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苑英华》版本装帧拾遗

2009-06-25王曼茹潘德利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抄本英华刻本

王曼茹 潘德利

摘 要:《文苑英华》是中国古籍中四大千卷书之一。本文介绍了《文苑英华》的版本概况,并揭示该书用福建官府公文纸托裱书皮的最新发现与文献学界同仁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2-0126-03

“Choice Blossoms from the Garden of Literature ”edition binding and

layout appropriate lost property

Key words: “Choice Blossoms from the Garden of Literature ”; Edition; Paper for copying documents; Book cover

Abstract: “Choice Blossoms from the Garden of Literature ” be that Chinese ancient book is hit by one of 4-big thousand volume of book.. Edition general situation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has been introduced, And announce to that book paper for copying documents support pastes up with Fujian feudal official book cover's colleagues enjoys with document educational circles find that newly most.

1 《文苑英华》版本源流概况

《文苑英华》是唐前及唐代诗文的总集,它与《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和《册府元龟》这三部类书构成了宋代四大官修书。《文苑英华》成书于宋代,其版本源远流长。

1.1 宋版

《文苑英华》是奉诏修书,虽经多次校勘,然并未刊行于世。在考据学盛行的清代,学者们已经断定,北宋没有《文苑英华》的刻本。宋初《文苑英华》于雍熙三年(987年)编撰时为一千卷。编辑成书以后,真宗景德四年(1007)组织馆臣校勘过,但卷数没有变化。到了真宗祥符二年(1009),真宗“又令工部侍郎张秉、给事中薛映、龙图阁待制戚纶、陈彭年校之”。然而,这两次校勘的结果,却被一场意外的宫廷火灾全部烧毁。由此看来,宋代《文苑英华》只是未及刊行的未定写本。如李致忠先生考证的“不可能有北宋内府刻本”。直到宋代庆元元年(1195)时,才由退休的右丞相周必大、乡贡进士彭叔夏、登仕郎胡柯共同校勘成为定本,雕板印刷,即周必大吉州刻本,为宋代唯一的刻版。

1.2 明本

在南宋周必大吉州刻本以后,元代到明代中期没有刊本出现。但在一定范围内流传着周必大宋版的明抄本。据凌朝栋先生在《文苑英华研究》中统计,源于宋版的明抄本有:旧抄本、蓝格明抄本、明抄本百衲本、明抄本、周叔弢藏明抄本等,存世达十六种之多,其错误也越抄越多。之后出现了明刻本,有明初刻本、源于初刻本的明递修本、明初刻清人校勘本、源于明初刻本的抄本等。由于多次传抄,且依据的版本不同,在行格上就发生了变化,而且删除了原宋版前宋白及卷后胡柯、彭叔夏的衔名。在明刻本之后又出现了六、七种依据明刻本或明抄本如《文苑英华选隽》、《文苑英华钞》等选刻本。

1.3 清代选本

至清代,由于流传下来的各种明刻本、明抄本和选本存世较多,清代没有原本刻本。只有源于明刻本的清代选抄本,如《文苑英华诗抄》等;源于明刻本的清代选刻本,如《文苑英华律赋选》四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吹藜阁铜活字印本。现收藏在北京图书馆等九家单位。

1.4 当代影印本

当代所印《文苑英华》有三种情况,一是源于宋版参配明刊的中华书局影印本。1966年5月,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制版(未印书)影印出版,宋刊本140卷配明刊本860卷,合计1000卷,装订为6册。主要是以明刊本为主,补配宋版的方式影印。二是源于明代初刻本的台湾华联出版社影印本。1965年,台湾台北华联出版社、中央图书馆、台湾大学图书馆等据其所藏隆庆元年刊本影印。三是香港中文大学宋版影印本。1974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古典书籍出版委员会宋刻蝴蝶装影印本。此本上海图书馆藏书目录有著录。

