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武安“老房子”看冀南古民居的文化特色

2009-06-30

文物春秋 2009年1期
关键词:清末武安市民国时期

刘 朴

【关键词】文物普查;武安市;古民居;清末;民国时期

【摘 要】2007年以来,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邯郸地区开展了野外调查,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仅武安市境内就达200多处。本文综述了这些古民居的布局、结构、装饰、年代等,并对张三槐宅院等11处典型古民居的现状做了简要介绍。

2007年以来,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邯郸地区开展了野外调查,其中数量众多的传统民居(主要是清末至民国时期)颇引人注目,仅武安市的伯延镇、阳邑镇、冶陶镇、淑村镇、贺进镇、马家庄乡等乡镇发现并登记的古民居就达200多处。一些历史较悠久的村如百龄村、伯延村、同会村、邑城村等,都保留着一批建筑别致、工艺精湛、历史价值较高、保存相对完好而且正在使用着的传统民居。在武安市北安庄乡的12个行政村中,除几个后期移民历史较短的村外,村村都有保存较好的民居,登记在册的有22处,仅同会一个村就达14处,如此集中,又如此大规模,实属罕见,而且其建筑艺术、结构特点以及各种装饰所反映出来的深层文化理念,代表了冀南地区传统民居的整体水平。

这些民居以四合院式的单体院落为主,也有较为复杂的复式院落,现简单介绍如下。

一、房屋布局

1、单体院落。由门房(倒座)、正房和东西厢房组成。以坐北朝南的居多,其他朝向的较少。正房和门房均为面阔五间,其中明间三间,正房的两个尽间与厢房连在一起;门房的两个尽间,一个(东南角)作为大门的过道,一个(西南角)与西厢房连为通间,作为厕所或杂间。厢房的间数不等,最多六间,最少三间。正房与厢房间也有一或两间稍小的房子相连。大门以在院子右下角的居多,如果是坐北朝南,其大门在东南角;如果是坐东朝西,则大门在西南角。这种大门的位置,体现了冀南民居的传统习惯。另有一种是大门放在门房的中间。

2、复式院落。最大的由五六个院落组合而成,其中一个为主院落,向前后或左右扩展成几个院落,每个院落又有各自的特点。这些复式院落由一个总通道连接,通道尽头有一总的街门,封闭极严。出于防守的目的,在院落的四角往往建有碉楼,设置垛口和望孔,分层把守。从高处俯视,其结构相当复杂壮观。但由于历史原因尤其是风雨侵蚀,大多残损倾颓。从结构来说,复式院落也属四合院式,讲究左右对称。但一些供下人居住的简单房屋则在装饰上较为粗糙,也不讲究对称。值得注意的是张粟山村的张三槐宅院,由左右两个院落组成,左院严谨对称,右院不但从平面上全不对称,还有高有低,顺依地势,墙壁亦有直有斜。

二、房屋结构

与冀南地区的现代民居一样,武安的古民居均为平房(至今还没有发现其他形式的),一般为一层,少数二层(或者在大门门楼上方另起一层),个别的有三层防守碉楼(位于院落四角)。正房一般进深二间,少数进深一间。进深两间的屋前有廊厦,中间两根明柱,上方起脊,形式与门楼一样。有的只在中间起一门楼,有的通间为廊厦。明柱多为木柱,少数石柱,个别石柱上面雕刻对联。柱下接鼓形柱础,有的柱础下面又有四棱形石礅,上面雕刻狮子,有的柱子上方也有狮头。檐间均有栏楹和斗拱、雀替。

正房前月台下有垂带踏步。有的垂带作方栏形,在石栏的一侧有雕刻。

前后院落多由二门的屏墙分隔,也有用一幢房屋(称为过厅)隔开的。这种二门有的装饰成与大门一样的门楼,有的隔成月洞门,门两侧作成影壁形。我们见到前后院落最多的是四重,九道门前后贯通,被老百姓称为“九门相照”,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伯延镇徐家大院。

