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肩可以承载的重量

2009-07-02文叶飞

当代贵州 2009年5期
关键词:子弟办学妻子

文叶飞 等

2009年2月7日,记者前往德江县泉口乡子弟坝民办小学采访。沿山进发,穿过几片林子,申志的家和他的学校就在眼前。这是乡村里常见的房子。

就在这一幢普通的房子和峻峭绵亘的山峦间,申志和妻子杨福珍以他们的坚毅和执着抒写了十载办学太多的艰辛和感动。

这一天,山寨还飘着浓浓的年味,该校已开始报名。孩子们陆续来到学校,与校长申志打起了乒乓球。孩子们活泼可爱的身影和笑脸,让申志十分惬意:“开学了,我心里踏实了许多,也圆了爱妻的遗愿……”

这是一所非常普通的山村小学,仅有砖混结构简易教学楼一栋,教室4间,办公室1间,教师宿舍1间。至今,这所由一对普通的返乡农民工申志、杨福珍夫妇痴心不改,历时十载创办的一所留守儿童学校已经毕业了500多名学生。附近3个村的900多名适龄儿童由此结束了上不起学的历史。

从17人到274人

1997年10月,申志和未婚妻杨福珍返乡举行婚礼。一天,申志看到村里的孩子翻山越岭走很远的山路去上学。有的留守儿童因没人管教,整天在田间地头跑,令人心酸。

时任村主任田仁文以央求的语气对申志说:“要不,干脆你回家来办个学校吧!”老人的话虽简单,却让申志感受到了山民们对教育的期盼。

“我一个打工仔哪能办学呢?既没资金,又没校舍……”

但办学的念头却悄悄留在他的脑子里。办完婚事,申志和妻子又踏上打工路。

日子渐渐好了起来,可是申志时常处于焦虑之中,时常想着村里没有读书的孩子。

一天晚上,申志对妻子说:“我们家乡出来打工的人很多,那些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的孩子没有人管很可怜,我想为家乡的孩子们办一所学校,你觉得如何?”没想到,杨福珍十分赞同。

申志的父亲申茂光一辈子在乡间教书。当时,其刚退休,对办学很有经验,听说儿子打算回乡办学的想法后,非常支持。

1998年9月,申志汇回第一笔钱2.5万元,由父亲在家租了两间民房,办起4个班。第一学期该校的17名学生在全乡统考名列前茅,这让他看到了希望。于是他回到家乡,与全家人协商,将家里仅有的半亩责任田拿来建教学楼,倾其多年打工所积攒下的7万多元和从信用社贷的7000元用于兴建学校。

2000年9月,申志一家经过千辛万苦创办起来的泉口乡子弟坝私立小学正式开学。

从此,这所“夫妻小学”便成了当地方圆百里村民眼里的独特风景。山上山下,人们常看到申志夫妻俩忙碌的身影:小河涨水了,夫妻俩站在河中,将小学生一个个抱着传递到对岸;中午放学后,丈夫忙着备课改作业,妻子则在灶台前忙碌着为学生热菜热饭;家访路上,夫妻俩交流着做学生思想工作的点滴体会……

申志的学校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个学期孩子的学费,基本都是学生家长和申志面谈确定。他知道学生都来自贫困的家庭。他的原则是“不能让孩子失学,只要学校能支撑下去就行。”

贤惠善良的杨福珍一直无私地支持丈夫办学。哪个学生的衣服破了,她看见后就帮忙缝补;哪个学生穿着单薄,她就送去几件衣服;有时因下雨回家不便,她就把孩子请到家里吃饭……

泉口乡子弟坝学校名声渐渐地远扬。学校从当初的17名学生发展到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274名学生,教师由原来的3名增加到7名。学校还开设了当时农村中心完小都未开的英语课程。

在县教育局提供给记者的一份材料里这样写到:子弟坝私立学校办学期间,收费比公办小学低。学校开办后,为学校周边900多户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提供了方便。学校在教育部门的统一管理下,严格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开课,为泉口乡基础教育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在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农民文化技术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2000年至2007年间,先后有80多名留守儿童从泉口乡子弟坝学校毕业考上了德江县民族中学、二中等重点中学。

