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读新“视”界

2009-06-19

数码 2009年4期
关键词:触摸屏机身英寸

iriver P7在CES 2009上首次亮相就引起了各界关注,它极致简约的方块儿造型设计和独特的类杂志界面,让用户们找到了阅读多媒体的全新方式。从P7开始,我们终于可以像阅读杂志一样地尽情享受影音乐趣了。

iriver P7

容量:闪存16GB

传输接口:USB 2.0

视频播放格式:支持AVI、MP4、DAT、MPG、WMV、3GP、K3G、FLV、RM、RMVB

视频录制格式:支持内录功能

音频播放格式:支持MP3,WMA、OGG、FLAC WAV

音频录制格式:WMA

图片类型:JPEG、BMP、GIF

方块儿艺术

好的设计产品,在拆开包装之前就已经是一件艺术品了,iriver P7就让笔者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其精湛的工业设计从精美的包装盒上崭露头角,如同便当盒般的透明方形包装盒,配上橘红色的托盘,将盒子里的P7衬托得像一块秀色可餐的cheese蛋糕。而当你把P7从盒子中取出来的时候,这个透明的方盒子及橘红色的托盘就不再是简单的收纳机器了,稍稍发挥你的想象力,就可以将它变身为相框,储物盒甚至是便签夹。设计从包装开始,这一点秉承了iriver一贯的优良传统,也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环保和资源再利用。

再到产品本身,更无处不体现着设计者们的良苦用心。iriver P7的外观。用“极简”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机身采用铝金属材质,质感细腻,色泽优雅,硬朗的直线条设计,散发出高贵的气质。73.4mmx112.3mmx13.6mm的体积,重约175.2g,虽然算不上小巧,拿在手里的感觉却非常奇妙。整个机身采用磨砂处理,不但防滑,更增强了触感,让人备感舒适。从正面看,P7除了一个4.3英寸超大触摸屏和iriver的经典Logo之外,你几乎看不到任何多余的元素,所有接口都排布在机身侧面和底部。由于采用了触摸屏技术,P7的按键设计也相当简约,在机身顶部分别设计了开关,音量调节以及菜单键,按键设计与机身外壳融于一体,保持了简洁优雅的整体感。

用翻杂志的方式享受影音

喜欢翻杂志的人都知道,从图文并茂的杂志上得到的直观而丰富的阅读快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irlver P7从多方面颠覆了数码多媒体产品的固有形态,将杂志上的阅读习惯引用到全新的GUI操作界面中,用功能缩略图代替了枯燥的文本和抽象的图标,让用户一眼就能找到并选定各项功能。动动手指,如翻阅时尚期刊那样简单直观,还能随意DIY更换个性化主题信息。

在P7图文并茂的操作界面中,你能一目了然地将所有功能尽收眼底。它采用了一块4.3英寸26万色WQVGA(480X272分辨率)TFT触碰屏,保证了操作的快感。音乐播放方面,P7支持MP3、WMA,OGG、FLAC、WAV五种音频格式和SRS WOW HD音效,7种E0预设加1个用户自定义EQ.20mW大功率兼高信噪比立体声耳机输出,如此搭配令音质更出色,音效更丰富,用最简单的方式体验Hi-Fi音响效果,播放时间高达35小时。视频播放方面,支持AVI、MP4、DAT、MPG、WMV、3GP、K3G和FLV特别是首次包括RM、RMVB格式播放,不仅是…ver具有里程碑式的一个突破,也真正实现了视频格式通吃。播放效果上P7最快能以30fps的速度回放短片,画面流畅清晰,播放时间可达7小时。此外,P7支持最大10MB的TXT文件,通过清晰宽屏,满足你边看电子书边听MP3音乐的愿望,并避开嘈杂环境的干扰。P7还具备FM收录音功能,76.0MHz~108.0MHz大范围手动/自动快速搜台,B0dB信噪比减小了波段底噪的干扰,并可录音,保存格式为WMA。P7的图片浏览功能更增添了视觉使用乐趣,支持JPEG/BMP/GIF格式图片。你还可随意更换桌面显示图片,DIY一个属于自己的个性界面。P7拥有8G和16G两种内存,并可通过Micro SD卡来扩展内存,实现海量存储。

总结

iriver P7是一款令所有数码迷们向往的产品,4.3英寸WQVGA触摸屏将个性化交互理念完美诠释,新颖的用户操作界面更加直观。它采用仿杂志版面设计,让你播放视频/音乐、浏览照片仅需动动手指,并能DIY设计功能菜单,尽享操控的便捷与乐趣。更首次兼容RM/RMVB文件,突破以往惯例。除技术创新外,P7也保留了SRS WOW HD传统音效及多种EQ模式,35小时超长续航实现发烧音响随身听。另外P7支持Micro SD卡扩展,可收藏更多自己心爱的娱乐内容。

猜你喜欢

触摸屏机身英寸
电脑报自营店
电脑报自营店 暑促推荐
电脑报自营店
电脑报自营店6·18大促
国产新舟700首飞机机身后段成功交付
皮肤“长”出触摸屏
卡西欧推出第二款镜头机身可分离相机
358:基于图像识别的虚拟触摸屏系统
三星全新LED电视力作 超薄机身&娱乐互联
模型飞机的结构与飞行原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