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间剪纸的地域特色

2009-06-18李朝霞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9年3期
关键词:剪纸民间艺术

李朝霞 李 滔

民间剪纸是民间劳动者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了自身欣赏和现实使用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带有自发性、业余性、娱乐性的视觉艺术形式。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受民族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采的艺术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民间剪纸根植于现实生活,依附于民俗礼仪,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制约,是普通劳动者最直接最率真的表现生活、寄托理想的重要艺术手段,世代承传,历久弥新,尤其在民间美术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意义。

民间剪纸以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广泛的群众基础、完善的意象表达,凝聚着基层民众群体审美心理积累的文化进程。它作为地域民俗风习、人生礼仪的辅助成分,具有明确的实用价值和象征作用,是民间习俗生活直观性、审美性的形象化表达。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广大劳动人民用自己最单纯的心灵感悟和独特的视觉创造不断丰富和拓展着剪纸艺术,形成和完善了一套独立的审美观念、造型规律和表现体系。民间剪纸代表着基层劳动大众最朴素的艺术思维和美学探求,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也最深刻的思想理念和文化内涵。

中国民间剪纸与民族民俗密切相联,可以说,它是民族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从神祀祭拜、人生礼仪到年节时令,剪纸无不扮演着重要角色,囊括人物、山水、飞禽、走兽、花草、鱼虫等,是民俗演绎和演进中最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

民间剪纸形式绚丽多姿,内容更是丰富多样,除与民俗风习、人生礼仪有关的祝福祈祥、镇妖辟邪、家族繁衍、神灵圣贤等,也有直观现实、礼赞劳动快乐和生活淳美的主题。

中国有悠久的传统文化,辽阔的地域环境和众多的民族群体造就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民间剪纸作为民俗文化的形象化反映,承传千年,生生不息,伴随着社会进步和民俗演进,以其博大深邃的文化内涵、门类众多的艺术样式、异彩纷呈的艺术面貌和鲜明强烈的个性特色,显示出不可替代的艺术特质和历久弥新的艺术魄力,成为中华民族贡献于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

作为文化积淀,中国民间剪纸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既有共性特征又有地区差异,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概括来说,北方剪纸古朴厚重、豪放有力,南方剪纸玲珑剔透、纤细俊美,但各个地区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区别,民风民俗的多样性使得民间剪纸丰富多彩。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更迭和社会变迁中,民间剪纸始终以自己独特的地域特征,根植于民间文化的丰厚土壤,以旺盛的生命力健康地发展着。剪纸造型概括简洁,线条饱满有力,寄托着劳动大众朴素的思想情感和平实的审美理想,一剪一刀之间分明流动着新石器时代绘陶能手、商周时代铸造巨匠、秦汉时代石刻大师的影像,并以其独特鲜明的地方特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山西剪纸在造型上体现了秦汉时代的艺术古风,构图简洁雄浑,线条简约流畅。其中以孝义、浮山、中阳、静乐等地最具特色。陕西剪纸的总体风格是纯朴厚重,生动自然,陕北剪纸像陕北民歌信天游一样,透露出黄土高原人的率真和浪漫。陕西、山西民间剪纸在中华汉民族民间艺术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意义,当地把剪纸又称谓“剪花花”,把剪花女子称呼为“剪花娘子”,“生女的,要巧的,莲花、牡丹冒绞的”。陕北妇女们的剪纸,情由心出,单刀直剪,最本质、最纯粹地体现了剪纸的形式语言特点,许多作品成为民间剪纸艺术的经典,王兰畔、张林召、曹佃祥、白凤兰、库淑兰等一批“剪花娘子”,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民间艺术大师”,其艺术成就是民间艺人奉献于人类的珍贵文化财富。甘肃剪纸历史久远,风格粗犷夸张,其中以庆阳为代表的陇东地区简练明快;以西峰为代表的中部地区线条秀丽公正,构图富丽饱满,给人以率真大气之感。河南地处中原,人口稠密、民俗放达,尤其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绣花样”剪纸,如“枕头花”、“衣裙花”、“鞋面花”、“帽子花”和“床围花”等,在河南剪纸中,以豫西的灵宝、卢氏、洛宁等地最有特色,既有西北高原剪纸影响的痕迹,又有中原文化的显著特征,造型自然生动、俊秀文雅,带有汉魏石雕造像的遗风。山东民间剪纸在风格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高密、滨州为代表的山东大部分地区,风格粗犷豪放,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一类是胶东沿海地区,其特点是以线为主,线面结合柔媚细致,与山东汉代画像石细微繁缛的风格有着明显的内在联系。华北地区的剪纸题材多取自戏曲故事、民间传说,构图饱满、形象生动,以尉县、承德、武强等地最具代表性。其中尉县剪纸深受当地民间年画和民间刺绣的影响,多以刀刻为主,刀法流畅细腻,色彩富丽雅致。剪纸艺人王老赏是蔚县剪纸发展历史上一位集大成者,他悉心研究剪纸的用色,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完善了点染技法,形成了自己纯净明丽、艳而不俗的艺术风格,其影响延续至今。天津剪纸品类众多,以绣样最为突出,在现实应用中不断丰富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疏密相间、工艺精细、造型优美的风格,深受广大民众喜爱。东北剪纸以黑龙江和吉林最具有代表意义,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民族很早就有“九月糊窗花,不糊窗花鬼来抓”的风俗,用剪纸招魂躯邪、求神祈福、寄表喜愿。东北剪纸深受东北地区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的影响,东北人多采用“剪影起花”的方式剪出形象;再用松烟熏黑,在画面镂空处的背面衬以五彩纸片,显示出白山黑水奔放旷达的厚重风貌。辽宁的许多地区因受迁徙入关的汉族群众的影响,许多剪纸直接采用中原剪纸的一些世俗化题材和表象符号,在现实生活中融合转化,表现出丰富多样的风格变异,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湖南、湖北及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剪纸多用于现实生活的衣饰绣品,具有浓厚的荆楚文化特点和原始艺术的痕迹。内容以禽兽动物和吉祥花草为主。色彩鲜亮明丽,对比强烈。其中湖南以山江、凤凰,湖北以孝感等地区的剪纸最有代表性。制作上多为凿刻剪纸,即以刻为主,剪刻结合。云南、广西剪纸从题材到表现都凸现其地域特色,民族众多,形态各异,但总的特征为造型古朴单纯,形式连续往复,有一种原始艺术的意味和神秘的宗教气息。贵州以台江苗族、榕江侗族剪纸为典型,具有强烈的民族风俗特色,其中许多剪纸作为“蜡染”、“刺绣”的样稿,直接应用于人民的现实生活当中。四川川南的剪纸风格工整,川北剪纸则比较放达。江淮流域的剪纸,江苏以南京、扬州、南通为代表,题材广泛,造型简洁生动,于严整中见清奇,追求诗情画意的文人品格,富有装饰意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扬州著名剪纸艺人张永寿的花鸟鱼虫剪纸线条飘逸、工细优美又形神兼备,开一代风尚,郭沫若曾有诗赞曰:“请看剪下写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州”。淮河流域的剪纸以安徽阜阳和江苏北部的邳州为代表。作品善于运用粗细线条的组合与阴阳剪刻交