正因为如此,申志被评为德江县先进教育工作者。他还被团省委授予“春晖使者”的称号。

举债为妻治病,就是不卖学校

2004起,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民办学校不享受减免。如此一来,本来收费就比公办学校还低的子弟坝小学由于不能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学校连基本的办公费都支付不起,举步维艰。

迫于经济压力,他一次次想离开这里,可又一次次打消了念头……

2006年9月,新学期开始了,可学校无一分钱的运转资金。学校被迫关闭,200多名学生分流到4公里之外的周边学校读书。

“打工救学校。”妻子杨福珍的话再次提醒申志。于是,两人把学校交给父亲管理,夫妻俩带着两个女儿,背上行李再次南下。

天有不测风云。2007年10月,杨福珍突然感到腰腹疼痛,经东莞市人民医院检查,确诊为尿毒症。

巨额的医疗费让申志一家陷入了困境。妻子住进了医院,可每周两次、每次500元的透析费更让申志心力交瘁。更别说筹集几十万元去换肾了。为了给妻子治病,申志把仅够容身的住房卖了,连炊具都卖了。现在他与两个女儿只好住在学校里。

当地有人听说申志急需用钱后,想购买他的学校。“这是我和妻子的心血啊,我宁可把家卖了,也不能卖学校。”申志坚决婉拒了。

杨福珍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临终前,她要求申志:“丧事要简单点,要让我们的‘夫妻小学恢复生机……”听着妻子的愿望,申志紧紧抱住妻子,泪水簌簌往下流

看着痛楚的妻子,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期盼的眼睛,申志这个学生眼里铁打的汉子忍泪重拾办学信念。

恢复办学梦成真

“既然当时学校都停办了,为什么不把学校卖了给妻子治病。”

申志告诉记者,其妻要求无论如何学校一定要留着,这是山里娃的希望。只要能让学校办下去,哪怕是交给国家都行。

经申请,县里同意子弟坝小学恢复办学。县教育局与团县委协商,由团县委派了3位志愿者去子弟坝小学支教,解决子弟坝小学的师资问题,申志还外聘2名中专生前来执教。县教育局还将子弟坝小学纳入民办公助管理范畴,该校学生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优惠,并按每个学生110元的管理经费拨到学校。申志自筹7万元,学校于2008年9月1日开学。停课一年半的子弟坝小学重新复课,村里151名孩子得以就近入学。

申志夫妻俩扎根山区教书育人的精神和平凡普通的办学事迹渐渐传到了山外。寂静的村子热闹起来,也迎来了一批批特殊的客人。

通过媒体“牵线搭桥”,他们的兴教行动引起了广州立白集团的关注。该集团向学校151名学生各捐赠书包、立白牙膏、立白香皂和洗衣粉,捐赠300册图书、200本笔记本和5套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篮球和足球等。同时,捐赠4万元现金作为学校维修费用。

想起学校近80名学生来自3公里之外,大都是七八岁,因离家太远,孩子们都是早餐后到校上课,中午一般都不回家吃饭,靠吃“康师傅”等零食,实在太可怜。眼下,申志最大的愿望是能在学校修建学生食堂,解决离校太远的学生的午饭问题。

申志依旧像过去那样工作。让申志欣慰的是:他的梦想正在一个又一个的实现。

看到学校慢慢变了模样,申志从心底里乐开了花。每当看到孩子们来了上学,申志就会露出难得的笑容。师生一起游乐,简陋的校园里又充满了欢乐的歌声、笑声,传得很远、很远……

谈起学生,谈起10年来走过的坎坎坷坷,申志流下了泪水:“让农村娃都能读书是我的心愿!”

猜你喜欢

子弟办学妻子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我胖吗
怀才不遇
Class Action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新荷初绽
围炉夜话(十五)
高干子弟与煤老板的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