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变和创设环境,让学生更加自信

2009-06-17范秀清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4期
关键词:自信心课外活动环境

范秀清

【摘要】遗传和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青少年的心理可塑性强,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干预。教育比起自发的环境影响来说,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优化环境对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主要从课堂、考试、课外活动等角度,通过探询优化环境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环境 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 自信心

一、提出问题

心理发展是多侧面的。个体的心理是多要素构成的系统,可以分为智力因素(认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个性因素)两个方面。前者是心理活动的操作、执行系统,后者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调节系统。自信心的形成也离不开以上两大系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是一件比较艰巨的任务,需要突破许多难关和克服人性的许多弱点。青少年学生有着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又自发地显示自己的天性,有些可能与教育的要求会发生一定的偏差。虽然,许多学生对家长的严格要求和老师的谆谆教诲从内心深处认为是对的,但是,在行为过程中和行为的结果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出入。为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如果我们采取正确的方法,科学地加以引导,就可能给学生一片无忧无考虑的广阔空间,让他们健康而又愉快地成长;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缺点加以放大或置之不理,就可能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甚至会导致其他一些不良的结果。其中,帮助学生树立起信心至关重要,信心来自他人的肯定和自己的自我肯定。环境影响人,人同时也改造环境。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过程。

二、主要思路和策略

青少年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学校中度过的,而对他们的学习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的老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导者,应当首先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点燃学生自信心,从而产生巨大的原动力,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实现良性循环。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其中自我价值的实现非常重要,获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欣赏和认可。由于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原因,和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学生自信空间的扩张度显得非常狭窄。为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努力创设有利的环境、改变不利的环境,使学生更加自信地生活和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笔者认为,主要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1.课堂——激发学生信心的主战场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课堂四十五分钟是学生的绝大部分学习时间;绝大部分知识,学生是在课堂上获得的。学生的自信心强、积极性高,课堂气氛就活跃,课堂效率就高,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都热切期待的。

第一,应当让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要学哪些东西,可在课堂前进行,也可在课堂上进行,预习时间不必过长,以免增加不必要的负担。预习的目的就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的局面。根据笔者的经验,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尝试,让他们自己偿到甜头,然后让其自觉实施。后来,在调查时也发现,许多学生认为预习后效率高了,信心增强了,并有保持这一习惯的愿望。

第二,应当多给学生参与课堂特别是发言的机会。通过学生的参与,学生就不会被动,就会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就会提高,就会产生成就感。要让学生有自我表现、自我锻炼学习能力的机会,这就要求每一门任课教师在课内应根据学科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与学生交流的习惯、学生与教师交流的习惯,这种交流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问答式,让他们从课堂教学的听众变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角色。比如,在学习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精神财富这一问题时,笔者就首先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然后让学生自编自演了《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话剧,顿时课堂气氛活跃了,意境也被学生深刻地领悟了。这样,有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备课,查找适合学生特点的资料,有时甚至需要对课本知识进行适当地重新组合,但这是非常值得的事情。

第三,课堂上问题的难度要有梯度,根据这些问题的难度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同学回答。当然,这不是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这反而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搞“一刀切”,“一风吹”。也就是说,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不同难度的问题。如果让基础差的同学回答难度大的问题,不仅不能增加他的兴趣,反而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第四,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出现了偏差或错误,要加以引导,尽量地防止向错误的方向滑去。也就是说,要让他们成为成功者而不是一个失败者。比如,在理解人民群众的概念时,有的同学就认为杰出的历史人物不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但是,这时我并没有立刻否定这个同学的观点,而是引导他再次读了一遍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并让他把“一切”两个字圈了出来,该生马上成功地纠正了自己的观点,顿时便呈现出成功者的愉悦之情。

另外,即使出现了失误,教师也要尽量地从学生的回答中发现一些合理的,甚至是新颖和独特的地方。也就是说,努力地让学生做一个失败中的成功者。

2.活动——寻找学生闪光点的大好机会

不容否认,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可能在学习上比不上其他同学。但是,矛盾具有特殊性,这些同学可能在这些方面有优点,那些同学可能在那些方面有优点。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必须给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

运动会是学校的传统活动,我们一定要利用这一机会。这不仅是个体育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智育和德育,对运动会表现优秀的同学要大力地表扬。体育带有娱乐的特点,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体育带有竞赛评比特点,在对抗的竞争中,个人之间、集体之间,不仅在竞技上有交锋,也在思想上有交融。竞争需要勇敢与顽强,毅力与韧性,灵活与机智。体育在生理上的负荷对于克服困难、增强信心也是十分有意的。例如,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中,有位同学在运动会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笔者就及时地表扬了她并给予了物质奖励。她原来内向的性格有了改变,变得热情、开朗、大方了,学习成绩也大幅度上升。这是自信心增强的结果。

在学校的科技文化艺术节期间,我们鼓励、组织学生参加书法比赛、绘画比赛、手工制作比赛、写作比赛、歌咏比赛、双语小品比赛、演讲比赛。结果,有75%以上的同学拿到了奖项。我们甚至还组织过这样的班会活动:夸夸我自己、说说我的优点、我同桌的优点、我的自信故事、我能行我很棒、我来露一手、自信让我成功等,引导他们发现自我。

