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留守学生找回家庭中的爱

2009-06-25周维庚

湖南教育·A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心理农村家长

周维庚 肖 轼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老少两代人留守在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出现了非常尴尬的现状: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软弱、社会教育乏力。

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像根草

亲子关系疏远,导致情感失调。农村老人文化水平低,观念落后,加之体弱多病,监护权行使不力。而留守中学生已到了多思敏感的年龄阶段,与爷爷奶奶没有共同语言,即使成长过程中有困惑和疑难,也不愿意与老人交流。父母长期在外,缺乏及时的联系和有效的沟通。逢年过节,有的学生和父母相处不到几天就会发生矛盾。为求情感上的寄托,留守学生中有些人陷入早恋网恋不能自拔。

缺乏正确引导,导致道德失范。长期得不到父母在道德观念、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直接引导及帮助,无疑影响到留守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加之他们这个时期的可塑性很强,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思想、行为的影响。“读书无用论”开始在他们当中抬头,不少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认为自己的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一些学生热衷于玩乐,在学习中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外出务工的家长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对于孩子在钱上的要求大都予以满足,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缺乏有效监控,导致畸形发展。祖辈监管,往往重吃穿,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学习、行为习惯重视不够。亲戚朋友监管,难免有顾虑,管得太多太严,孩子向家长告状,反而把孩子的父母给得罪了,因而也局限在物质上。父母们的电话交谈,则主要集中于学习成绩、身体状况、生活费用,很少问及孩子的心理、思想情况,也极少提及孩子的挫折、困难。因为缺乏有效监控,留守高中生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和人格缺陷。

为留守学生弥补家庭教育

家长要更新观念。在农村,人们普遍把教育看成一种“跳农门”的功利性行为,笔者曾在留守生中进行过一次“我和父母书信电话联系现状”的调查,其中对于“你最怕父母讲的一句话”这一问题,答案大多是:“我们在外面打工这么辛苦,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我们吗?”很多学生觉得不是在与父母交流沟通,而是在接受灵魂拷问,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对得起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家长素质要提高,要明确自身职责,自觉抵制社会不良习气。有些家长粗话连篇,举止粗鲁,不利于小孩良好品德的形成。家长要注意教育方法。对小孩的教育要讲究科学性、针对性,对中学生的教育一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重视他们的感受和体验。

学校要加强帮助。学校要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要举办家长培训班,特别是对那些临时监护人进行培训,让他们明确教育的职责和方法。逢年过节,邀请返乡家长来校交流,共同探讨教育对策。学校还要成立心理辅导室,为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有效帮助,要通过班会、队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交流思想,宣泄不良情绪。

政府要重视引导。地方政府要想方设法发展本地经济,解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从而减少留守学生。要严格执法,净化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特别是学校周边的网吧、歌厅等要加强整顿。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为农村家庭提供必需的家庭教育书籍资料,使农村父母也能像城市父母一样,享有家庭教育的资源和具有家庭教育的能力。要创办一些为留守学生服务的公益场所,让留守生在学校放假而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体会到集体中和谐生活的良好氛围,从而让留守生享受较好的“社会生态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农村家长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家长错了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家长请吃药Ⅱ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犯错误找家长
心理小测试
新农村 新一辈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