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桥那边,诗意盎然

2009-06-19刘良军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诗化意境

摘要:废名的小说以田园牧歌的风味和意境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别具一格,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传统可以说是由废名奠定的。他的代表作《桥》犹如一首诗,充满了诗化的意境。《桥》诗化的意境表现在:描摹精练浓缩而又意味深长;以文作画,富于诗情画意;联想丰富,对话跳跃性大,充满诗意。

关键词:废名;桥;诗化;意境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4-0116-02

废名是京派小说的鼻祖,以其田园牧歌的风味和意境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别具一格,他的小说也被称为田园小说。以诗的手段抒情造境,描写氛围情趣,是废名小说的主要艺术形式。废名把小说当作诗来写,用诗的语言和技巧精心营造意境,使他的小说赢得了诗化小说的美誉。长篇小说《桥》是废名意境创造的集大成者,标志着他创造意境的技巧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故事,它由四十三篇独立成文的山水小品连缀而成,自然风光、情绪体验成为小说描写的中心,它们连贯一气,共同营造了一种镜花水月般令人神往、令人忧伤如烟似梦的诗的境界。当年的评论者即称:“这本书没有现代味,没有写实成分,所写的是理想的人物,理想的境界。作者对现实闭起眼睛,而在幻想里构造一个乌托邦……这里的田畴,山,水,树木,村庄,阴晴,朝,夕,都有一层缥缈朦胧的色彩,似梦境又似仙境。这本书引读者走入的世界是一个‘世外桃源。”[1]朱光潜也认为:“《桥》里充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趣。”[2]

《桥》重细节不重情节,重场景不重故事,重生活情趣不重命运性格,废名明显地点出小说之“眼”──意境,突出小说诗化的特点。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它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也是我国历代诗词曲赋所孜孜追求的最高境界。废名将诗的特质融入小说创作之中,多用唐人写绝句的手法,构筑一方远离尘嚣、如诗如画的乡村世界,展现一种充满诗意的人生形式。《桥》的诗化的意境体现在:

一、描摹精练浓缩而又意味深长

废名曾说:“我写小说,乃很像古代陶潜、李商隐写诗,”“就表现的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

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3]而唐人绝句之妙,正在于只寥寥数语,却能造就出某种意味深长的意境。把小说当成绝句来写,这样的手法实在是空前。废名有着良好的古典诗词修养,其小说最富诗意、最为精彩的体现正在于其意味深长的意境。例如《桥》中有一段对黄昏的描写:

走过树行,上视到天,真是一个极好的天气的黄昏的天。……

他转向河的上流望,仿佛这一望河水要长高了这一个方寸,杨柳来击水响。

天上现了几颗星,河却还是那样的阔,叫此岸已经看见彼岸的夜,河之外——如果真要画它,沙,树,尚得算作黄昏的东西。山——对面是有山的,做了这个的极限,有意地望远些,说看山……

看不见了。

想到怕看不见才去看,看不见,山倒没有在他的心头丢掉。否则举头一见远远地落在天地之间了罢。

作者用写绝句的手法,描绘了在黄昏梦幻般的世界里,河边的杨柳,岸上的沙、树、远山、蓝天、星辰,各得其所,悠哉游哉,一副洒脱之状,得意之态。作者借静谧的自然、空寂的宇宙来抒发内心淡淡的情思,在对宇宙的审视中领悟人生的哲理,意境深远。

再如《洲》一章,关于城墙、塔与千年矮(树名)的描写,语言极为精练,却充满了对生命与宇宙的参悟与思索,让人尽其可能地去品味,去思考。古老的城墙,古老的塔,古老的传说,古老的树,暮色苍茫,乌鸦归巢,过去与现在,神话与现实,灾难与超脱,寂灭同绚丽交织在一起,让人顿觉无边无际的寂寥与沧桑。塔与树的千年存在仿佛预示宇宙的辽远与永恒,而光霞的昙花一现却让人感觉生命的微渺与最终的寂寞。

废名不仅是同唐人写绝句一样写小说,他的《桥》甚至是对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典故、情境甚至是完整的诗句的移植。废名极其擅长直接引古诗入小说,如《桥》中有一句:“琴子心里纳罕茶铺门口一棵大柳树,树下池塘生春草。”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就这样直接进入废名的小说中,嫁接得极其自然,既凝练,又不隔,同时唤起了读者对遥远年代的古朴、宁静的田园风光的追溯和向往。又如《桥》中的另一段:

就在今年的一个晚上,其时天下雪,读唐人绝句,读到白居易的《木兰花》:“从此时时春梦里,应添一树女郎花”,忽然忆得昨夜做了一梦,梦见老儿铺的这一口塘!依然是欲言无语,虽则明明的一塘春水绿。大概是她的意思与诗不一样,她是冬夜做的梦。

这也是从唐人绝句中衍生出的,梦中“老儿铺”的一塘春水绿,与白居易的诗句互相映衬,诗性意味便更加浓郁。就这样的一个普通的生活情景,在废名笔下却化为一个空灵的意境,充满诗情画意。废名喜欢使用诗化的语言,插入、化用古典诗词,如“从此时时春梦里,应添一树女郎花”、“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泪流玉箸千条”、“一阵风──花落知多少”、“细雨梦回鸡塞远”等,增加了小说古朴典雅的遗风和浓郁的诗意,意境意味深长。

二、以文作画,富于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诗画虽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它们在审美追求上却有许多共通之处,尤其在意境追求上二者更是达到高度一致,讲究诗情画意。废名不仅对客观景物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审美感受,而且善于将绘画、诗歌的技法用到小说创作上,在小说中见画意,于画中传达诗情。朱光潜曾说《桥》是“许多幅的静物写生”。[4]评论家灌婴也说这部小说:“读者从本书所得的印象,有时像读一首诗,有时像一幅画。”[5]