正房门左侧或者厢房中门左侧一般有砖龛天地庙。天地庙一般高60~80厘米,雕刻精美,为供奉天地神之所。

三、房屋装饰

1、门楼 一般是在门墙上起脊,装饰莲花砖雕,有龙头吻兽,灰布筒瓦覆顶,檐间有兽面瓦当和花草纹滴水(与一般的硬山式屋面一样)。檐下有斗拱和雀替,还有一些较复杂的木雕图案,如八仙庆寿、寿星献桃等。另一种是券拱式门,上方有匾额,两旁有对联。黄粟山村韩纯礼宅院的门楼则为仿欧式建筑。

2、影壁 所有的传统民居都有影壁,影壁是进门之后最先看到的地方,是展示房主人审美情操的重要场所。一般影壁的最上方起脊,作门楼状,下方有仿木砖雕,中间大多雕成寿星图案或“福”字,四周则雕刻各种细腻的图案,或人物,或神仙,或花草,或乐器,种类繁多,不一而足,可惜多在“文革”中被毁。有的宅院在宅子外面正对院门处还有照壁,也有各种雕刻和文字图案。

3、雕饰 大多数民居在檐间、 扇、门券、窗券、天地庙等部位雕刻各种图案。檐间一般雕刻仿斗拱形檐饰。门券的上方作仿木砖雕,斗拱、垂柱、雀替俱全。有的在门券上方雕刻双鱼戏荷、孔雀双飞、松龄鹤寿、刘海戏蟾等图案,有的在屋内 扇和门窗上方的小格子里做木雕,透雕各种人物故事,或神仙、花草,或戏曲故事,十分生动传神。

4、匾额 几乎所有的传统民居都保存有各种匾额。匾额的部位主要是院内外门楼、院内门窗上方。内容主要是祈求风调雨顺、阖家欢乐、幸福平安,还有的是讲为人处事的原则,表达崇尚节俭、明德修身的主观意愿和价值取向,如“勤补拙,俭养廉”、“忠信”、“孝悌”、“勿自欺”、“勿忘贫”等。这些家训式的匾额反映了房屋主人的精神诉求和人生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精神文化素养。尤其是同会村的几处民居,从保存下来的对联、影壁家训、房屋匾额中都能领会到一种较深的文化底蕴。

四、年代显示

从这些民居的建筑风格与保存现状可以看出,其年代最早是清末,一般是民国中期,有的则标明了确切年代。标示建筑年代的部位一是在大门门楼上方,如同会村薛义和宅院在门券上方雕刻“民国二十一年”;二是在正房门楼两侧,如同会村胡家大宅院在门额两侧雕刻“民国念四年仲春建筑物”;三是在屋内二门额上方;四是在屋顶上,如同会村胡氏宅院在屋顶上用碎玻璃片砌成“民国二十六年”字样。

五、典型民居举例

1、姚占元宅院。位于北安庄乡南安庄村东端。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大门在东南角,门楼二层,门券上方有砖雕葡萄及匾额“吉庆有余”,上层亦为平顶。迎门有照壁,上有仿木砖雕。倒座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后面是二门,中间券门上有硬山式屋脊,两侧壁上有仿木砖雕脊饰,莲花砖雕,龙头吻兽。门楼内二门已失。后院正房五间(明房三间),已改建,月台前垂带踏步六级,廊前石方柱二根,上为狮头,下接鼓形仰莲柱础,下面是四棱形鼓墩,上雕刻石狮,柱上刻对联“心地上无波涛随在皆风恬浪静,性天中有化育到处是鱼跃鸢飞”。中门与左窗间有砖龛天地庙。

东西厢房各六间,平顶。厢房与正房之间各有平房二间。东西厢房各有二门,门券上有雕刻,东房为“双鱼戏荷”,西房为“孔雀双飞”。上方有匾额(已被凿),东为“勤补拙”,西为“俭养廉”。外二间门上方匾额已凿毁,似为“和为贵”、“忍为高”,门券亦无雕刻。二门上方匾额“勤俭朴”。倒座房内侧券门和券窗上亦有雕刻,中门上方匾额三字已被凿毁,两侧是“勤俭”、“持家”。整个院落面阔13.50米,进深33米。

