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玉门的石油工业

2009-07-05王永强

科教导刊 2009年35期
关键词:石油工业玉门钻机

王永强

摘要1937年,日本向我国发动了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和石油禁运,企图切断我国外援,削弱抗日力量,动摇人民反对侵略的决心,这些都给我国造成了深厚的灾难,在日本铁蹄的践踏下,中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百业萧条的局面。然而,中国近代新兴的石油工业在抗战时期,却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这其中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部的玉门油田作为中国的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它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抚今追昔,以史为鉴,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对玉门石油的创建、发展、壮大及开发实践活动的特点及其成效做出较系统的论述,以为今后石油工业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门石油抗战时期西北发展

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

1 抗战时期玉门石油工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日本侵华的深入,东北沦陷,华北,华东,华南处于战火中,西北成为国民政府相对稳定的后方根据地。由于抗战是一场持久战,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提出了“抗战与建国同时并举”的方针①,并加强了对西北各项事业的支持力度。出现了近代西北开发的高潮。发展石油,确保军需民用供应成为国民政府后方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与此同时英美等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策划了远东慕尼黑阴谋,旨在牺牲中国的利益,以诱使日军进攻苏联。为此,主动关闭了滇缅公路,导致中国进口石油的渠道几乎断绝,国内生产的石油又极其有限,顿时我国陷入了油荒的危机中。各地纷纷寻找石油的代替品,但终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石油奇缺的困难。致使人们喊出了“一滴石油一滴血”的口号。显然,不解决油荒将影响中国的长期抗战,而解决油荒的唯一途径只有发展本国的石油工业。在此严峻形势下,为了寻找新的石油供应渠道,国民政府不得不临渴掘井,将发现已久但从未投入力量的玉门石油开发问题正式提到了议事日程上。而之所以要把玉门油田作为发展石油工业的重点,是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从安全方面考虑,甘肃深处西北战略后方,远离战场一般不会遭到日军的攻击和轰炸破坏,国民政府已改善了西兰公路,甘新公路,一旦这条贯穿西北的国际交通线打通,开发甘肃玉门石油便可事半功倍;二是从资源储集情况看,玉门自古就是有名的产油区,做过较详细的地质调查,石油的蕴藏量已具备工业开采价值,在那里勘探开发石油风险小,把握大,不仅能较快收回投资,而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国内石油供应的短缺。

在此背景下甘肃的石油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了先进的生产力,成为抗日时期石油工业的基地,它的能力,技术水平成为当时我国石油工业水平的一个标志,甘肃石油在此期间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还与以下客观因素息息相关:(1)近代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西北石油有着悠久的开发史,然而在很才的时间里我国一直没有自己的地质科技工作者,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西北的地质勘探一般是由外国人进行的,而他们为了达到向中国倾销“洋油”,获取高额利润,进而扼杀我国民族石油工业发展的目的,大肆散布“中国贫油论”。

(2)各方人士的重视与忘我工作的结果。在荒无人烟的祁连山深处,严爽、孙健初等爱国知识分子怀着找到石油、抗日救国的坚强信念,顶风冒雪,不怕忍饥受冻,完成了玉门老君庙地区的野外地质测绘和油井的钻探定位工作。许多热血青年学生不畏艰难,同广大石油工人努力奋斗,他们在缺乏机器设备、地质资料和技术人员的形势下,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发明制造了一些钻井、采油、炼油和储油的工具及设备,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生产上的难题,在劳动强度极大的状态下,工人们表现出为生产石油再苦再累心也甜的精神面貌②。爱国人士纷纷发表文章阐述发展石油工业的重要性,其中包括国闻报记者的《纪西北科学考察团》,张人鉴的《甘肃玉门酒泉临泽张掖四县之矿产》,向金声的《西北资源的调查》等。与此同时,一些开发石油资源的计划的也被制定出来,其中就有建设委员会的《开发西北计划》之《开发西北石油初步计划概要》。此外,这一时期洋油进口锐减,就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因洋油在华大量倾销而对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阻力,在客观上使中国近代石油工业发展得到了有利时机。

2 抗战时期玉门石油开发概况

玉门油矿是在抗战的特殊条件下投入勘探开发的。至1949年9月累计产油50万吨,占同期全国石油总产量的90%以上,是当时国内工业界所瞩目的官办军事性的“国防工业”。它不仅是旧中国规模最大、产量最高、职工最多、工艺技术领先的一个油矿,而且也是第一个依靠本国力量独立勘探、开发和经营的现代石油矿场,并且是国共两党共同努力发展的石油工业。