2 新发现的《文苑英华》版本装帧特色

笔者在参与点藏和鉴定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善本书时,发现其中的明隆庆元年(1567)刻,隆庆六年(1572)、万历六年(1578)、万历三十六年(1608)递修本《文苑英华》,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重要的版本装帧价值。该书是明隆庆元年,福建刻本。此版《文苑英华》一千卷,四周单边,半叶十一行,每行二十二字,白口,单白鱼尾,版心有镌卷数,大十六开,正文一百册,目录一册,合计一百一册。该书卷前有明隆庆元年涂泽民序,次同年胡维新序,序中言《文苑英华》一书的刻书缘起,并有一段话,由此得知此书出版者当是胡维新、戚继光刻,参加刻书的还有福州太守胡帛。刻书时间当是明隆庆元年。然从书中偶见有隆庆六年补版,页书口下刻:“壬申重刻”。本书补版较多为明万历六年和万历三十六年补刻的版页,字体差异较大。书口下分别镌有万历六年刊、万历三十六年刊字样。故定此本为明隆庆元年刻,隆庆六年、万历六年、万历三十六年递修本。该书封皮衬纸均用当时福建官府废弃公文纸托裱,公文纸所署时间为万历三十六年(1608)至万历四十一年(1613),据此确定该书印刷装订时间当在万历四十一年(1613)其后几年。此书封皮均为万历年间所配原书封皮。卷前总目录下所镌“宋白等奉敕纂”。

其重要发现是,这部《文苑英华》是利用明代万历年间,福建官府当时废弃的公文纸作书皮衬纸托裱印制而成的。逐本翻阅该书的封二封三,更多的是用万历三十六年(1608)至万历四十一年(1613)六年期间手写的福建官府账簿册纸,其中监察御史、主簿、典史等官衔人名,年月和记项,还有带蓝色花边的“宪票”,均历历可辨,上面还留下不少明代福建官府的朱文印记和钤记,大小两款。经专家鉴定,未发现有此种版本装帧的《文苑英华》,查阅多种古籍善本书目均没有记载。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文苑英华》一千卷,(宋)李昉等辑,明隆庆元年胡维新、戚继光刻,隆庆六年(1567)、万历六年(1578)、万历三十六年(1608)递修本。一百一册,十函,十一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单边。有“云间陶乘六藏书之印”、“浔阳郡奎藻堂书籍记”印。但不知是否也是用公文纸托裱的封皮。

李致忠先生的“关于文苑英华”中没有论及,凌朝栋先生所著《文苑英华研究》中好像对此内容也没做考察,笔者也没有搜索到这方面的信息。但一般常态思考,印制这样大部头古书不可能只印一套,用废弃公文纸托裱书皮,也不可能只托裱这一部,一定还会有相同版本的相同装帧现象存在。可能是当时印制不多已散失殆尽,也可能是仍有存世未被引起重视等缘故。但在目前尚未发现揭示此种装帧特色的《文苑英华》版本之前,仅以此篇全当是最新发现与文献学界同仁共知共享。

3 利用公文纸印制古籍的文化价值

近现代著名藏书家莫伯骥(1878—1958)在其《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中曾有“明汲古阁刻本,用公牍故纸印”的记载。适园主人张石铭所藏的宋版书,即《北山小集》和《李贺歌诗编》,这两部书就是利用当时废旧的公文纸背面印制的,公文纸上标明是宋孝宗干道年间(1165—1173)的手写的官府账簿册纸。《鲁斋遗书存八卷》,明嘉靖四年(1525)萧鸣凤刻,明代公文纸印本。《思辨录辑要存二十二卷》,清·仪封张伯行重订,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正谊堂刻本,此书书皮也是用康熙五十二年(1712)的公文纸托裱而成。可见,利用当时废弃公文纸印书和作书皮的情况早已有之。此种做法于古于今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3.1 非但没有降低价值反倒为此增添了特色

利用公文纸印书的这种情况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但流传下来的公文纸印本颇为稀少,曾有专家统计,公藏的宋元明公文纸本无论全本或残本,海内不过八十余部,其所用的公文纸也极有可能是今天仅见的档案文物资料,故其意义与价值不同一般。《文苑英华》是中国古籍中四大千卷书之一,出版如此大部头书确实需要大量纸张。也许是当时纸张短缺的情况,也许是官府用之公文纸质量上乘,也许正置福建官藏公文废弃之时,便将这废弃纸张派上托裱大部头书籍封皮的用场。这一废旧纸张利用再生措施,体现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非但没有降低该书的价值,反倒为此书的收藏增添了一大特色,该书原本即属善本,加上公文纸托裱的书皮,更使该书锦上添花。

