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思维装上导向的罗盘

2009-07-07陈耀文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09年11期
关键词:四合院作文思维

陈耀文

教师:今天的作文课,先请同学们看两个短片,然后进行点评,看谁通过画面思考的东西深刻,有新意。

(利用多媒体播放短片。)

[短片一]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文字”片断。

悠扬的古琴声中,演员的形体仿佛水墨,在一幅舒展的画卷上舞动出优美的文字。

演员们模拟活字印刷术的字模,上下起舞。

在“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吟诵中,三个字体不一的“和”字依次凸显,耐人寻味。

[短片二]风光资料片《京四合院》片断。

悠扬的民乐声中,饱经沧桑的北京四合院徐徐出现。院门古朴典雅,门柱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对联十分醒目;影壁端庄大气,蝙蝠、“寿”字、牡丹等图案依稀可辨;正房、倒座、厢房布局规整,门窗、廊柱、檐头等色彩各异。庭院中花木扶疏,笼鸟、池鱼各得其所,有浓郁的京味风格。

教师:这是同学们十分熟悉的两个场景。看见它们,大家的思维一定不会无动于衷。如果要作点评论。该怎样表达呢?

(学生思考、讨论,继而举手发言。)

潘默迪:看见开幕式中的这个场景,我就想起了奥运会,想起了自己作为一个啦啦队员的兴奋和喜悦。奥运会是人类的盛大节日。

金孟琦:看见四合院,我就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那段幸福、快乐的日子。四合院是我永远的作文素材。

教师:由此及彼,由物及人,思路可取。但方法简单了一点,而且缺少对短片内容的评论。

吕晨硕:我觉得文艺表演场面宏大,有很强的艺术震撼力;北京四合院古老、庄重,有典型的中国特色。

教师:很精辟,但太抽象了。建议大家先思考第一个短片。能不能抓住特征鲜明的东西——文字、活字印刷术、字体不一的“和”字好好想想?

张齐: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文艺表演中融进文字元素,意在展示中华文明的风采,说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董岩: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编导把纸、水墨、汉字、活字印刷等元素组合在一起,不仅展示了文明古国的风采,而且揭示了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可以说是匠心独运。

王春茂:我觉得可以联系“奥运会”思考“和”字的意义。汉字有好几万个,编导为什么单选“和”字?因为“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追求和谐、爱好和平的民族。奥运会虽是体育盛会,但也是人类向往和平、追求和谐的象征。在开幕式文艺表演中突出“和”字,既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又有鲜明的奥运特色,既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风采,又揭示了人类的共同追求,可谓一箭双雕。

(教师鼓掌,同学们亦报以热烈的掌声。)

教师:说得非常精彩!抓住特征,因“形”求“神”,把事物背后隐藏的信息搜寻出来,这就是走向灵活、走向深刻的门径。由此可见,把问题说“深”一点,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说“透”一点。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要思之有方,“究”之有法,就能够克服思维的简单、机械、肤浅,步入丰富、灵活、深刻的殿堂。

一般认为,作文中常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四种,即见形思神、见物思理、观此思彼、观果思因。这些方法,就像远航中的罗盘,能够帮助我们克服迷茫,

“思”有所得。

PPT呈现——

给思维装上导向的罗盘

见形思神——研究事物的外在表现,思考其中蕴含的精神。

见物思理——研究事物的存现形态,思考其中包含的事理或哲理。

观此思彼——看见眼前的人、事、物、景等,即联系与之相关的事物进行思考。

观果思因——研究事物的结果,思考结果产生的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罗盘”,再来想一想、评一评两个短片。

(学生简短思考后即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赵婧:开幕式上三个字体不一样的“活”字,艺术地再现了汉字的发展进程,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字反复出现,很容易让人想起孔子“君子和而不同”的名言,想起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师:瞧,思路越来越开阔,很好!能不能说说北京的四合院?