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应当全面地衡量学生,并且要善于从这一方面激发另一方面、带动另一方面。激发、带动作用如何实现?最根本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树立起生活和学习的信心。体育可以带动智育和德育,德育也可以带动智育。其中,德育工作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发挥着重大作用。人的需求层次越高、人生的价值取向越趋向于追求社会和自身的完善,动机水平和自信心也越高。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理想追求水平越崇高而明确的人,奋斗时具有内在的持久力,也经受得起成功与失败两种不同性质环境的考验,心理承受能力就越强。德育还能够指导青少年学生正确科学地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为自信心的形成和巩固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的特长得到了培养和发挥,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赞赏,他们对集体有了强烈的感情和亲和力,对集体充满了信心,对自己更充满了信心。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表扬他们,要引导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认可,教师要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3.考试——树立信心的有力杠杆

时下,学校里流行这样一句话:分,学生的命根;考,老师的法宝。尽管,这句话有点夸张和调侃的味道,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学生对考分的重视,教师对考试的重视。教师和家长必须对考试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尤其注意的是,我们千万不要把学生的分数当作批判学生的根据或工具,不要把考试当作同学之间相互厮杀的战场,不要把考试成绩当作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那样,只会摧残学生的兴趣,扼杀他们的天性,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我们要使考试成为快乐的事情,要让考试成为检测学习效果的尺度和动力源泉,要让学生在考试中汲取力量,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然而据调查显示,80%以上的同学考试前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可见,我们的同学仍然没有把考试当作一件愉快的事情。

第一,考试的试卷尽量做到难度适中,既能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难度,就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根据笔者的观察,如果这次考试的题目难度适中,考试后的课堂气氛就非常活跃,如果偏难,考后的课堂气氛就比较沉闷,师生间的距离就会拉大,学生会对这门课甚至是老师,就会产生反感。可见,我们在命题时必须坚持适度原则,使难度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相适应。

第二,在讲评试卷的过程当中,要尽量首先表扬一部分考分比较高的同学,要表扬进步比较快的同学,要表扬考分不高但在某些题目上做得比较好的同学,要表扬当时没有做对但现在能自行纠正的同学,尽量地提高表扬的覆盖面,让学生感觉到他是一个成功者,没有被忽视。这一点显得非常重要,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亮点。

第三,在讲完试卷后,教师要给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练习,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成功,让他们自己感受到,自己是“一点就通”的同学,不会是一个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的同学,更不是一个所谓的笨学生。

第四,每次考试结束后,要让名次靠前的同学、某学科分数最高的同学、进步最快的同学谈心得和体会,树立起榜样。

4.家访——树立信心的助推器

有的学生认为,家访就是老师去到家里去“告状”。其实,学生只所以有这种认识,可能与一些自身的经历有关。学生很在意在背后老师对家长说了什么,很在意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某些认识能否取得一致的意见。

家访作为教育的重要方式,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和学习。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应当把学生的闪光点展示给家长,让学生从家长那里得知老师对自己的认同,这样做的效果可能会比直接夸奖表扬学生效果要好许多。某同学当她得知老师要和家长进行交流时,她显得很紧张,并有较多的不良猜疑。但是,当她从她家长那里得知老师表扬了她时,她不但对老师增加了信任感,而且对学习也更加自信、更加努力了。可见,学生是非常重视师长对他们的评价的。

当然,现在的通讯工具日益发达,我们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来实现与家长的沟通。

5.做好衔接教育,减少对学生自信心的冲击

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和心理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青少年面临着更多的心理烦恼、困惑和问题。有的研究指出,这一阶段青少年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远比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都要多。为及时处理好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防止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也要求必须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

衔接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对新的生活环境、学校管理模式、教育方法、课程及任课教师的适应等各个方面。例如,我校在每一学期开始非常重视衔接教育,尤其重视对高一新生这方面的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家长也非常支持。做好衔接教育工作,能够缩短学生的心理适应期,能够为抓住中心工作、增强信心赢得时间和机遇。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个体身心发展的必然性的一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和丰富多样性。生理上的成熟机制规定了个体发展的基本生理和心理路线。心理发展特别是稳定自信心的形成,从潜在的可能转化为真实的状态,还与外部环境和发展主体的选择、实践能动性的发挥相关,在培养自信心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当尊重这一规律。

三、小结

总之,教育要通过不断改变创设环境,发挥其主导作用,不断地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这与严格管理并不矛盾,让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都有机会获得成功,赢得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乐趣,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理念。教育者不仅要注意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比较充分的条件,更要培养受教育者认识、利用和超越环境的能力和信心。当然,教育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这是有条件的。教育环境的创设和改变不能超越所依存的社会条件,不能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去任意地决定人的发展。

猜你喜欢

自信心课外活动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课外活动类作文
环境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培养初中学生自信心与英语教学的相关性
非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外活动中的一些小技巧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