2、魏随安宅院。位于北安庄乡魏粟山村,坐北朝南,深居旧村,周围全是旧民居,大多无人居住。该宅院由倒座房、正房和东西厢房组成。大门口开在倒座房右角,有门楼和砖雕,较为残破。门内有迎门照壁,上方仿木砖雕,周围雕刻花鸟、乐器等。正房五间(明房三间),平房,进深一间。月台下有垂带踏步五级。中门上方起脊,砖雕莲花,两端龙头吻兽,垂脊与正脊相同。屋面为灰布筒瓦,兽面瓦当和花草纹滴水大部残,有檐椽和飞椽,下方有垂柱。门窗均后修。门左侧有砖龛天地庙,雕刻双龙。两侧槛窗上方有匾额“文物”、“光华”。两侧厢房各六间,均为平房,进深一间,门窗上方各有匾额,东厢房自左向右依次为“精诚”、“安且吉”、“博爱”、“精武”、“执事敬”、“常将”;西厢房自左至右为“谦和”、“安雨风”、“敦厚”、“民权”、“居延慕”、“国体”。东西厢房的门窗上方均有精巧的木雕花鸟。正房与厢房间各有一间小房,门上亦有匾,东曰“桃李”,西曰“芝兰”。倒座房三间门窗上亦有匾额,中门为“怀永”,左为“廉明”,右为“谨慎”。整个院落面阔13.50米,进深28.20米。

3、张三槐宅院。位于北安庄乡张粟山村,周围皆为民居,门口有东西向街道。临街为门楼,砖雕莲花,龙头吻兽,仿木椽有斗拱,柱头砖雕人物、花草,细腻生动,门口有石狮一对。门楼内有照壁,仿木砖雕,莲花雕脊。过道内向东西分为两院。两院门口的门墩石上均有石雕,东院为人物,西院为动物。门上方均有匾额,东为“由义”,西为“仁居”。

西院进门为一敞厅,由月洞门进入主院。月洞门南侧为一幢倒座房屋,坐东朝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卷棚顶,垂脊有砖雕,灰布筒瓦,檐头瓦当和滴水均已残失。廊间没有明柱,自屋顶向下作二垂柱,有斗拱和雀替。廊间北端墙上有龛,南端有券门。廊前为如意踏步。该屋对面为一二层小楼,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坐西朝东。门在中间,有门楼和雕脊。顶层为硬山式,正脊、垂脊均为莲花砖雕,龙头吻兽。两房之间另有一平房,坐南朝北,前墙平直,后墙依地势弯曲。前墙面阔一间,檐头起脊,其砖雕形式与硬山屋脊一样。后墙进深一层为斜弧形,墙中间有一巨大太湖石砌在墙内。沿街门方向向西为此院的北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平顶。存二覆盆式柱础。其东侧有砖阶四级。在二层小楼与北房之间另有一门,进门沿北房又接北房三间,进深一间,装修简单,应为下人住处。该房对面沿小楼一层砌一斜向后墙,组成一三角形平顶房,极为狭小。整个西院顺依地势房屋错落,全无对称格局。

东院坐东朝西,比较规整。在东西院共用的过道东为院门,门楼上有砖雕。主院为四合院式,上房五间(明房三间),门上方有仿木砖雕,月台前有垂带踏步五级,两侧厢房各三间,北厢房门左有砖龛天地庙。沿上房南侧进入后院,正对过道有房一间,平顶,其西角为西院的卷棚房。

该院落总面阔46米,进深13米(图一)。

4、韩纯礼宅院。位于北安庄乡黄粟山村,坐西朝东,二进院落。门房五间,门在中间。门楼为欧式建筑,二层,券门上方有雕花7朵,上方匾额“德厚常怀”(已被凿),再上为仿木砖雕斗拱一排,之上是砖雕仙鹤神鹿,中为松树,两侧有祥云、灵芝,图案生动细致。最上是砖砌花墙。两侧有砖雕柱饰各二排五节,由屋顶垂至地面。该门楼雕饰通高6米。

