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民国时期河南省图书馆对中州文献的整理与搜集工作

2009-06-25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田野河南省文献

马 珂

关键词:河南省图书馆;中州丛刻

摘 要:民国时期,古籍整理出版繁荣,国立图书馆和各个省立图书馆利用自身的藏书和藏版优势,刊刻古籍,且对于地方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尤其重视。河南省图书馆从其建馆伊始至今,坚持一贯搜集整理地方文献的优良传统。民国二十一年,井俊起担任馆长以后,加大了对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的力度,刊刻了以常氏兄弟著作为代表的中州丛刻。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2-0123-03

民国时期,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出现十分繁荣的景象,以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两大出版机构展开古籍出版领域的竞争。其结果是中华书局的《四部备要》和商务印书馆的《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初编》等大型古籍丛书得以重新刊刻,促进了中国古籍新一轮的刊刻高潮。各级图书馆在这种大环境下,不仅着力于文献的保存和收藏,也根据自己的馆藏特色,致力于古籍的出版发行工作。如“南京国学图书馆以馆藏之多珍,与方针之所重,印行珍本为特多。次则山东省馆兼有博物馆之性质,藏金石甚多,故所出如《汉魏石经残字》、《两汉印帚》等,皆蔚为巨制,间亦有影印之珍本(如《穆天子传》)。此外如浙馆之印行目录学著作,赣馆之重印豫章丛书,豫馆之筹刊中州丛刻,陕馆之印行碑林目录,以及皖馆之编行乡贤像传,皆吾人所闻知,其未闻而出有佳籍者,犹不在鲜也。”河南省图书馆筹刊之中州丛刻,因其“汇刊中州丛书,表彰先正著述,用意甚善”,亦得到督学戴

夏、周邦道的肯定。

1 中州丛刻筹刊缘起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井俊起任河南省图书馆馆长。期间,河南省图书馆有感于“本省名人著述未刻者颇多,深恐日久湮没。兹特登报访购,陆续校刊汇为中州丛刻,以广流传。”遂致力于中州文献的搜集工作。为此,河南省图书馆在《河南图书馆学刊》上,连续登出“河南图书馆征求本省书籍例程:1、自明清至近岁,凡本省先正遗著、稿本、副本,或流布未广之刊本,或曾经批校之古书,不论何部何类一律征求。2、自汉以来,本省先正遗书之刊本,不论本省人刊、外省人刊一律征求。其在汇刊本之内者,单送、全送均可。3、本省人刊行或印行书籍,不论单行汇刻,凡未习见者,一律征求。4、上列各书应征办法,如次:甲、代为保存,乙、收买,丙、录副,丁、代为刊印。5、上列四项,除甲项外,由本馆与应征人酌量议价或其他酬报。6、本例程自公布日施行。整个例程,详细规定了中州文献的征集范围,即凡属河南省本省先正的遗著,无论是何种版本、何种部类,均在应征范围之内。并详细地制定出“代为保存”、“收买”、“录副”、“代为刊印”等酬谢办法,以保证地方文献的顺利征集。

民国二十二年,河南省图书馆刊成《石田野语》,“本馆自刊之中州丛刻,已刊成《石田野语》一种,系祥符常秋崖先生遗著。其书系读书札记,与陈诗庭《读书证疑》相类,海内学者所当重视。现由本馆开始发行,楷书,精刊,二卷,定价一元二角。”

这则消息,交待《石田野语》一书的内容、版式,又重点强调了该书是作为中州丛刻(亦称中州丛刊)中的一种而出版。与《石田野语》一起刊刻的书还有常茂绩《臆见随笔》、王协之《毛诗析疑》、张调元《左传服氏解谊》、李子金《隐山鄙事》等书。

2 常氏《石田野语》、《臆见随笔》之刊刻

常茂徕(1787~1874),字逸山,号秋崖,清开封祥符人,道光五年拔贡,屡试不遇,功保偃师、登封教谕,同治末年逝世。“秋崖尤精氏族制度之学,河洛学士奉为大师,著书二十余种,亡佚泰半,《石田野语》二卷,幸免厄。” 茂绩“生而颖异嗜学不倦,自经史百家及星历阴阳术数诸书无不读,必究原本……性方严慎,交游尤厌见贵客。”常茂绩著有《周易补象》、《毛诗鸟兽虫鱼草木集解》、《左传筮辞解义》、《读书偶得》、《臆见随笔》、《汴梁建置规模辨》、《正闰训》、《学吟庵诗草》等书,而存者仅《臆见随笔》二卷。可见,常氏兄弟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堪称祥符的文化名人。

常茂徕大部分手稿历经众人递藏,遗失颇多。“其(常茂徕)稿旧藏公婿刘南卿毓楠家,嗣为公之弥甥冯绍庭先生汝骐携至京师,星岩先生汝骙又携至江右,时联奎亦随先生往。辛亥政变联奎乃得奉以归里,而遗失实多。”

