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结合地区图书馆为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2009-06-25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图书馆

王 敏

关键词:图书馆;农村文化建设;服务实践

摘 要: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图书馆也面临着为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新课题。文章论述了城乡结合地区图书馆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探讨了未来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2-0085-02

城乡结合地区图书馆地理位置毗邻农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面对新形势,如何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促进城乡文化的和谐发展,是图书馆面临的一个新的服务课题。以铁西区图书馆为例,近年来,随着进一步拓展沈阳工业发展空间,打造沈西工业走廊的需要,先后有412平方公里农村区域划归铁西区管理。目前,铁西区农村共计9个乡镇(街道),80个村,农村人口17.4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5%。图书馆面对新的服务对象,积极转变服务方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探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 走访调研,了解农村文化建设情况

1.1 当前农村图书馆(室)建设现状

农村文化建设包括图书馆(室)建设,是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中心、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作为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2008年初,我们对全区9个乡镇80个村进行了问卷及走访调研。结果显示:9个乡镇没建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已建村级图书室49个,面积总计3603平方米,其中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上的有3家;100平方米以上的有7家;其余39家为100平方米以下,还有31个村没有图书室。藏书总计21,069册,平均每个乡镇拥有藏书2341册,人均0.12册。可见,农村图书馆(室)建设的现状,与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极不适应。

1.2 当前农村图书馆(室)建设的特点

1.2.1 基础薄弱,没有独立的图书室。全部图书室均兴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面积狭小,寒酸破旧,且没有独立的图书室,均为利用村委会闲置房间建立,无法为农民提供正常的阅读场所。

1.2.2 藏书数量、质量不高。笔者调查发现,49个村图书室中仅有6家藏书超过1000册,其余的都在100-800册之间,数量太少。而且现有的藏书主要靠有关部门的赠书,内容单一,复本量大,藏书质量明显偏低,适合农民提高文化素养、更新科技知识的图书太少,与基层村民需要相去甚远。

1.2.3 经费短缺,导致没有服务效益。全部被调查的村级图书室因为没有购书经费,长年不进一本新书,每年只订3-5种报刊维持图书室,因而借阅率低,没有服务效益可言。

2 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服务实践

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负有重要责任。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图书馆的方法和措施,早日实现这个目标。

2.1 把农村图书室的建设纳入政府文化建设总目标

目前,乡镇文化站(图书室)作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阵地和“窗口”,正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区图书馆的调研,并适时向政府提出加强乡镇图书馆(室)建设的建议,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支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如在《铁西区文化工作三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按城区布局新建2个农村图书馆分馆,每个面积200平方米,藏书2万册。三年内,在细河地区建6个图书流动站;落实每镇都有图书分馆、18个村有图书流动站或图书阅览室的计划。

2.2 广开渠道,多方投入乡镇文化建设

2.2.1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我区乡镇图书馆发展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农村地域广、人口多、历史欠账多等原因之外,还有一条主要原因就是过去主管部门对农村文化重视不够。铁西区政府接收农村后,按照《沈阳市关于乡镇文化站和社区(村)活动室建设标准》,拨专款32.5万元为6个先期建立文化站的乡镇购置书架、阅览桌椅等设备;后又拨款18万元,为每个站的图书室配备图书3万元。由区图书馆统一采购、分类、编目,最后分发到各乡镇图书室,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区图书馆的专业优势,又大大节省了乡镇工作人员的劳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促使区图书馆及时对乡镇图书室进行业务指导。

2.2.2 多方筹集图书资源。在政府拨款购书的同时,接受为农村捐钱、捐物、送书下乡,帮助农民建设图书馆。譬如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为新农村建设捐一本好书”活动。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踊跃参加活动,所捐书籍涉及文学艺术、科技、教育、社会科学、实用技术、科普知识、政策法规等方方面面。将这些书籍经过图书馆初步加工后,送到部分乡、村图书室,切实解决农村缺书源、读书难的实际问题。