(1)国民政府对玉门油矿的开发。“七七”事变不到一年,一向依赖“洋油”过日子的国民党,基本上断绝了洋油的来源。曾经先后担任国民党政府经济部长、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和行政院副院长的翁文灏,是石油工业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他自己早年曾调查过玉门的石油地质情况。当看到由孙健初、严爽共同署名的《甘青两省石油地质调查报告》中肯定玉门一带地质条件较好,有希望找到储量可观的油田,如战争急需,可考虑开采这一结论后,决定开发玉门油矿。经过翁的多方奔走,开发玉门油矿的决定得到了国民党最高当局的首肯。1938年6月,资源委员会在汉口设立甘肃油矿筹备处。1939年8月,玉门老君庙1号井正式投产。1940年8月,国民党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钱昌照与中国银行总稽核霍宝树及西北公路局局长宋希尚等到玉门视察,认为有大规模开采的价值与必要,遂拟订了一个向美国购置价值500万美元的钻、采、炼设备计划,以扩大玉门的开发规模。至此玉门油矿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阶段。1941年3月,在重庆成立了以孙越崎为总经理的甘肃油矿局(这是隶属于资源委员会的唯一的全国石油生产管理机构),油矿局除立即动员重庆所有的机械厂为玉门油矿赶制各种设备和配件外并加紧向国外订货。同时,选派技术人员到国外油田考察学习,聘请美国工程师来油矿传授技术,增加油井数量,扩大炼油能力,加快其他设施的配套,使玉门油矿进入了旧中国时期的高速发展阶段。蒋介石对玉门油矿也比较重视,他和蒋经国、蒋纬国都曾经视察、参观玉门油矿,蒋还亲自向孙越崎表示:玉门油矿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告诉我,我一定支持你。③并对胡宗南说:“孙某他们在这个地方办矿,看来困难不少,你要支持他”。④

(2)当国民政府决定开发玉门油矿时,却遇到了很大难题:没有钻机进行勘探。钻机是石油开发不可缺少的机械设备,没有钻机,石油的开发犹如纸上谈兵。从国外进口,战争状态下极不现实,而当时国内只有两处在钻探石油:四川,陕北的延长。从四川抽调,一则路远,二则对四川油矿开发尚抱有很大希望,不便抽调。资源委员会将眼光放在了延长油矿的钻机上。而那时延长的钻机,已在1935年为共产党员刘志丹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所接收,正在用来恢复发展石油生产。为了向中共方面商调钻机,翁文灏特意会晤了周恩来。周恩来对此十分关注,虽然延长油矿也在开发中,但出于团结抗日的大局出发,出于国共合作的诚意,出于开发出祖国更大油矿资源的愿望,周恩来表示同意将延长油矿的两部钻机无偿地调配给玉门使用。由于中共方面的诚意,钻机问题就这样顺利解决了。不久,甘肃油矿筹备处主任张心田到达延长联系商调钻机事宜时,受到八路军的热情接待,除保证钻机完好外,还把钻机所需的钻具和配件全部配齐,以便运到玉门后就能投入使用。为使钻机尽快运到玉门,边区政府派出仅有的十三部汽车,将其运到咸阳,并派遣十二名熟练的钻井工程技术人员去玉门协助钻机的安装调试工作。这批人后来就成为玉门油矿的第一代产业工人。

3 抗战时期玉门油田开发的意义

(1)支持了抗战。在1939年—1945年的七年间,玉门油矿共钻井61口,产原油22.5万吨,炼制生产汽油3.57万吨,煤油1.56万吨,柴油0.15万吨。⑤ 到抗战结束时,玉门炼油厂已能日炼原油5万加仑。这些石油产品,在“洋油”来源断绝的情况下,不但缓解了大后方的油荒,而且直接支持了抗战,或用作车辆燃料,保证了军队运输,或用作枪炮和机械的润滑保养,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3年,日军企图强渡风凌渡,入侵陕西省,中国军队由于及时用上了玉门生产的汽油,才将苏联支援中国的大炮赶运到前线,阻挡了日军的进攻。1944年,美军空军的飞机使用玉门油矿提供的汽油,从成都起飞去轰炸日本东京和被日军占领的开滦煤矿电厂,大大加快了日本法西斯的溃败进程。⑥

(2)加强了国共两党的联系。国共两党在合作开发玉门油矿的过程中,虽然进行的都是有关机械设备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合作,但是通过双方人员的会谈和相互交往,消除了相互之间的猜疑和不信任,进一步密切了双方关系,这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力量。玉门油矿的开发是在日寇严密的军事封锁和严酷的战争状态下进行,玉门又地处交通闭塞,物质匮乏的大西北地区,其勘探开发面临着机械设备及工程人员缺乏、气候恶劣等诸多困难,但由于中国人民坚韧的性格,不怕苦不怕难的品质,终于克服了重重苦难,依靠中国人自己的技术力量和智慧,成功地拿下了玉门油矿,由此充分显示中国人民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玉门油矿还培养了大批石油工程技术人员,1945年该矿拥有职工6492人,这支掌握近代石油工业技术的队伍,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4)促进了西北地区的经济的发展。玉门油矿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第一个比较正规的油矿,是解放前我国石油工业的代表,其生产能力是我国石油工业水平的标志,堪称我国近代石油工业的摇篮。它对改变中国工业偏东部发展的不合理布局,推动内地工业的发展,促进西北经济的发展,改善当地群众生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5)揭穿了“中国贫油”的谬论。国共两党合作开发玉门油矿并一举获得成功,不仅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而且使帝国主义散布的“中国贫油论”的谎言不攻自破,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我国西北地区石油开发的美好前景。