文静:四合院结构简单,建造起来十分方便,所以全国各地都有。它位居四方的四幢房子自然围合成一个院落,只设一个院门进出,住在里面非常安全。

教师:分析得很好,但没有扣住“北京”二字,离短片中的内容远了点。

林恒智:我从小就生活在北京的四合院里,觉得那里面有许多讲究。比如院子的正门要开在东南方,院子里不能栽松柏,房子的间数必须是单数,院子的大小、门楼的式样不能越制等等。这说明人们很迷信,也说明在北京建房子不能随便。

刘悦:我同意林恒智的观点。透过那些高墙深院,我们可以看到礼法制度、迷信观念的影子。北京是京城,天子脚下,规矩很多,建房子也不例外,所以北京的四合院有比较鲜明的文化特征。有人说四合院是北京的文化符号,我觉得非常精辟。

霍达:我也在四合院中长大,觉得四合院不像他们说的那样好。院子里没有卫生间,上厕所要跑得远;也没有车库,胡同里常常挤得走不过人;夏天蚊子多,冬天空气闷。如果说四合院是文化符号,那么我认为它是封闭、落后、保守的文化符号。

刘菲菲:霍达的话有点偏激。四合院是历史的产物,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古人。四合院是中国建筑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继承;四合院的装饰、造型等确实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今天我们走进老舍茶馆,走进国子监,或者走进北京图书馆,都能感受到四合院的文化魅力。即使是走进普通的四合院,也能看到许多耐人寻味的建筑细节,看到皇权文化、儒家文化对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四合院确实是北京的文化符号,可以多样解读,但不能简单否定。

(掌声四起。)

教师:“四合院是北京的文化符号”,这话何其深刻!文化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有精华,也有糟粕。对我们而言,四合院代表的是先进文化还是落后文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同学们已经透过那些高墙深院,循着丁香、笼鸟的踪迹去思考四合院的文化意义。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理”,有它应该彰显的“神”。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把眼前所见和探究“神”、“理”结合起来,我们的思维就会日趋完善。

现在请大家再看一组图片,用同样的方法“想一想”。

《渔舟唱晚》背景音乐声中,PPT呈现——

1、洁净的走廊上,一个身着附中校服的同学在向老师行礼、问好。

2、一棵挺拔的银杏,一张木制长椅,一个同学捧着一本书在专心致志地阅读。

3、教学楼前,玉兰树下,两个同学正在专心致志地测量日影的变化。

4、小卖部窗口前,上体育课后排队买水的同学排成了长龙。

(学生思考、讨论,随后发言。)

刘钊:看见这些图片,感到非常亲切。它让我看见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觉得非常充实,非常快乐。

董琳:有位哲人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些图片展示了学校生活中“美丽的瞬间”,有助于我们打开作文思路。

教师:分析正确,但与我的“真实用意”有一定差异。同学们能猜猜我的真实用意吗?

赵梦远:看到这些图片,我觉得学校的条件很好,教师非常敬业。

魏林:看到这些图片,我觉得同学们虽然文明、好学,但吃苦精神差,上了体育课就要去喝冰红茶。

(同学们笑。)

教师:我的真实目的,不是要表现“学生”,而是要表现“学校”,或者说是要通过学生的表现去反映学校的某些特点,揭示学校的文化特征。谁再说说?

张丛薄:学生好学是因为学校有好学的良好风气,学生文明是因为学校有追求文明的良好氛围。这组照片,看似单纯表现学生的文明、好学,实则反映了学校的良好校风。

教师:非常正确。学生是学校存在的条件,学校的价值追求必须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去实现,所以表现学生实际上也是在表现学校。我们常说“每个人都代表着学校”就是这个道理。“文化”并不深奥,它的表现形态非常具体。以校园生活为素材作文,不仅要关注那些鲜活的人或事,更应关注其中蕴含的“神”或“理”。抓住了“神”或“理”,思维就有了灵气,文章就有了深度。

文字是思维的物质形态,作文的过程就是“物化”思维的过程。作文的时候,应该先激活思维,再物化成果。要激活思维。就必须研究方法;要研究方法,就应该学会给思维装上导向的罗盘。

现在,请大家看今天的作文材料——

1、多媒体呈现——

画面: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邰丽华正和同伴们一起表演舞蹈《千手观音》。

声音与文字(“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她们因为有共同的心灵,就成立了一个社团,社团的名字叫“花开社”。我问“花开社”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花开社”呢?她们告诉我说,花开是没有声音的,却很美丽,她们就是通过学习手语来促进健全人与残疾人之间的交流。她们教我花开是要这样表达的。我觉得花开确实很美,美得让人流泪。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2、PPT呈现——

认真阅读残疾演员邰丽华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时的颁奖词,联系舞蹈《千手观音》,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请开始作文!

猜你喜欢

四合院作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四合院下的宝藏
一套四合院 引母女对簿公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