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针菇标准化栽培技术

2009-06-25纪晓雪袁立付娄春环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4期
关键词:金针菇标准化栽培技术

纪晓雪 袁立付 娄春环

摘要介绍了金针菇标准化栽培技术,包括栽培品种、场所与季节选择、装袋及灭菌、出菇房与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搔菌等方面内容,以期为金针菇的标准化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针菇;标准化;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6.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4-0131-02

金针菇是世界五大菇之一,在国际市场上贸易量仅次于双孢菇、香菇,居第3位;金针菇以其菌盖滑嫩、柄脆、营养丰富、味美适口而著称。金针菇栽培周期短,工艺简便,成本低,原料来源广,效益高,是规模栽培菇类中所需温度最低的一种。产品以鲜品和罐制品为主,亦有干品。鲜品以未开伞、鲜嫩、菌柄15cm左右、均匀整齐、无褐根、基部少粘连为佳品。

1金针菇品种

常用的金针菇优良品种(菌株)黄色有:鲁金针1号、F81、金9304、F18-1、金杂优23;白色有:鲁银针1号、白金8801、F2000 、F821、金白1号等。

1.1 菇体呈浅黄色至金黄色

特点是出菇的适宜温度范围比较宽,较耐高温,容易出菇,出菇早,有时出现边发菌边出菇的现象,转潮快,出菇的后劲比较足,后潮菇占总产量的比例较高。鲜菇质地脆嫩,菇体色泽深浅对光线比较敏感,有时易呈浅褐色,菌柄基部有绒毛。

1.2菇体呈乳白色至乳黄色或黄白色至白黄色

特点是出菇对温度反应比较敏感,一般均在18℃以下出菇,出菇较晚,温度高时易发生色变(由白变黄)或发生病害。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一般是菌丝发满袋以后再出菇,其产量主要集中在第1~2潮菇。菇体质地鲜嫩柔软,脆性较差。菇体色泽对光线较不敏感。

1.3整个菇体为纯白色

特点是出菇对温度最为敏感,一般超过18℃停止出菇,在出菇期间遇到20℃以上高温易死菇。出菇较晚,在菌丝发满袋、达到生理成熟后再开始出菇,产量以第1潮菇为主。菇体质地柔软,有一定的韧性,采收不及时,菇柄下半部易纤维化并发生粘连。菇体色泽对光线最不敏感,出菇后即使有一定的散射光,也不易产生黄色。适于工厂化生产,但产量不如前2类高。

2栽培场所

栽培场所以大棚、层架式菇房、林地拱棚等为主。栽培棚建在地势平坦、通风、靠近水源、排水良好、利于控制病虫害的地方,菇棚周围300m范围内无污水、污物、废菌料堆及畜禽养殖场、医院、废品垃圾粪便场等,并远离公共场所、生活区、厕所、原料饲料粮食仓库;菇棚要求能保温保湿,通风透光,排水畅通,便于消毒处理。一般采用东西长40~50m、内宽7~9m的冬暖式半地下塑料大棚栽培,棚内地面下挖30~60cm,墙体厚0.8~1.2m,北墙高出地面1.8m以上,每隔2m设1个直径为30~35cm的通风孔或拔气筒,棚内立体出菇菌墙、菇畦或出菇架设为南北向,操作道宽40~60cm。棚顶覆盖无滴膜,上覆草苫,顶膜下适度横遮黑色薄膜,高温时棚顶上方架空搭盖遮阳网。

3栽培季节

掌握好适宜的栽培季节,避免高温发菌。大棚生产季节应安排在9~11月,至翌年3~4月结束出菇。栽培过早气温高,杂菌污染重;过晚则气温低,发菌慢。

4基质配方

配方1:棉籽壳100kg、麦麸13kg、过磷酸钙1kg、石膏粉1kg、石灰1kg;配方2:棉籽壳45kg、玉米秸45kg、麦麸15kg、尿素0.3kg、过磷酸钙1.5kg、石膏粉1kg、石灰1kg;配方3:玉米芯100kg、麦麸15kg、玉米粉3kg、饼粉3kg、尿素0.3kg、石膏粉1kg、石灰1.5kg。

高粱壳、木屑、花生壳、豆杆、玉米秆、花生秧、油菜杆等大多数农作物秸秆粉碎后均可代替配方中的玉米芯,玉米芯及秸秆需粉碎,力度为2cm左右。无论选用何种原料,都要求新鲜、干净、无霉变。