可以说,玉门油矿的建成是中国摆脱“贫油论”的束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发石油资源的开端。

4 抗战时期玉门油田开发的评价及原因分析

抗战期间,全国90%以上地区的石油资源都无法进行开发。到解放前,玉门石油一直是全国的石油生产基地,所以其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全国的大致产量。据《第七次矿业纪要》统计,1938年,外国石油年产量美国为164153000吨,苏联为28859000吨,委内瑞拉为28071000吨,缅甸为1049000吨,德国为552000吨,日本为356000吨,印度为317000吨。⑦我国石油产量不仅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是贫油国的日本乃至经济落后的印度也比我国石油产量要高得多,可见我国石油发展的缓慢。造成玉门油矿发展缓慢的原因是:

首先,玉门石油是在全国抗战的背景下开发的难免具有盲目性和应急性。这一时期玉门油矿在地质勘探、采油工作上面仍然存在许多技术缺陷。在钻井技术上,一方面由于设备及其陈旧,另一方面由于是初创时期,技术不熟练,如遇井喷就束手无策。1941年至1942年两年间就有三口井因井喷起火而无法收拾。1941年10月21日,8号井严重井喷,一直喷了一年多。⑧1946年以后,技术稍有改进,但冬季钻井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在采油方面,设备也是极其简陋,也没有必要的消防设备,火灾事故层出不穷。1942年储油池坑内的原油被雨水冲溢,流到矿山根一带失了火,烧坏了许多房屋。但最大的问题是始终没有摸清油田性质,不知(下转第179页)(上接第177页)道控制井压,对自然油压能力不知如何使用,只是盲目地集中在油田顶部采油。同时对油井的管理也不完善,井不堵死不清蜡、不通井,有时因通井时掌握不好,又造成井喷事故。加上根本不进行修井,没有建立起油井和井区的管理制度,没有完整的原始记录,因而使近半数的油井都报废了。其中的浪费也就可以想见了。

其次,玉门油矿具有极强的军事性。玉门油矿不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也不是自然经济解体具备了某些发展近代工业的客观条件通过引进机器而发展起来的。玉门矿业的开发很大程度上是受政治军事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抗战的胜利,西北的战略地位再次转变时西北的开发也随之衰落,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打内战,大量进口“洋油”,“洋油”以空前的规模在全国倾销,这使得玉门油井产量迅速递减,使抗日战争期间有所发展的玉门石油工业遭受严重打击,再次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

再次,石油工业是现代重工业的支柱产业,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被烙上了现代化的印记,抗战时期玉门油矿发展及其艰难、缓慢,也正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历程的典型特征是所决定的。从甘肃地区自身的经济现状来看,甘肃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业基础薄弱,商品经济水平不高,缺乏工业品产销的市场条件。基本上不具备为玉门石油工业提供物质支持的能力。玉门油矿在抗战时期的开发,本身是一种应急的开发,是为满足国家战争需要而进行的突击性的开发,故而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下的操切行事,对油矿开发没有进行长远规划和合理设计,缺乏环保意识,致使油矿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玉门油矿开发是国民政府主持开发的,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对开发玉门油矿一度表现出异常的积极与热情,他们表面上响应“开发西北”的潮流,实际是想借机扩张官僚资本。尤其是抗战油品紧张时期,他们为获得高产,不惜使用杀鸡取卵的破坏性方法,集中在顶部浅层开发,采用密集型方法打井,且很不规则,导致恶性井喷事件连连发生。在具体的采油工作中,只要油井一喷油,就“任其放喷,尽采其油”,⑨要求充其量喷之以济国家严重缺油的困难, 结果油井很快就喷垮了,大大损耗了油田驱动原油喷到地面上来的能力,严重缩短了油田的寿命。给以后的开发留下了严重的隐患。

毛泽东同志说:“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使其获得充分发展的可能性,有待于新民主主义政治条件在全国境内的实现。”⑩ 抗战时期玉门石油工业的开发历程表明:没有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玉门石油就不可能焕发生机并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石油工业玉门钻机
ZJ40L钻机并车箱升级改造设计
231米!“海牛Ⅱ号”钻出世界深度
基于风载、地震载荷下的钻机底盘有限元分析
叩问玉门
玉门关开通四方
有关玉门、玉门关研究中几个重要问题的再探讨
催化裂化技术在石油加工中的利用
伊拉克工程技术服务市场分析
石油工业出版社
资本去向决定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