常氏兄弟的《石田野语》、《臆见随笔》这两种著作,幸赖河南图书馆刊刻中州丛刻,才得以存世。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河南省图书馆从天津徐世昌处征得《石田野语》的稿本,并求得徐世昌序一则。河南省图书馆此举传承了中原源远流长的学术文化,保存了地方硕儒的学术著作。如徐世昌称:“汴中以考据名家,当以武虚谷为首出。常茂徕先生为道、咸时饱学,所著《石田野语》兼周、宋、武(周栎园、宋牧仲、武虚谷)三先生其长”。“此编(笔者注:指《石田野语》)于寻常故实、语言文字,多所辨正,援据亦颇赅洽。”《石田野语》作为常茂徕的读书札记,或考证一些寻常故实与语言文字,或记述开封的乡土风情。如常茂徕追本溯源开封新妇进夫家门跨马鞍这一婚俗,援引苏鹗《苏氏演义》、《酉阳杂俎》二书,指出此风早在唐朝已经出现。

常茂绩所著《臆见随笔》一书,虽是读书札记,但“其间或发明经义,或考证史事,或为世谚辨明其来历,或为时政详述其巅末,共二百余条,而疏陈经史者百有二焉。观理洞中肯綮、正误全无偨傂,精确独造,多发前人所未发。至其他辨论,亦辞斥冯虚说传,公是章句,间意与言会言,随事遣阅之,足资劝诫,广学识,致可保存。”

3 河南省图书馆优良的传统

河南省图书馆“中州丛刻”等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之所以得以顺利进行,固然离不开其地方图书馆这一特性,也与其正确的馆务指导思想密切相关。河南省图书馆重视中州文献搜集与整理的良好传统,始自民国时期,并一直沿续至今。

从1917年,河南省图书馆开始注重对地方文献的搜集,仿济南图书馆办法,广与各机关单位联系,征集各种地方文献资料,即是未出版者,也设法征集、购买或借抄收藏。

1928年,河南图书馆馆长何日章在拟定工作计划时将“征集地方文献而发扬之”作为推广事业的一项内容。而“河南图书馆自廿一年八月(1932年)井俊起任馆长后,整理旧藏,既创为馆刊,复有意于乡贤遗著之刊布。拟访购未刊稿,汇为中州丛刻。”且当时各省立图书馆所出版发行的大都是旧版新印,而独河南省立图书馆则是新版新印,陈训慈在《全国省立图书馆现状之鸟瞰》一文中谈到各省立图书馆所出版发行图书情况时称:“凡上所述,大抵皆近年新印旧籍或新编书,(或为铅印或为影印,如豫馆(笔者注:指河南省图书馆之简称)之雕版者甚鲜)。”

民国二十二年(1933),河南省图书馆提出要侧重于购买地方文献和搜集书版,“全年图书费为数甚少,选购图书亲自须加意审慎。中文部分,拟于本省先正著述或外省人著述与本省有关者,尽量征求,次者以名著为限,善本亦量力酌购。”除刊刻中州丛刻外,在搜集的书版当中,地方文献占了很大比重,如开封县编修的《开封府志》,民国时期张凤台编由河南官书局出版发行的《三怡堂丛书》等。其中《三怡堂丛书》,广泛收集了宋、元、明、清河南先哲所著以及有关河南的地方文献,如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清郑廉著《豫变纪略》等书。

1948年《河南省图书馆组织简则暨工作大纲》第十四条亦规定:“本馆征求先正遗著,无论稿本、钞本或流布未广之刊本,暨曾经批校之古书,一律征求,其办法另定之。”同年《河南省图书馆工作大纲》第五条规定本馆采编部之工作:“选购或征集中外图书表册及本省文献,选择印行本省先正著述并时势需要图书。”同时亦对如何征求作出了规定:“征求本省闻人著述,愿赠送者,函谢并登报鸣谢;愿售者,酌议价值才愿送,亦不愿售者商量录副。”

时至今日,河南省图书馆作为全省最大的文献信息中心,经过20年来的积累,其地方文献书库现收藏有《河南日报》、《大河报》、《东方今报》、《河南商报》、《郑州日报》、《郑州晚报》及各地市地方报纸合订本570多种1.3余册,《中州学刊》、《新闻爱好者》、《企业活力》及省内高校学报等河南地方期刊合订本600多种4000余册。其中以河南省地方志、统计年鉴、党史资料、姓氏文化等方面的收藏较为突出。这不仅为各级领导机关及有关部门的决策、规划及制定方针政策提供历史借鉴和省情资料,也为各行业的专业人员了解本行业的历史、现状和从事专业史研究提供了系统的资料,而且也为各地市县纂修地方史志、工具书提供历史资料。

参考文献:

[1] 荆世杰,周其厚.民国两大书局的古籍出版之争[J].广西社会科学,2007,(4).

[2] 陈训慈.全国省立图书馆现状之鸟瞰[J].浙江省立图书馆馆刊,1935,(3).

[3] 李和邦.河南省图书馆志略[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

[4] 常茂徕.石田野语[M].河南:河南省图书馆,1933.

[5] (清)黄苏昺纂.祥符县志[M],1898.

[6] 河南通志稿·艺文志[M].河南:河南省通志馆编.1943.

[7] 常茂绩.臆见随笔[M].河南省图书馆,1933.

猜你喜欢

田野河南省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田野作品选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捉迷藏的绿
秋天的田野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田野风光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