从门楼进入第一进院,有左右厢房各三间。正面有垂花门通向后院,券门顶部无装饰,两侧墙上有脊饰,为卷棚,筒瓦,门旁有石狮一对。两侧平房和门房门窗上方均有匾额,北厢房门上为“俭养廉”,两侧窗上分别是“福寿”、“康宁”;南厢房门上为“勤补拙”,两侧窗上分别为“苍松”、“翠竹”。门房(倒座房)内侧并排三门,中门上方匾额是“东望佛山”,两侧门上分别为“满招损”、“谦受益”。门房与厢房之间各有一小房,北侧小房门上方匾额是“三槐”,南侧小房已坍塌。南侧厢房屋顶也已坍塌。垂花门内原有门楼,已毁,现存鼓式柱础二个。门内有影壁一座(后修)。

第二进院落上房五间(明房三间),平顶,原为进深二间,现廊厦已毁,存鼓式柱础二个。柱础雕刻仰莲,下接方形石墩,雕刻卧狮。月台下有踏步五级,踏步两侧有石柱,柱端雕刻童子、祥云。两侧厢房各四间。正房与厢房间各有平房二间,均为平顶,无装饰,北厢房北侧有砖龛天地庙。

整个院落面阔13.30米,进深32.50米。

5、宋世诚宅院。位于同会村,坐南朝北,一进院落,由门房(已拆,现改作超市)、上房和东西厢房组成,二层(其中靠近门房的三间为一层),平顶。两层之间的檐间有斗拱形砖饰。

上房五间(明房三间),东西厢房各八间,其中主房三间(二层),厢房与上房之间各两间,靠近门房三间(一层)。主房门在中间,门上方均有拱形砖饰,拱内有扇形砖匾,扇柄有花饰,匾额字已凿,东房似为“行孝义”,西房似为“言忠信”。拱饰两侧有下垂砖雕,为五角星和花朵,两侧二槛窗上方券拱也有一排菱形砖雕。靠近门房的两侧平房门亦在中间,上方拱饰有椭圆形匾额,额上三字已被凿。两侧拱下也有雕饰,为花瓣、地球、螺旋等,两侧槛窗上方砖雕为双对三角图案。上房月台前有垂带踏步五级。整个院落面阔12.10米,进深24.50米。

6、胡氏宅院。位于北安庄乡同会村,坐北朝南,二进院落。门房(倒座)五间,门楼在中间,上方有砖雕脊饰莲花,两端龙头吻兽,灰布筒瓦,兽面瓦当和花草纹滴水(图二)。门楼内侧二门门楼已毁。第一进院落两侧厢房各三间,平房,进深一间,门在中间,上方有椭圆形匾额,东为“勤补拙”,西为“俭养廉”,都已被凿。门窗上方均有简单砖雕。通往后院为一道屏墙,中间是门楼,上方为卷棚券,灰布筒瓦覆顶,檐间有仿木砖雕,两侧墙上装饰与门楼相同。下方有椭圆形砖匾,右为“竹苞”,左为“松茂”。

第二进院落有上房五间(明房三间),进深二间,平房,廊部起脊,莲花正脊和垂脊,吻兽已失。灰布筒瓦覆顶,檐间兽面瓦当和花草纹滴水大多残损。廊柱二根,鼓形柱础,雕刻仰莲,下接八棱形石墩,正面雕一狮头,柱上有栏纹,无斗拱。两侧龛窗为花棂窗。廊前月台有垂带踏步六级。两侧厢房各三间,平房,进深一间,门在中间,上方匾额已凿毁,门窗上方均有简单的砖雕。在上房与厢房间各有较小平房二间,无门,窗上方有拱形砖雕。门房顶上有用碎琉璃块拼成的字“民国二十六年立”。整个院落面宽13.7米,进深29.2米。

7、杨公晨宅院。位于北安庄乡同会村,坐北朝南,一进院落。院门在东南角,装修简单,没有门楼,上有匾额“从吾所好”,两侧对联“人只长人不立正便入邪中间难站脚,学须就学昨已往今又待何日始回头”,字虽被凿,尚能看清。

门内迎门照壁,有简单的砖雕,中有一铭,砖雕而成,全文如下:“人之为不善,其初皆不忍也,其后忍不忍半,其后忍之,其后安之,其后乐之,至于乐为不善,则良心无一点矣。此余先父翼亭公之训示门徒语,汝等宜作铭箴也可。民国廿年榴月本宅主人饭牛亥写。”(图三)