的确,在《桥》中,废名正是根据诗画相通的特点,以山水画家的才情,调墨弄彩,绘成一幅幅浓浓淡淡的风景画传达出无限的诗意,不尽的风情。例如《桥》中的史家庄:“白垛青墙,三面是大树包围,树叶子那么一层一层的绿”,还有一片大芋田,芋田里“好白的水光”,团团的小叶好像“许许多多的孩子赤脚站在水里”。这是多么平和恬静的画面啊,充满了温馨的人间气息和生活情趣,充满了浓郁的诗情。又如写细竹扎柳球的画面:“杨柳一丝丝地遮得细竹——这里遮了她,那里更缀满了她一身,小林也看得见。孩子们你一枝我一枝堆在细竹姐姐的怀里,鞋子上有,肩膀上也有!”就这样枯燥的劳动场面,作者竟把它描写得诗意盎然,令人神往。再如:“琴子细竹两人坝上树下站着玩,细竹手上还拿了她的箫,树上丁丁响,啄木鸟儿啄树,琴子抬头望,好大一会儿才望见了彩色的羽毛,那个交枝的当儿,那嘴还是藏着看不见……她们的一只花猫伏在圆墙上不动,琴子招它下来,姑娘的素手招得绿树晴空,甚是好看。”色彩的鲜明生动,笔触的清丽细致,人景的交融互衬,犹如一幅优美的写生画,而景的优美、人的曼妙以及画者对那佳人美景的无限赞叹、无比倾慕都在这一画之间。

《桥》中更为让人难忘的还是那些充满了乡风村俗的画面与画境:“三哑拿进了一根小小的竹枝,绿枝上插了许多红花……孩子们喝彩,三哑牵牛绳,牛一脚一脚的踏,空中摇曳着竹枝花”;“小林看牛,好一匹黄牛,它的背上集着一只八哥儿,翻着翅膀跳”;“牛突然抱着树碰跳碰跳了,吓得大家后退了好几步,石榴的花叶也撒了一阵下来,撒到牛身上,好看极了”。一幅幅景致,活泼明媚,妙趣横生,让人忍不住叹息,忍不住微笑。其实,在《桥》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而“情景者境界也”,“夫情景相触而成诗”,因此,《桥》的世界里,虽处处风景如画,然而更为让人感叹、留连、魂牵梦系的还是那于画面之中盈盈流淌的如诗如歌的意境。

三、联想丰富,对话跳跃性大,充满诗意

《桥》中人物对话不以刻画人物为己任,而主要是着力营造意境,意境的粘连与跳脱常在对话中完成。这些人物对话充满了绵绵的诗思:“我常常喜欢想象雨,想象雨中的女人美——雨是一件袈裟”;“那个巷子很深,我很喜欢走,一棵柏树高墙里露出枝叶来”;“这个花如果落,不是落地,是飞上天”……许多时候,一句话就是一首诗,就有一种“境”,一种充满诗意的“境”。例如在“桥”这一章中,小林、琴子与细竹三个人同游八丈亭,在过桥时小林是“语出惊人”。小林让两个女孩先过桥,琴子走在先,细竹随后,走至半途时,细竹回看小林,发现小林还站在原地。而小林看着细竹回眸一笑,仿佛从此,“这个桥以中间为彼岸,细竹在那儿定格了,‘永瞻风采,一空倚傍。”这是怎样的境界?当小林过了桥,回头望见对岸的一棵树,树顶上还有个鸟巢,“同二十年前第一次来时一样。”于是小林开口说:“这个桥我并没有过。”“那棵树同我还是隔了一个桥。”联想之丰富,思维跳跃之快,分明是一首诗了。

《桥》中的人物对话一般并不围绕某个特定话题,而是如花落水流,飘飘摇摇任意东西,于是在联想翩翩中跳跃着一连串意境。以《今天下雨》为例来分析其联想的丰富跳跃:一写小林赞琴子、细竹雨天仍“好好打扮”,说给她们另外一个雨天,一个姑娘,一条深巷;二写小林听雨声,抒发“梦里可以见雨──无声”的感慨;三写由小林“最爱春草”、“倾心于颇色”引发了琴子“草上的雨没有声音”及细竹关于“雨中的远山”没有响动的议论;四写小林关于在海上“望不见岸看雨点”、“雨中女人美──雨是一件袈裟”的想象。这里多次跳跃全由对话承担,出人意料的美丽意境纷至沓来,看似散漫,实则全以雨境囊括,丝毫未离雨的题旨。

在现代文学史上,废名是一个以“奇才”、“僻才”著称的作家。他的小说,没有紧张激烈的情节,没有叱咤风云的英雄,没有残暴凶烈的恶人,没有奔放澎湃的热情,没有华贵绚丽的辞藻,他只是在不经意间营造出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诗性的世界,给人以幽静平和的美感享受,正如《桥》一样。

参考文献

[1][5]灌婴.桥.新月[J].1932,4(5).

[2]朱光潜:桥,朱光潜全集[J].第8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3]废名:冯文炳选集[J].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4]孟实:桥,冯文炳研究资料[J].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刘良军(1967- ),男,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和学生教育。

猜你喜欢

诗化意境
“本”性的诗化建构与文化纠结——阿来《河上柏影》简论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中國畫的意境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中国传统文学的换形变体——论“诗化小说”的兴起与传承
废名诗化小说的叙事策略
李正栓:诗化人生 人师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