3.2 公文纸痕迹可作为推断版刻年份的参考

在浩瀚的古籍文献中,常常存在一些书出版年代不明的情况,公文纸可以用来推断印书年代。李致忠先生提出:“各级官府的文书档册都要有一段时间存盘保留,不可能随时处理,所以将之用来印书多在改朝换代之后。那种以公文纸正面痕迹作为版刻年份的确证是靠不住的。一般来说,公文纸正面痕迹所反映的年代,可以说明其版刻年份或印刷年份是后朝后代。”此部《文苑英华》确切印书年份就是根据公文纸书皮的信息确定为:隆庆六年、万历六年、万历三十六年递修本,万历四十二年(1614)以后印本。

3.3 是一种经济实惠的古籍装帧表现艺术

书籍装帧的艺术就是通过古书开本、正文版式、封面、环衬、扉页、装订形式等一系列的设计,以渲染一种情调、气氛、意境,来表现某种门类的或某一具体书籍的性格。这款线装本《文苑英华》没有“护封”或“包封”,直接用牛皮纸做“封面”“封底”。书封面、封底的背面,即“封里”和“封三”,本为空白页,此书多用文字较少的废弃公文纸托裱封里,凡文字较多,带有“宪票”字样和“花边”且看上去比较杂乱的废弃公文纸一般都用在托裱封三。“封里”之后和“封三”之前有一空白扉页,这一空白页完全用废弃公文纸反面托裱,字迹裱在里面已看不清。可以看清的,手写字迹多少不等,倒正不一,横竖不齐,朱印较大,钤记较小,甚至有裁剪成半截的,但红印、黑字、蓝花边鲜明。综合分析,可以理解为无意中的有意,不讲究中的讲究,在旧物利用中尽可能表现装帧艺术。

3.4 是一份难得的四百年前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史料

这部《文苑英华》的公文纸书皮透露了明万历年间中国福建省的经济信息。公文作为国家机构和其它社会组织在其公务活动中行使职权、实施管理的重要工具,其管理必须贯彻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文苑英华》托裱书皮的公文纸内容涉及各县出巡事项、生活礼仪消费、购置物品及书目等内容,虽然残缺不全,但内容真实确凿。如第89册公文纸托裱的书皮封底上,明确记载着福州府闽县为出巡事准备宴席的采购食品帐单:“五凤壹宴:猪首连肩壹只,重拾壹斤,银贰钱贰分;羊首连肩壹只,……猪首壹枚,银壹钱;汤鸭壹只,银肆分;……顺酒贰尊,银壹钱贰分;糖兽五盘,银壹钱五分。巳上共银壹两柒钱五厘。”这真是一份难得的反映福建省各市县衙门在四百多年前的行政管理、消费水准等经济史料。

3.5 为我国珍善本古籍园地增添一朵艳丽奇葩

明王朝很重视档案的保护工作,对官府公文用纸的种类、规格、质量、来源均做出明确规定,并对所立账簿文书注意完善保管。翻见此书,这种公文纸所托裱的书皮确实很好,经过近四百年的存放和翻阅,上面的笔迹仍然俊秀清晰,朱印、钤记仍然鲜红。查阅《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书目资料,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等馆藏有此种递修版本,但迄今没有发现说明是用公文纸托裱此书书皮的。因此,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的该版本笔者认为传世当属稀少,其文献价值亦不可小视。该书的发现为我国珍善本古籍文献园地增添一朵艳丽奇葩。

参考文献:

[1] [宋]李昉等.文苑英华[M].福建刻本,隆庆六年、万历六年、万历三十六年递修后印本.

[2] 凌朝栋.文苑英华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

[3] 李致忠.关于文苑英华[J].文献,1997,(1).

[4] 李致忠.宋代刻书述略[M].文史,第十四辑.

[5] 蒋寅,张伯伟.中国诗学[M].第九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抄本英华刻本
图片资料
古人做书为什么不加页码
一种基于设备系统的故障预测技术
浙江图书馆藏《三朝北盟会编》明清抄本考论
我可爱的小门牙
How to Teach English Reading Effectively
《大戴礼记》版本新论
《齐东野语》版本述略
《姑妇曲》校补四十六则
她被父亲送进精神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