舞,和灵魂进行交流。这是怎样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惬意呢!

人生天地间,我们常常只顾奔走,而迷失了自己的灵魂。没有灵魂的行走,是漫无目的的行走,就像在迷宫中摸索一样,一生难以寻找到出口。而带着灵魂上路,倾听灵魂的絮语,让灵魂为自己指点迷津,或许会谱写出人生的华美篇章。

导师:杨广会

点评: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文章以旅行家与波西米亚人的对话开篇,引出话题“带着灵魂上路”,接着作者旁征博引,以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告诉读者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迷失自己,要懂得感受人生之美。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理想生活、高尚人格的追求。本文论据丰富,论证充分,不足之处是对论据的挖掘还不够深刻。(晴空)

花开不只在春天

杨弯弯

暑假到了,一家人准备到花果山游玩,燥热的天气丝毫挡不住我对花果山的向往。一大早天还没亮,我就催着父母收拾东西赶快上路、一路颠簸,我终于到了这个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张开双臂就往里冲,似乎里面有一种芬芳在吸引着我。我们一路说笑,一路留影,不知不觉就到了半山腰。半山腰处有家茶水铺,我瞅个空位坐了下来,本想静心欣赏一下周边的风景,身边却传来一阵阵议论声和惊呼声,我转过身去,想探个究竟。

那是一个怎样的人啊!身体矮小,干瘦,有些罗锅,约莫四十岁的样子,我不禁泛起一片同情之心。可夸张的是她的头发,有些干枯,却绑着两条麻花辫子,安静地贴在胸前,辫子上的野花竟是那样的鲜艳,也许是就地采的吧!我的心被震动了。我呆呆地望着她,一时不知所措。她全然不顾大家的议论,丝毫不介意别人异样的目光,为客人们端茶送水,笑容似涟漪一般在她的脸上泛开,绽开成一朵朵花。从她的行为举止,我知道她是这家茶水铺的主人。人来人往,她越发忙碌了,笑容也越发灿烂了。

她微笑着应对别人的要求,同时也欢快地与人交谈。一位老人走过,她会轻声地说:“大爷,你的身体可好哟,慢些走,前面的路有些陡啊!”一个孩子走过,她会关切地问:“孩子多可爱啊,几岁啦?小心点走哦!”她的话语就像她脸上的笑容一样,似一朵朵芳香的花儿。

我突然之间被感动了,也明白了。也许生活有艰辛,有磨难,但都不影响她对生活的热爱,她在默默地绽放着自己的花朵。我不知道她的生活境遇是否会永远如此,但至少她有一颗豁达开朗的心。

离开的时候,我特意走到她面前,和她握手告别。望着她的笑容,我突然想起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一年既然分成四季,是鲜花,就不一定非在春天盛开。”是的,只要拥有一颗豁达开朗的心,对生命充满感恩之心,生命之花就会常开不谢。

导师:董志林

点评:花开不只在春天,生命之花更是常开不谢,只要你用乐观的心对待生活。文章描绘了一个外表“邋遢”的茶水铺主人,作者着重写了她的微笑,以及对他人的真切问候,这笑容和话语都“似一朵朵芳香的花”,主人公内心的美好随之表露无疑。文中的花是花朵般的笑容,更是怒放的生命之花。(苏蕾)

一个苹果

蓝澜

刚进入高三时,我每个中午都呆在教室里看书,或者做作业。那天,教室里似乎很空旷,呆在教室里的人寥寥无几。有一天一位同学忽然兴冲冲地闯进来,对我们笑笑,每人发了一个苹果,说今天是他生日。我们相互笑笑,唱起了生日歌,人虽然不多,歌声却响亮。那歌声,在校园里回旋了整整一个

中午。

我见过许多苹果,然而,那么奇怪的却没见过。我甚至怀疑,那或许不是一个苹果。乍一看,和一般苹果无异,红艳艳的,很漂亮,也很惹眼。可是,拿在手心就不一样了,它似乎尖而长,相对其它同类而言很苗条。倘若你没见着它,只闭着眼睛摸,准认为那是一只小葫芦。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课桌内。忽然想起,只有十几天就可以回家一趟了,于是我不断地祈祷,希望它不要坏掉。在我们那个偏僻的小山村,有谁见过这稀奇玩意儿啊。我几乎跳了起来,到那天,一定可以让家人欢喜一场。

回家的路上,我紧紧地握着那个苹果,把它放进书袋里,免得被人看见。一路上,我的心蹦蹦跳跳的,连那久违的乡村美景也懒得看一眼。终于快到家了,远远地望见村口站着一个单薄的身影,不停地朝前张望,那是母亲!肯定是有人告诉了她我会回去,肯定她等了我好久好久……母亲迎上来,我伸出手,在她眼前一晃,抓过她的手,把苹果塞了进去,“给您的,妈!”我兴奋地说。谁知母亲忽然把脸一沉,“你哪儿来的钱买的?这东西得多贵呀!”我解释了一番,她才高兴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线。母亲又像往日一样来提我的书袋,我们争执了一会儿,还是让她那树干般的手提着走了。我突然发现,母亲的手异常温暖,而且,比父亲的手还要宽大。

夜幕刚刚降临的时候,忽然停电了,不过这似乎并未对我们造成任何影响。在我们的村庄,村民们全部用柴草做饭,不像城里人,做饭烧水总离不开电和天然气。那晚,我们分享了“烛光晚餐”。那是一种甜蜜的幸福,渗透着淡淡的香甜。饭后,我们正围着小矮桌说笑,母亲突然站起身去,从兜里掏出那个苹果,在菜盆里洗了三五遍,两刀便分成了大小相同的四块,母亲说,一人一块。我和弟弟相视一笑,虽然父亲常年在外,可每次,要有好吃的好喝的,母亲总不忘给父亲留一份。我咬了一口,却有淡淡的涩味。借着昏黄的烛光,我看到了苹果里那一块暗青色的东西。它坏了!只有我知道。那一口苹果,就这样一直哽在我的喉咙里,久久无法下咽。母亲和弟弟并未觉出异样,他们津津有味地吃着。看着他们满足的表情,我的泪如决堤的洪水滚滚而来。他们从未吃过苹果呀!

我想叫住他们,让他们别吃了,可我又怎么忍心打断他们的笑声,又怎能夺走他们的欣喜和满足呢?

那一夜,我生命中永恒的一夜。

导师:席孝艳

点评:平凡中见真情,围绕一个苹果,作者道出了感人至深的故事。文中小心翼翼留苹果的细节,以及全家一起吃苹果的情景,尤为感人。细腻的心灵感触,深厚的文字功底,使文章读来丝丝入扣,如同一根轻灵的手指在撩拨心弦。尽管生活艰辛,但我们就这样相互扶持彼此,温暖地走过了生命中一个又一个严冬。(肖维)

猜你喜欢

小巷灵魂
小巷深处
长相年轻,是因为灵魂不老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故乡的小巷
小巷里的人们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灵魂树 等
人闲一闲,等一下灵魂
便士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