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玫瑰病毒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探讨

2009-06-17杜爱华高九思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22期
关键词: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杜爱华 高九思

摘要介绍了玫瑰病毒病的危害症状、侵染病原,分析了病害的发病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玫瑰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玫瑰病毒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玫瑰病毒病;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6.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2-0178-01

OccurrenceRegularityandIntegratedControllingTechniquesofRoseVirusDisease

DU Ai-hua 1 GAOJiu-si 2

(1Henan Lingbao Botanical Garden Afforestation Administrative Office of Construction Bureau,Lingbao Henan 472500; 2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Sanmenxia City)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harm symptom,infection pathogeny of rose virus disease were introduced. The occurance reglarity was analyzed. Basing on it,the integrated controlling techniques were putting forward with the propose of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controlling ofrose virus disease.

Keywordsrose virus disease;occurrence regularity;integrated controlling techniques

玫瑰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名贵观赏植物,兼有药用和工业用等多种经济价值,其花、根和叶具有活血消肿的功效,花可作为食品和化妆品提取香精的原料。玫瑰花也是我国一些城市的市花,是城市绿化、公园美化的主要花卉。玫瑰病毒病在我国发生普遍,有些发病率高达80%以上。病株只在适宜季节表现症状,部分叶片出现淡绿或黄色栎叶纹、斑驳、花碎锦,由于病株常为隐症状态,故不易引起人们注意。据国外报道,玫瑰病毒病分布广,种类多,危害较严重的有月季花叶病毒、南芥菜花叶病毒、李属坏死环斑病毒和草莓潜环斑病毒等。其中,南芥菜花叶病毒、李属坏斑病毒为我国禁止入境的危险性检疫病毒。

1玫瑰病毒病的危害症状

玫瑰受害后,其植株症状表现因品种不同而异。玫瑰花叶病毒以小的失绿斑点为特征,有时呈现多角形纹饰。病斑周围的叶面常有畸形。有些症状呈环形、不定形的波状斑纹,或栎叶型的褪绿斑,对生长势一般无影响,或有轻微影响直到严重矮化。有的表现为花叶;有些在叶尖或中部,或近叶基部出现1条淡黄色单峰曲线状褪绿带,或呈系统环斑、栎叶状褪绿斑;有些表现黄脉、叶畸形及植株矮化。有的在叶片上产生不规则的斑块,呈浅黄色至桔黄色,也有呈环状或栎叶状花纹,局部畸形、卷曲等。斑块附近有的叶脉呈透明状。植株生长势衰退、萎蔫等。

2玫瑰病毒病的病原物

玫瑰病毒病的病原有蔷薇花叶病毒(Rose mosaic virus,RMV),属李坏死环斑病毒组。病毒粒体球形,大小约25nm,致死温度为54℃,稀释终点1∶125,体外存活期6h(室温)。还有南芥花叶病毒(Arabis mosaic virus),简称ArMV,主要分布在荷兰、比利时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日本等国,我国尚未有报道。另外,还有草莓潜隐环斑病毒(Strawberry latent ring spot virus),简称SLRSV,在我国尚未见报道;烟草条斑病毒(Tobacco streak virus),简称TSV;李坏死环斑病毒(Prunus necrotic ring spot virus),简称PNRSV,该病毒引起玫瑰植株的系统花叶、畸形和皱缩等症状,电镜下观察病毒粒体为球形,直径为22~23nm,ELISA检测发现该病毒在植株芽、花粉和顶部叶片的浓度最高。

3玫瑰病毒病的发病规律

病株带毒,主要通过接穗或砧木嫁接传毒,只有草莓潜隐环斑病毒由线虫传播,在气温10~20℃、光照较强、土壤干旱、植株生长衰弱的情况下,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夏季温度高常出现隐症或轻型花叶症。

4玫瑰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

4.1农业防治技术

一是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灌水,调节通风透光,提高植株抗病力。雨后及时排水,保持适当温、湿度,清理病残物,减少病源。二是选用抗病毒的品种。采用无病接穗和砧木作繁殖材料。三是切断毒源。在生长季节适时防治线虫、蚜虫,避免传毒。四是高温处理。将病株进行热处理,置于38℃下处理4周能使植株体内的病毒失活达99%。提倡使用脱毒组培苗。

4.2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洒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0.5%抗毒剂1号水剂300倍液、20%毒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d喷1次,连喷2~3次。也可选用0.5%抗毒剂I号水剂300倍液2.50~3.75L/hm2,每隔7d喷1次,连喷4~5次,或在移苗前2~3d喷苗床1次,或蘸根,均可达到防治病毒的功效。

5参考文献

[1] 张仲凯.主要鲜切花病毒病及其防治[J].支部生活,2000(10):41.

[2] 刘刚.植物病毒病防治策略[J].山东农药信息,2006(9):28.

[3] 陈晶,李小军.保护地花卉病毒病发生与防治方法[J].农业工程技术,2007(2):38-39.

[4] 梁禧卫.河北省花卉病毒病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6(11):144.

[5] 包丽仙,陈敏,黎霞,等.云南切花百合病毒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J].云南农业科技,2006(4):49-50.

[6] 李惠芝.仙客来主要病害的防治与识别[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2):125-126.

猜你喜欢

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黑绒金龟子在玉米上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双叉犀金龟在豫南的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