5装袋及灭菌

5.1装袋

培养料经堆积通风发酵处理后,可进行装袋(瓶)、灭菌。一般采用直径15~17cm、长35~37cm的聚丙烯塑料袋栽培,每袋装干料约300g,装料长15cm左右,一端折角封口,另一端为接种端,扎口后留袋长约13cm,装料松紧适度。所用菌袋不能太薄太软,避免料、袋分离,培养料不能过干、过湿或过松、过紧。

5.2灭菌

装袋完毕迅速进行灭菌,排好袋子后,先盖1层塑料薄膜,再加盖1层保暖被,四周压实。然后用猛火烧产蒸汽装置,使料温在4~6h内达到100℃,以覆盖物被蒸气鼓起来为准,然后稳火再保持18~20h。

5.3消毒接种

灭菌后将菌袋移出自然冷却至室温,及时在接种箱(室)内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接种箱(室)空间消毒剂应使用空气过滤、紫外线、臭氧发生器,结合二氯异氰尿酸钠烟雾剂、75%酒精、0.25%新洁尔灭溶液等进行接种器具和空间的消毒处理。接菌时,一般3~4人1组,1人接种,2~3人扎口,每棚1~2组,一般500g瓶装菌种接25袋左右。

6出菇房管理

6.1温度

金针菇属低温结实性真菌,菌丝较耐低温,但对高温抵抗力较弱,子实体分化在5~18℃的范围内进行,但形成的最适温度为8~15℃,生长适宜温度10~16℃,白色菌株较耐低温。低温下金针菇生长旺盛、壮实。在昼夜温差大时可刺激金针菇子实体原基发生。

6.2水分和湿度

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的含水量要求在65%左右,低于60%,菌丝生长不良;高于70%,培养料中氧气减少,影响菌丝正常生长。子实体原基形成阶段,要求环境中空气相对湿度在85%左右;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为宜。湿度低,子实体不能充分生长,湿度过高,容易发生病害。

6.3空气

金针菇为好气性真菌,需要不断吸收新鲜空气。在子实体形成期,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特别是大量栽培时,当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6%时,子实体的形成和菌盖的发育就会受到一定抑制,但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可促进菌柄伸长,抑制菌盖开伞。

6.4光线

菌丝和子实体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均能生长,完全黑暗的条件下,菌盖生长慢而小,多形成畸形菇,微弱的散射光可刺激菌盖生长,过强的光线会使菌柄生长受到抑制。在培养过程中,可加纸筒遮光,促使菌柄伸长。子实体生长有明显的向光性,应均匀调整菇房内的光源方向和强度。

6.5酸碱度

金针菇要求偏酸性环境,菌丝在pH值3.0~8.4范围内均能生长,但最适pH值为4~7,子实体形成期的最适pH值为5~6,过碱会抑制其分化与生长发育。

7出菇管理

发菌袋移入出菇房后,将袋口扎绳解掉,适度敞开袋口,进行催蕾管理,棚温控制在7~15℃,湿度增加到85%~90%,适度增加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并给予一定的散射光刺激,经10d左右,袋口内出菇面就会形成大量菇蕾。若菌料表面提早出现不整齐、长势弱的菇蕾,应及时搔菌后再进行催蕾管理。搔菌办法:用自制经消毒的铁耙把培养料表面的1层菌膜连同老菌块一起轻轻地耙去并弃除。不可把培养料耙去,否则,会损坏菌丝,推迟出菇时间。

正常、健壮菇蕾生长阶段,袋口要完全敞开并拉直,盖上地膜并向棚内走道灌水,不能向出菇袋喷水,以防止发生金针菇黑斑病和锈斑病,棚温一般控制在10~18℃,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最高不超过95%,一般不需通风,形成棚内基本黑暗的环境条件。当子实体长到1cm左右时,要适当降温、降湿和适量通风,使子实体生长受到抑制,延缓生长,以利出菇整齐,成批采收。减少菇房内浇水,白天封闭通风孔,夜间通风降温,空气湿度保持在80%~85%,整个抑制期5d左右,待菌柄长到2cm时,抑制期结束。

促进菌柄迅速伸长,是培养优质商品菇的关键,管理要点如下:①控温。将温度保持在10~16℃,温度过低,生长慢,高于16℃,不整齐,易开伞。②保湿。保持菇房空气湿度85%~90%,每天结合喷水把覆盖物掀开通风20~30min。③弱光诱导。子实体有向光性,可在棚内每隔3~5m吊装15W的红色灯泡1只。④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减少通风,使二氧化碳浓度达0.10%~0.15%。

