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孩子如何理解你的赚钱道理

2009-06-19

为了孩子(孕0~3岁) 2009年10期
关键词:爸爸妈妈内心小朋友

郭 茅

事例分析:

一位父亲带着孩子去看展览,指着墙上的一幅书法作品对儿子说:“看看人家写的字多好!你要是能写这样的字,以后就能赚很多钱!”

孩子听到家长的这一番“赚钱道理”,可能会产生以下的心理活动:

◆“我不如别人,爸爸妈妈不喜欢我。”

◆“字写得好可以赚钱,钱很重要。”

◆“如果不能赚很多钱,爸爸妈妈会不开心的⋯⋯”

大多数孩子可能产生第一种反应。因为对孩子来说,“爸爸妈妈,你们还爱我吗”是永恒的主题。所以,如果大人常拿他和其他孩子作比较,他就会显得“很受伤”。接着,就会出现至少两个可能:一是孩子日后以竞争为主旋律,重新“夺回”并不断“稳固”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宝座”,或许这正是家长期盼的效果。但当孩子在成年后,如果依然在为“讨得父母欢心”而战,他内心其实也充满了痛苦和困惑;另一可能是,孩子在父母不断地“刺激”下,终于对自己失去信心,索性自暴自弃。

孩子产生第二种反应也很正常,可以说他接受了你的价值观,但可能发生的后果恐怕是父母都不愿意看到的。上例中,父亲持有的是典型的经济型价值观,是一种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观,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实惠的就是最有价值的。受到如此不良暗示的驱动,孩子日后很有可能也将生活的重心环绕在经济因素左右,倘若有一天,他发表“你怎么没人家爸爸有钱”的言论,也就不足为怪了。

孩子的第三种反应,并非出自父母本意。有这样想法的孩子,基本上会将父母未了的心愿,一并扛到自己稚嫩的肩头,负重前行,疲惫而挣扎。书法展上的父亲,或许只是由于自己的不得志,而发出这样的感慨。然而,对孩子来说,他会误认为自己有责任满足父母未了的心愿。他也许从此真的会很努力地写字,但只是完成任务而已,内心完全没有乐趣可言。

记得一位母亲曾告诉过我她最伤心的一件事:女儿在她的“谆谆教导”下考出小提琴十级,之后就再也没有碰过琴,因为女儿觉得妈妈的任务完成了。

来自心理学家的建议:

孩子幼小的心灵世界里,有两大“巨人”:爸爸和妈妈。由于视野相对成人狭窄得多,因此“巨人”们的价值观、金钱观,对孩子有着特别的影响力。比如,两个智商不相上下的孩子,A家长总教导孩子,“能梦想成真才是人生最开心的事情。”而B家长则总劝孩子,“想什么都没用,赚到钱才是真理。”家长在两个孩子内心埋下的种子是完全不同的,成年后,他们的生活重心将大不相同:一个可能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另一个则太过现实,失去了生活本身的乐趣。

孩子们没有能力客观地分析父母的话究竟出自何种背景,他们很有可能断章取义地来理解父母不经意流露的一些观点和言论。以下建议供参考:

1.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把价值观和某一具体事物联系太紧密,请给孩子自己价值观的确立留下空间,比如:我们可以说,“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样的。能力是有高低的,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2.尽可能去除自己价值观的偏激之处,至少是以这样的句式“妈妈认为⋯⋯,你怎么想?”进行探讨。

3.孩子对价值观的认识是模糊的,他是通过一件件事情累积建立起来的,真正确立价值观的关键期是青少年期,所以家长最好不要把一件小事引申得太远,过早地固化孩子的思维。比如,同样是书法的事情,可以说,“字写得端正就像人站得挺拔一样,很神气。”

4.谈话中涉及价值观时,不要直接说是自己的观点,可以多给孩子几种选择。比如:有的小朋友这么想,有的小朋友那么看,还有的小朋友是这样认为的,以拓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尝试自己去判断。

猜你喜欢

爸爸妈妈内心小朋友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面对爸爸妈妈的期待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我想让爸爸妈妈吵架
我和爸爸妈妈比童年
我的爸爸妈妈
找茬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