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点导读(二)

2009-07-07陈芙蓉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09年11期
关键词:炊烟宁静赏析

陈芙蓉

美点赏析

“有多久没有见过炊烟了?”是啊,多久了?或许太久了吧!那安静的村庄,那高高的烟囱,那袅袅升起、氤氲缭绕的炊烟……曾经熟视无睹的景致,是什么时候已成了心头尘封的记忆?读了鲁先圣《遥远的炊烟》,让读者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遥远的故乡。

又见炊烟,见到了久违的闲适的乡村生活。到了傍晚,在灶问穿梭忙碌的娘亲,在村头的小河嬉戏的伙伴,在田间地头收拾工具的乡村汉子,悠闲地赶着牛回家的老人,一切都在淡乳色的炊烟中显得忙碌而温馨,自足而惬意。这种怡然自得的生活,看不见喧嚣与浮躁,只看得见宁静与和谐;看不见虚伪与欺骗,只看得见纯朴与真诚。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就为我们营造了这种让人读后诗意顿生的美感。

此文实乃美文。文章多用比喻、拟人、排比,为我们再现了一幅幅生动的乡村生活图景。读之犹如身处其中,眼能见其景,耳能闻其声,鼻能嗅其味,心能通其义。此文语言恬淡,仿佛喁喁之声,拨动人心底最敏感的那根思家的情弦。“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炊烟是游子心中的家园”,暗灰的炊烟,在作者的笔下有了色彩和味道,有了温度和情感。在作者的笔下,淡雅的乡村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而乡村炊烟则成了“飞流直下的瀑布”,“艳丽多彩的锦缎”,“婀娜的少女”,“飘忽散淡的烟霞”,优美的意象无不表达了作者对炊烟的喜爱。仿佛岁月再往前行一步,那番诗意景象就退回到一首古诗词或一幅旧画中去了。

作者还借炊烟的意象启迪了我们人生哲学的思索。在城市,甚至在农村,炊烟的踪影都已很难觅到,其实即使有炊烟,在忙碌的现代社会又有谁会停下来留意稍纵即逝的它呢?所以作者说,只有当人停下了脚步,当心灵归于淡雅和宁静的时候,那关于炊烟的袅袅记忆才会在心底升腾起来。其实那关于炊烟的记忆就是人对平淡闲适生活的向往,于是当初次读到作者的这些文字,最原始的记忆都会被勾起,从而期待回到最宁静的内心故乡。

难点指津

文章写“炊烟”这个意向实际上是表达了一种对人生最原始生活状态的向往。理解这一点,才算把握住了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炊烟安宁祥和,记录了人类走过的历程,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留住了人类最原始的本真。它的一生,只以一种向着天空的姿态生长——哪怕被呼啸而过的山风压弯了腰,也会在一个俯冲之后继续昂首上升;哪怕最终会消散,也要散在最高的空中;所以它总是给见到它的人一种执著、不屈、永远向上的精神滋养。炊烟又是宁静自由闲适生活的象征,在忙碌的现代社会,我们忙着应酬,忙着赶路,忙着竞争,没有时间坐下来静静地品一杯茶,不会花很长时间给自己做一点喜爱的食物……回归到炊烟,就回到了心灵的故乡,让心灵稍微停留一下,感受静谧生活带来的片刻安宁,让宁静深入骨髓中,沉静安然。或许我们无法知道炊烟对自己的影响,当岁月慢慢沉淀下来时,在混杂中,我们才会感觉到炊烟的弥足珍贵,也才会日渐明白,无论炊烟怎样遥远,故乡永远不会遥远,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永远不曾遥远,只会在心中升腾,升腾……

考点训练

1、仔细品味第二段,分析作者为什么说“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2、作者把乡村的炊烟描写得形象可感,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一句加以赏析。

附:参考答案:

1、城市没有炊烟,即使有,城市的人们因为总是匆匆忙忙,无暇留意炊烟。而炊烟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

2、①“踱步”一词将炊烟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炊烟袅袅上升的情态。②运用排比的句式,节奏感强,强调了炊烟各异的形态,突出对炊烟记忆之深;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感念之情。

猜你喜欢

炊烟宁静赏析
梦里炊烟
宁静之宅
出走的炊烟
心静听炊烟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