2.2.3 开通图书流动站服务。通过走访调研,在基础条件较好的村设立图书流动站,给每个流动站投入500册图书,规定每季度轮换一次图书。加上村里原有的部分图书,每个流通站可供借阅的图书近千册。同时,区图书馆还给每个流动站配发了两至三个书柜,为他们制订了图书借阅制度,代培训管理人员。目前,已建成的5个图书流动站,每天都有近30-50名读者前来借阅图书。

2.3 创新服务模式,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2.3.1 主动服务,形式多样。为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主体是农民,而长期以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群众对知识信息缺乏一种主动认知,将图书馆等同于“书店”的农民不在少数。针对这种情况,图书馆不仅要敞开大门,还要走出固定服务场所,深入农村,将馆藏中适合农民群众的书刊送到田间地头,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通过举办农民读书节、有奖知识竞赛、迎奥运征文比赛等活动,在田野乡村掀起一股爱书、读书、阅报的热潮。

2.3.2 深入调研,开展信息服务。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服务项目。例如彰驿镇恒大养鸡场和高花镇的“鹭岛湖”生态园旅游是我区农村的两大支柱产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项目。一是开展农产品信息咨询服务。具体包括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印发鸡病防治手册、开办专家讲座等服务措施,全力协助农村养殖项目。目前,养鸡场已发展成为市级禽类龙头企业。二是生态旅游项目。根据农村需求,我们依托网络资源将有关生态旅游的项目进行深度分析和重组,为他们提供了生态景区观赏、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信息资料。现在的“鹭岛湖”生态园已建成沈阳西部较有影响的观光农业园。

2.3.3 注重引导,开展特色文化服务。多年来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其中绝大部分农民的文化程度为初中或更低。同时各地经济实力不同,文化基础不一,因此图书馆进驻农村后,要根据各乡镇(村),开展特色文化服务。如针对村民自发组织的书法协会,在为他们送去各类字帖、电子光盘等资料的同时,又聘请书法家开办《中国书法艺术与欣赏》讲座;通过举办“新市民文化艺术系列讲座”活动,培养了

一大批农民文艺骨干,形成村村有长项,村村有特色的文化活动格局,为农村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3 未来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

3.1 整合区域内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立城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藏书共享体系。一是将城区利用率低但又是农民急需的农业实用技术类图书调拨到乡镇(村)图书馆,充实农村的馆藏。二是实行文献共建共享,以区图书馆为中心建立图书采购中心,实现书刊统一采选、集中分编、按需配置,为今后实行区域内一证通用、通借通还奠定基础。

3.2 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形成三级服务网络。以区图书馆为中心,以乡镇分馆为纽带,以村图书室为基础,形成一张全面覆盖的农村文化服务网络,促进城区图书馆的服务向乡村延伸,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

3.3 发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服务点。随着“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站建设工程的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将在广大农村和基层不断拓展,为更多的基层群众送去丰厚的文化知识。由于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主要依托公共图书馆运作,可以预想,随着城区图书馆基层分中心的建成和“村村通”目标的最终实现,图书馆为农村文化建设服务将大有可为。

3.4 强化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的乡镇图书管理人才。为了提高管理员的业务素质,应不定期的举办各种业务培训班或专题讲座,逐步培养管理员掌握分类、编目和排架等基本技能,同时还要培训他们掌握计算机、互联网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使乡镇图书管理人员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曹再芳.发展农村图书馆的基本对策[J].图书馆学刊,2007,(2).

[2] 王亚莉.新时期我国乡镇图书馆事业发展思考[J].当代图书馆,2007,(1).

[3] 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N].中国文化报,2006-01-10.

猜你喜欢

图书馆
图书馆
迷宫弯弯绕
迷宫弯弯绕
图书馆
图书馆里静悄悄
气味图书馆
欢迎到图书馆做客
你会估算吗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