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

2009-07-07郭镇方

消费导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构建原则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丰富的实践来源和思想文化来源,它在内容上,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本质与任务、发展阶段与发展战略、路线与纲领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外交、领导力量与依靠力量、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等方面所组成;构建这一理论体系,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融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并将其运用于当前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构建原则

作者简介:郭镇方(1955-),男,黑龙江肇源人,广东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学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概括,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为理论基础,涵盖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指导。因此,研究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对于进一步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与来源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必须首先研究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并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必然性。

(一)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110年间的中国社会转型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前提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直接产生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又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基础,而不是以我国原生态的封建社会为基础。虽然中国在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110年间饱尝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欺侮,经历了军阀混战、日寇入侵以及蒋介石政府的的独裁统治,但毕竟在民族民主革命的斗争中,中国的经济社会条件发生了缓慢而又明显的变化:一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了国内的各种矛盾,而这些矛盾的激化又为中国发生内部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二是帝国主义的在华经济也进一步摧毁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三是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一部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为建国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准备了一定的生产力基础。至少可以肯定地讲,社会主义经济不再是在完全的封建社会生产力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的基本社会前提。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成果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和发展的直接思想来源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民族民主革命的斗争中,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逐渐提出了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 (P769),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既完成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又赢得了推翻蒋介石独裁统治的辉煌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这一历史性的转折,证明了毛泽东所提出并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也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三)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实践来源

在毛泽东逝世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究竟走向何处,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在这严峻的历史时刻,邓小平率先提出解放思想,重新恢复毛泽东同志一再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P279 364),并据此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实践来源。

(四)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民族文化来源

五千多年的灿烂中华文明曾经为中华民族带来了领先世界的历史辉煌,以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学家等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这一传统的代代相传,构成了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深厚民族文化底蕴。尤其是儒家的理想社会模式大同社会,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具有朴素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分且具有明显的中华民族特色。从贫困型社会到温饱型社会,再到小康型社会,并进而到达大同社会,是儒家关于社会发展状态的四种概括[3],在今天仍然具有诱人的魅力。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步骤,就是以此为鉴的。不仅如此,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哲学、天人合一思想,对我们今天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因此理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民族文化来源。

(五)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吸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

列宁当年在评介马克思的学说时曾经指出,马克思不仅吸收了德国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说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而且还吸收了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类文明的集大成的学说,成为人类文明的辉煌成就[4] (P36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必然是在马克思主义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通过充分吸收自马克思主义产生150多年来各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而构造起来的可以同人类社会任何一种思想文化体系相比毫不逊色的思想文化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及其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要解决的根本的首要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5] (P116),说到底,也就是要解决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怎样从现有阶段发展到更高阶段,然后在新的基础上再继续前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经过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形成巩固和发达的社会主义制度[6] (P379-380)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几乎覆盖了整个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本文将其主要内容归结为以下十三个方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这主要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史。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基础上的毛泽东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理论基础,而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其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邓小平理论、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为目标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以统筹兼顾为基本方法的科学发展观,则规划了我国在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前提。这涉及到我国经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虽然1956年的“三大改造”并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起点,但它却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起点。正是由此开始,我国才获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前提。因此,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这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社会主义,更重要的是结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不仅要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定,更要符合中国的国情。这是由马克思主义一般存在于特殊之中、特殊之中包含着一般规定的认识论基础所决定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作为特指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与客观基础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由以产生的客观基础。它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入口”的论述存在着极大差别。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这一基础开始,而不能超越阶段。由此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处于“赶超型”的发展态势。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长期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要求我们必须牢牢坚持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牢固经济基础。而构筑这一基础在上层建筑方面就是要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在经济建设上就是要以“坚持改革开放”为强国之路。丢掉前者,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丢掉后者,难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只有确保这二者的实现,才能最终建设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永远处于初级阶段,它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因此,继承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现代化的设想,遵循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实现江泽民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规划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构想,也就自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当然组成部分。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以期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出一条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的新型市场经济之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这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通过政治体制的有序改革而构建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充分调动包括各民主党派、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体人民的积极性。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础上,建设起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以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四有新人”、繁荣科学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就需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

(十)“一国两制”、祖国统一与民族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历史使命。民族复兴需要祖国统一,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就是通过“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来力争实现和平统一。

(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关系与对外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我国也同时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因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的宗旨和原则。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与依靠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因此需要牢牢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同时也要依靠作为整个社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为此就需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来加强党的建设,牢记党的宗旨,密切党群关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同心同德。

(十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就需要根据客观情况的新变化,不断解放思想,形成与新情况相适应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这本身就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体系、是一个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理论体系。

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需要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坚持理论既来自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原则,保持理论自身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成果与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不是平行的并列关系,而是“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我们可以在一些具体的问题阐述中吸收这些成果,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要是统帅和灵魂。

(二)要融会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思想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中,集中阐述邓小平和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是必须的,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及其成员的贡献也是不可忽略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全貌,也才能进一步认清历史条件的作用以及个人在其中的作用,还能够实事求是地对待个人的局限性及其失误甚至错误。

(三)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结合到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认识和掌握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因此,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要融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要将其结合到不同时期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进步。

(四)要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经历许多发展阶段才能实现[7](P42)。因此,也就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也要充分认识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尤其是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长期性和重要性,不能轻易地超越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少要包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等发达阶段和发达阶段。因此既不能为了初级阶段而牺牲高级阶段的要求,也不应只看到高级阶段而忽略目前的低级阶段,而应该不失时机地结合不同阶段的实际来丰富这一理论的相关内容。

(五)要充分汲取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20世纪社会主义的兴起与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借鉴的经验教训。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汲取这些经验教训;同时也要汲取我国建国后前30年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30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否则,就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事务中出现失误,给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造成损失。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2]《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参见《礼记·礼运篇》[M]

[4]列宁:论无产阶级文化,《列宁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邓小平: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概括,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为理论基础,涵盖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指导。因此,研究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对于进一步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构建原则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高职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构建原则及方式研究
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评价指标构建新方向
浅谈构建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多元评价模式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文学语用理论体系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