院落为四合院式,上房已无存,东西厢房各五间,平房,没有雕饰,门窗后修,但各房均有匾额。东房由右及左:“节饮食”、“足用”、“无逸”、“勿自欺”、“有恒”,西房由右及左:“入孝”、“勿求全”、“出弟”、“矢志”、“勿患得”。门房内侧由右及左:“坚忍”、“勿忘贫”、“刚毅”。整个院落面宽13.8米,进深18.3米。

8、薛义和宅院。位于北安庄乡同会村南端,坐西朝东,二进院落。门前是村中街路。门在倒座房的中间,券门上方有匾“守分安命”,两侧有砖雕花鸟,最上方是一半圆形砖壁,雕刻鹿衔灵芝,上边半圆券拱,似有“民国二十一年”等字样,以上雕饰均因被凿而辨认不清。门两侧有立式门柱,雕刻对联“兄弟中正家道永,子孙和平世泽长”(图四)。

第一进院落正面是进入后院的二门,门楼上脊已毁,其木雕精细,中为莲花,两侧为蝙蝠、八卦。垂柱中间有木雕雀替,后面是木匾“翰墨林”,两侧小字“民国二十二年梅月告竣”。门前石狮一对,踏步三级,踏步两侧护板石上雕刻花草、神鹿。两侧厢房各三间,进深一间,平顶,中间门上有卷轴状雕刻,字已被凿。

后院上房五间(明房三间),厢房各三间,均为平房。厢房与上房之间各有小平房二间。上房月台前有垂带踏步五级,两侧护板石雕刻仙鹤花草。上房门两侧原有砖雕对联,已被凿。门房上方匾额已凿,现又被改作水泥匾额。整个院落面宽13米,进深30.8米。

9、曹入昌宅院。位于北安庄乡同会村西端。门口向北,门楼上方有砖雕脊饰,椽下有木雕松柏花鸟,栏楹下有木雕雀替。两侧垂拱有宝鼎砖雕。门前门墩石上雕有幼狮戏球。门内照壁有仿木砖雕,一周花草乐器(此照壁向北),向西为第二照壁,雕“双喜”(此照壁向东)。

院落坐西朝东,上房和倒座房均为五间(明房三间),厢房各六间,均为平房。上房进深一间,中间为门。上房门楼与院门楼一样,月台前有垂带踏步五级,北厢房有一砖龛天地庙。

该院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各门窗上方的匾额。上房二槛窗为“学三省”、“守四箴”,北厢房由右及左为“入孝”、“敦信义”(图五)、“出弟”、“竹苞”、“尚勤俭”、“松茂”,南厢房由右及左为“孝弟”、“明而勤”、“忠信”、“礼义”、“晦而休”、“廉耻”。门房由右及左为“正心”、“怀秀图”、“修身”。

上房门窗上方均有木雕花鸟,上房与厢房间小房也有木雕花草。厢房、门房的门窗上方均有砖雕,图案为孔雀花草、双凤、双鱼、团花。整个院落面宽11.3米,进深27.9米。

10、乔中晶宅院。位于北安庄乡同会村,坐北朝南,一进院落,由门房、二门、上房和东西厢房组成。大门在中,有砖雕门楼,椽下有木雕人物花鸟,雀替亦为透雕。门墩石上有幼狮雕刻。门内为二门,屋顶已维修为水泥顶,廊柱二根,下接鼓形柱础,柱外侧有雀替。正房五间(明房三间),进深二间,平房,屋顶已重修。廊柱二根,四棱抹角,柱头雕狮头,下接四棱鼓墩,墩上雕刻卧狮。柱上有对联“反己修为学圣贤卷其在我,由人毁誉有天地何所不容”。月台下垂带踏步六级。门上方有匾额“明伦知理”,两侧槛窗上方匾额分别为“乐天知命”、“德行可风”。两侧厢房各六间,门房五间(明房三间),均为平房,无雕饰。整个院落面宽14.2米,进深28.2米。

