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

2009-06-25杨立灵

科教导刊 2009年29期
关键词:董仲舒学说天人合一

杨立灵

摘要本文探讨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

关键词“天人合一”思想内涵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

1 “天人合一”的内涵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的学说。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人与天是相合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

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之后,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他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即是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那么,如何解释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呢?为此,他提出了“谴告”与“改制”之说。他认为统治者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害,以表示谴责与警告。如果还不知悔改,就出现怪异来惊骇,若是还不知畏惧,于是大祸就临头了。

他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受命于天,而认识的目的是了解天意。通过内省的途径就能判断是非,达到“知天”的目的。另外还必须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观察,才能达到对天意、天道的了解。正是按照“尽心”、“知性”、“知天”的模式,达到“天人合一”。他还认为通过祭祀能与神相沟通,使之能看见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东西,这样就能知道天命鬼神了,这种认识论达到了神秘的程度。

2 天人思想的政治实质和内容

在现实政治中,董仲舒主张君权至上,拥护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为巩固这一体制,保证汉家天下的长期延续,他为君权至上的合法性、合理性、神圣性作了精心论证。

他的天人合一论已经树立了天的无上权威,认为天的意志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命运。于是他提出君权天予说,阐明君权的来源和权威性。董仲舒认为天与人可以相互沟通,但这种沟通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并非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有资格与天沟通。人与天的沟通是通过一个中间环节来实现的,这个中介就是“圣人”。对于天,圣人是人类的总代表,对于人,圣人则是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执行着天的意志和命令。圣人对应于实际政治就是王。王就是现实的圣人,圣人则是理想的王,圣人与王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王在实现政治中承担着圣人沟通天人的职能。基于这样的认识,董仲舒认为君主的权力来源于天,天子秉承天的意志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既然君主代表天,拥有天所授予的权力,那么,臣民对君主也就只能毕恭毕敬,惟命是从,否则就是对天不敬,逆天而行了。臣民服从天就像地从属于天一样的天经地义。君权神予说直接导出了君尊臣卑,维护了君主的集权与专制。

董仲舒在论证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同时,也指出了天的权威是高于君主的,君主居于万人之上,但也要尊天敬天,受天约束。如果君的行为不符合天意,天就会以灾异的方式给出警告,要求君主改正,适当调整政策。如果君主一意孤行,天就会给予责罚,必有灾祸降临,这就是所谓“天谴说”。天谴说体现了统治阶级自我调节的愿望,是其在政治上成熟的表现。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论,由天人关系、天道运行规律论证了君权至上和等级原则,又主张以天制约君主,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从而提高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适应能力,这是儒家政治学说成熟的表现。

3 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3.1 “天人合一”提倡“仁爱自然”

在《周易》中,把天、地、人是统一看待的,认为天、地、人“三才同德”,“人”是天的一部分,自然不是“天”的主宰。在儒学中把“仁”作为最高道德准则,所谓“仁者爱人”,指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为天所生,与天具有血肉相连的内在关系,人也应该有“爱人利物之心”,所以儒家提倡“泛爱生物”和“仁爱自然”。珍惜自然,保护自然,人对于自然界的巨大恩惠要予以仁爱的回报。“天人合—”的哲学理念也体现了对于自然“真善美”的追求,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中国人类生态中的人文观点,十分重视人的社会性,提倡仁爱、正义、宽容、和谐的品质,人的价值在于道德的完善和对于群体和家庭的贡献。儒家和道家都注重人的个人修养及其与自然的融洽关系,把对于人的仁爱推及生物和自然。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下。”主张关爱生命,提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我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说是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源头。

3.2“天人合一”为现代生态学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解释宇宙结构、起源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阴阳双方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相互转化,构成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运动。五行学说用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概括整个物质世界,借以说明这五种系统之间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调控关系,解释自然与社会动态平衡关系的“相乘”或“相侮”等现象。阴阳五行理论指出了万物竞争共存和相生相克等哲学思想,体现了自然界促进与抑制、成长与腐朽、合成与异化之间的平衡与转化,这些正是现代生态学的哲学基础。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著名论断。这里的“法”是“效法”的意思。归根结底,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效法自然。体现在建筑理念方面,提倡“工不曰人而曰天,务全其自然之势”。这些思想又是以利用生态系统自组织、自恢复能力为基础的当代生态工程学的哲学基础。

天人合一思想,尽管在董仲舒那里的天更多的是神秘的甚至神化的东西,但是,“天”亦指自然之天。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固然有超自然的价值,但人类对自然界的剥削不能不引起重视。一方面,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另一方面,恩格斯早就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在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的今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猜你喜欢

董仲舒学说天人合一
碍眼与碍心
王充痴迷读书
学问与学说
优贤不扬历
董仲舒的“不表扬”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学说英语
“春秋决狱“及其现代价值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