替的手法,风格刚柔兼备,玲珑精巧。南方的江浙及华南地区的剪纸线条柔和、刀法细腻,与南国的灵山秀水一样精美雅致。浙江乐清的细纹刻纸以其挺秀俏丽、疏朗明细的格调以及浓郁的江南风韵跻身民间艺术之林。金华地区的剪纸以戏曲窗花著称,多以当地的婺剧为题材进行创作,构图完美,风格清新秀丽。广东的潮州剪纸以剪为主,造型优雅,纤细柔美,多用来装饰供品和礼品及日常用品。佛山剪纸以刻为主,有的用铜箔、锡箔刻成,并衬以彩纸或辅以涂绘,呈现出金碧辉煌、古朴华美的特点。福建省的剪纸主要流行在沿海一带,漳浦是福建著名的“剪纸之乡”,清代就有“元夕张灯彩,剪彩为花,备极工巧”的记载。福建北部还有一种用冬瓜皮刻制的“蜜饯花”幅面不大,却别有情趣。

新疆、西藏的民间剪纸具有明显的西域特征,浓重的民族风情和神秘的宗教色彩融入其中。新疆有着悠久的剪纸历史传统,中国最早的剪纸实物——南北朝时期的剪纸遗存便是在这里出土的,一千多年来,生活在这片辽阔大地上的各族人民依据现实生活的需要,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民俗特征和地域特点的剪纸作品,形成了新疆剪纸率直奔放,辽远明丽的风貌。西藏剪纸则与民族信仰密切相关,色彩浓艳,充满了原始艺术的古拙与神秘之感。内蒙古剪纸多出自农村牧区的妇女和艺人之手,内容以卷草、盘长、云朵和花鸟为主,多用于服饰妆扮与蓬帐的装饰,线条飘逸舒展,灵动自然,富有草原气息。

中国民间剪纸是大众的艺术,是劳动者的艺术,是繁延生息于中国古老大地上最普通人群的独特审美感悟和艺术创造。淳朴善良、勤劳英敢的各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才华,赋予民间剪纸浓郁的民族民间美学特色和纯真朴拙的艺术风采;中国民间剪纸反映和折射的是中国劳动人民最通俗、最朴实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追求,是各个民族基层劳动者个性特点、真情实感、生存状态、理想追求最本原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既表现为对现实生活的执着追求、对生命价值的热切关注的共同主题又表现为多姿多彩、形态异殊的地域风采和民族风貌!

区域文化是一面镜子,映照的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长久以来,民间剪纸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山花,盛开于祖国的大江南北,以其亲切、通俗、唯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装扮着人们的现实生活,表达着劳动人民最为朴素的情感追寻。作为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富于地域特色的民间剪纸艺术,承载与传递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洋溢着劳动者的特有气质,凝聚着地域民族之诗韵。是我们了解和探讨民族民间文化的直观资料与“活态文本”。民间剪纸是人民的艺术、生活的艺术,作为民族艺术的“母体艺术”,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造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区域的差异性与文化形态的多样化,带给我们的是多方位的文化参照和艺术观照,在高速发展的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只有张扬民族精神、保持民族特色才能更坚定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猜你喜欢

剪纸民间艺术
大嘴蛙学剪纸
纸的艺术
手工剪纸
高人隐藏在民间
剪纸
高人隐藏在民间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剪纸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