11、胡家大宅院。位于北安庄乡同会村中部,北关帝庙东侧。坐西朝东,一进院落,大门在东北角(朝北开)。门楼类似欧式建筑,券门上方有双龙砖雕,再上为一层竖砖雕饰,上方是匾额“诗书继世”,最上方是菱花形雕饰,图案是鹿鹤松龄。整个门楼高7.60米,两侧分五段形成上下垂带,中段有字“树”、“德”,下段有字“忠厚”、“传家”(图六)。

院落由倒座房、上房和东西厢房组成,均为平房。上房五间(明房三间),檐间有一层斗拱形装饰,门在中间,门上方有半圆形拱饰,匾额“庆有余”。厢房各三间(正房与厢房间有小房各二间),进深一间,中门上拱饰与上房一样,北厢房匾为“惠迪吉”,南厢房门上方匾额为“谦受益”。门两侧下垂均有雕饰。门房中门上方匾额为“寿而康”。正门上方券饰下端两侧有小字“民国念四年仲春建筑物”。月台前有垂带踏步五级。北厢房门侧有砖龛天地庙。正房屋顶上有玻璃块拼成的“民国三十三年”,另有小字“永奎”。整个院落面宽12.4米,进深22.9米。

六、传统民居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和文化理念

邯郸是冀南重要城市,战国时赵国都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武安市地处邯郸西南部,县城距邯郸市区30公里,西倚太行,东望平原,自古即为东西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早到新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晚至近现代民主革命,都留下了很多重要历史遗迹。

邯郸地区南邻中原,西通秦晋,清末以至近代以来山西“晋商”崛起,河南经济发达,在频繁的经济往来中,对邯郸地区的冲击和同化作用不容小觑。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外地商人来本地做生意,二是本地人到山西、河南闯天下。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几乎所有有特色、有影响的“老房子”的主人都是在外地发了家,回来建造独树一帜的宅第的,如同山西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一样,武安地区也有规模宏大的诸如徐家大院、房家大院等,其建筑模式、装饰风格均深受山西地区传统民居的影响。

作为一种建筑文化,反映在传统民居中的文化理念主要通过其整体布局、装饰与美化,尤其是雕刻在各个部位的文字反映出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对联、铭箴、匾额等主要体现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崇尚传统道德,追求儒家治世理念,如“学三省”、“守四箴”, 如“无逸”、“有恒”,如“出弟”、“入孝”,如“兄弟中正家道永,子孙和平世泽长”等;二是讲究修身正己,洁身自好,如“节饮食”、“足用”, 如“满招损,谦受益”、“勿自欺”、“勿求全”、“矢志”、“勿患得”,如“坚忍”、“勿忘贫”、“刚毅”等;三是标榜清高,显示文雅,如“竹苞”、“松茂”,如“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如“心地上无波涛随在皆风恬浪静,性天中有化育到处是鱼跃鸢飞”等。我们发现这种历史文化上的影响至今仍在延续。在这些传统民居比较集中的村庄,现代的对联也很少用诸如“招财进宝”、“恭喜发财”等俗而又俗的套路,而是很有文化品位,一般的门口对联,都是“梅花歌瑞雪,岸柳唱春风”、“云霞出海曙,梅柳度江春”等诗句。在伯延镇的徐家大院,对联是“前二院后二院二二合四院院院春风得意,左三门右三门三三联六门门门篷筚生辉”。有一户人家的对联颇为别致,上联是“桌椅板凳”,下联是“锅碗瓢盆”,让人在忍俊不禁中感受到一种不随流俗的文化坚守。

令人可喜的是,尽管传统民居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减少,但是我们调查的这些民居却大多被使用着,住在“老房子”里的人们对这种象征一个时期特定文化的建筑物有着一种不忍割舍的感情。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调查和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做好包括古民居在内的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责任编辑:成彩虹〕

猜你喜欢

清末武安市民国时期
武安市检察院关工委开展暑期家庭教育指导课
河北省武安市白沙村 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河北省武安市固义村与东通乐村的队戏
青春期,我们在行动
——武安市第五中学德育掠影
清末书院改学堂
简述清末西方中国观的转变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论清末粤汉铁路风潮对粤港地区报业的影响
浅谈清末新式学堂与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中心的形成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