8病虫害防治

8.1食用菌病虫害分类

食用菌病害主要有3类:①生理性病害。包括药害、肥害等,不具传染性;②竞争性病害:包括干扰性杂菌 ,具传染性,一般不具寄生性;③寄生性病害:亦称侵染性病害,具寄生性和传染性。食用菌常见虫害有:菇螨、菌蛆、跳虫、线虫等。

8.2防治技术

8.2.1栽培场所的清洁与消毒。栽培场地在使用前要彻底清除废弃料、杂物及污水等杂菌和害虫的潜伏滋生源,尤其是拌料堆料区应定期消毒,以减少病原基数和传播机会。菇场的道路及工作地面,铺设水泥地为宜,以便于冲洗和消毒。栽培棚门窗和通风口应安装纱网,以防害虫进入。棚内床架、立柱、顶棚、墙壁、地面、菌畦要严格消毒,必要时刮除墙壁旧土、清除地面病土。1m3空间用二氯异氰尿酸钠烟雾消毒剂3g熏棚24h,然后打开通风口排味换气,菇棚四周撒施石灰粉漂白粉阻隔带以消毒防虫。

8.2.2原料、用具及覆土卫生要求。栽培主辅材料如棉籽壳、玉米芯、秸秆等,要求新鲜、纯净、无虫螨、无霉、无异味,并严防有毒有害不洁(含有农残、重金属、病杂菌活体等)物质混入。原料使用前要经过日光曝晒2~3d,使其干燥。栽培用具应及时涮洗干净,大的工具可用石灰水清洗,小的工具用高锰酸钾、漂白粉等药剂擦洗消毒,棚内畦床、床架材料要喷洒波尔多液、甲基硫菌灵、过氧乙酸、二氯异氰尿酸钠等药剂消毒。

8.2.3残菇病菇的清除与消毒。采菇后要彻底清理料面,将菇根、病虫菇、病料及时挖除,移至棚外集中处理。对病区采取隔离措施,并消毒处理。接触过病菇、病料的手或工具,应清洗干净,并用75%酒精或0.25%新洁尔灭溶液擦拭消毒,进出感病菇棚的管理人员再进入其他菇棚,要更换衣鞋,防止病害的二次传播,杜绝蔓延。

8.2.4农业与栽培防治。生产用菌株,要定期复壮,注重轮换使用当家品种,并搞好优良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制备生活力强、无病原的优质生产用种,严防假单胞杆菌等病原侵染菌种。

8.2.5物理防治。采用日光曝晒大棚、覆土材料、栽培用具(晴日4~5d),高温闷棚(最高要达到55℃以上,连续3d以上),铲除旧土,石灰水粉刷及安装20W黑光灯,粘虫板捕杀带菌害虫等措施进行大棚消毒灭虫。栽培场地采取翻土、露晒、灌水、撒石灰粉等措施进行消毒。菇棚通风口封2层纱网,外层为防鼠的金属网,内层为60目的防虫网,防止菇蚊、菇蝇等害虫传播病菌,避免栽培料和子实体被蛀咬。出菇期管理做到随手闭门,经石灰粉、漂白粉消毒阻隔带进出棚等。若发现菇棚内菌蛆、跳虫和螨类等害虫较多时,设置糖醋液、毒饵诱杀,在无菇时可选用锐劲特、菇净、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等,针对目标集中喷杀。用5%食盐水或氨水500倍液防治蛞蝓、蜗牛,用0.1%碘化钾溶液、1%漂白粉溶液防治菌料线虫。

9采收与搔菌

金针菇长到商品菇标准时,应及时采收。第1茬菇采收后,要进行搔菌,即用铁丝钩将菇根和老菌皮耙掉,并将料面整平,清理干净,适当加大通风量,可适量向出菇面喷水,但不要使袋口内积水,再进行正常催蕾育菇管理。经10d左右又现出大批菇蕾。一般可采收2茬,总生物转化率可达95%~120%,且优质商品率高。

猜你喜欢

金针菇标准化栽培技术
金针菇含甲醛?
院前急救标准化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国家标准委与非洲标准化组织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一带一路”离不开标准化人才
学生评教的标准化处理
吃金针菇要嚼碎再咽
不熟的金针菇会造成中毒吗?
金针菇减肥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