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关注时事中激活静态的历史

2009-06-19施吉章

中小学德育 2009年9期
关键词:铜像时事圆明园

施吉章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历史内容以“散点”式呈现,重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是与初中历史学习的不同之处。然而我们有些教师在历史题材的品德课教学中目标把握不够准确,往往偏重于课本知识的讲授,照本宣科,缺乏交流与互动,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其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忽视了历史的现实意义。

笔者在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圆明园在哭泣》一课前后,体会到要有效开展历史题材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就应该做到关注时事热点,激活并运用历史知识,挖掘内在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关注时事,重组教材内容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国际国内形势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由此来看,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当然也不是静止不变的,而应该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这样才能够增强现实性和时效性,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亲近感。也只有当学生感觉到自己所面对的历史原来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时,他们才会产生参与热情,这样的教学也才能真正有益于学生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到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在品德课中执教《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时,我们又将再一次面对同样的话题,如果一味坚持视觉上精美的媒体展示和语言上的振聋发聩,不仅使教学脱离了情感化和时效性,而且学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感到“疲劳”。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入了即将在2009年2月25日举行的圆明园鼠兔首铜像拍卖与相关的文物追讨事件等新闻,组织学生开展了资料搜集活动,结合观看中央电视台《中国周刊》中的专题报道,进一步了解事件的背景和进展。接着,我适时创设了一个新闻发布会的情境,引导学生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身份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此举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学们表现积极,纷纷对法国佳士得公司拍卖战争中非法掠夺文物的行为表示谴责,当然也不乏“愤青”式的激动表述。等学生的情感得以释放之后,我根据教材中“圆明园该不该重建”的小辩论,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抛出了“圆明园鼠兔首铜像该不该回购”这个话题,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交流与探究,并提示他们关注事态的进展,从而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准备。如此有序地将时事元素一一呈现于课堂之

上,能创造性地挖掘内在情感因素,真正引发学生的道德冲突,促进其理性价值观的形成。

二、关注时事,拓展教学空间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不断拓展教学空间,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更多地从体验、理解、感悟中得到教益,提高社会生活能力。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的作用,学生接受了大量的课外信息,其中就有很多他们感兴趣的时事热点。如果教师在历史题材的品德课教学中能立足于课本,拓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中相关的时事热点,就会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盎然。与此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探究性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学生走进了圆明园的历史,明白了那段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影响还在继续。为了引导他们更好地回顾历史、审视历史,课余时间我和同学们对圆明园鼠兔首铜像给予了密切的关注。我们在教室里开辟了专栏,电视、网络、报刊杂志上的有关最新消息都会被同学们剪贴到这里。也有同学根据圆明园十二兽首下落的资料制成图文并茂的手抄报,还附上了自己的评议。

在第二课时的辩论环节中,正反双方立场坚定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并围绕观点说明理由。此时,课外收获的信息资源大大增强了辩论双方的说服力——支持回购的一方认为:这是我们中国的国宝,对于中国人来说,圆明园的文物还包含着历史的创痛;“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一定要团圆。而不支持回购的则认为:铜像本身就是我们中国的,用钱买就等于承认这是对方的东西;铜像的价格越来越高,这说明对方是在利用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对中国进行第二次掠夺;残缺的“十二生肖”反而会让每一个中国人牢记历史,这样的教育意义或许更大;我们可以没有历史文物,但我们必须有尊严。为了让学生最终形成理性的认识,我援引了国家文物局的倡议:“希望中国的企业家不参与法国佳士得拍卖活动。”并就此总结道:这是一个明智之举。一个悲剧虽然就这样被展示了,可我们不需要为我们的历史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只要联合国的有关公约得到尊重,只要中国公民齐心协力,奋发图强,牢记“国弱被人欺”,那么这段历史就不会重演,早晚有一天,属于中国的文物将会完璧归赵。

关注时事不但引发了学生情感上的感悟和日趋理性的思考,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及忧患意识,真正地通过历史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关注时事,落实教学目标

鲁洁教授指出:品德课教学要实现归宿性回归。历史题材品德课教学最终也要回归生活。学生在学习中培养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必然要作用于当今社会,作用于儿童的生活世界,接受现实生活和社会的检验。我们要力图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获得的一切能回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与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与态度。

2009年2月25日,圆明园鼠首、兔首分别以1400万欧元“天价”被神秘电话买家拍下。正当我们都在猜测中感到沮丧时,神秘买家一周后在国人的瞩目中现身,他的身份竟是中国收藏家蔡铭超。在接到消息的第一时间里,我在课间休息时将其传达给同学们,大家顿时欢呼起来。可当我读到蔡铭超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这个款我不能付”时,教室里瞬时安静下来。蔡铭超的行为得不得当?我们应该支持还是反对?虽然五年级学生对文物拍卖的流程和规则不甚了解,但两种不同声音倒是很清晰:蔡铭超是爱国的,是一位令人钦佩的中国人;蔡铭超这样做不守信用,损坏了中国人的形象。于是在下一节品德课里,一场“爱国第一”与“诚信第一”的辩论又生成了。学生在辩论中旁征博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诚信真可贵”(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上册内容)等观点再一次被搬进了课堂。最后我点评了双方的观点:法国人“不义”,蔡铭超“不智”。 面对这种情势,我们一定要冷静,既要保持义愤,又要保持冷静。在当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在世界面前需要更理智的爱国热情,而不是爱国冲动。

当我们把历史事件从教科书中激活的那刻起,我们就寻找到了历史与现实对接的机缘,并赋予历史向现实生活转变的第二次生命,更为学生搭设起了进入历史而又能回归现实的跳板。而社会生活的发展是瞬息万变的,在关注时事的过程中,新闻事件往往会生成新的话题,我们要有效地将这些鲜活的信息资源运用到品德教学中,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通过情感的交融,展开与历史的对话。

(作者单位:浙江慈溪市周巷镇金穗小学)

责任编辑李红霞

猜你喜欢

铜像时事圆明园
印象·圆明园
The Old Summer Palace on the photos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时事绘
游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家
圆明园里过大年
无畏少女
网约车(双语加油站●时事新语)
“新”时事类作文素材 点给你看
时事出版社等提供884种可供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