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环保,不学美国学古巴

2009-06-15

环球时报 2009-06-15
关键词:小汽车古巴污染

文佳筠

美国欧洲是可持续发展吗?

针对中国当前的环境危机,“美国欧洲也曾这样做过”这样的简单论断,是对全球环境问题的误解。表面看,欧美日发达国家的人们在享受高收入高消费生活的同时,相当程度上也保持了青山绿水。所以,我们以后也能做到。可是,美欧真的做到了可持续发展吗?他们的模式是可复制的吗?让我们先看看地球生物承载力和生态足迹。

按照某些权威机构联合发布的《生命行星报告2006》显示,人类的生态足迹已经超出地球负荷的25%,我们早已不再依靠自然的“利息”生存,而是在消耗大自然的“本金”。照目前这种消耗生态资源的速率走下去,发生生态系统全面崩溃的可能性不可避免。这其中高收入国家更是大大透支了双倍的全球生态。美国人口不到全球人口的5%,占有全球资源的12%,但却消耗了25%。中印等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是无法复制美国模式的。哪怕我们有了美国现有的“高科技”和“先进制度”,如果每个中国人都要过美国人的生活,光中国人就需要1.12个地球。从全球来讲,“把饼做大”的空间已经不存在了。我们不可能沿着西方的老路把饼做大了。我们需要的,是变换思路,探索如何把饼做好利用好,如何分享。

对西方环保运动的反思

不可否认,过去几十年的环保运动,西方国家取得了不少局部成绩。可是,这些成绩的取得,治理只是一部分,更多是转移。尤其是美国的环保运动,当年有一句著名的口号“不要在我家后院”。于是,不少中产阶级发动起来,把污染产业和垃圾填埋点、焚烧厂等赶出自己的社区。可是,不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垃圾和有毒废物还在源源不断地产生,不在我家后院,在谁家后院? 结果不过是把最严重的污染外部转化到了其他地方,如有色人种聚居的低收入区或第三世界国家。比如,旧金山大约1/3的有毒废物排放都集中在一个黑人聚居地, 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该区的婴幼儿死亡率和孟加拉国一样高。美国向中国、印度等国大量非法出口电子垃圾,更是以邻为壑的恶例。

所以,西方真正进步的环保主义者对过去几十年环保运动的总结反思是“我们赢得了一些战斗,但我们正在输掉整场战争”。中国如果简单照搬“不要在我家后院”这一套的话,打算怎样对污染眼不见为净?毕竟,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让人担心的是,污染转移(而不是治理)正在发生。比如,到2007年上半年为止,北京已经把将近200家工厂迁移出了城市。许多城市不是对污水进行处理,而是从越来越远的地方引水,同时将沟渠挖得更长来将污水排出去。一位农妇对污染企业上山下乡如此评论,“在城里是污染,搬到村里难道就不是污染了?”

环境困境,许多农民早就经历

中国水污染,农村人深受其害,其实已经很多年了。农村有超过三亿人饮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随手百度一下癌症村的故事,让人触目惊心。两年前,我和一位在北京的农民工闲聊中,提到有人攻击中国环保组织是拿了外国的钱,试图阻止中国发展(国内环保组织过分依赖国外资金确实是一个问题),他吃惊地瞪大了眼睛,“这么说话的人疯了吗?中国环境还经得起继续糟蹋吗?”他以无限怀念的口气谈到当年村里的河水如何清澈见底,抓鱼摸虾乐趣无穷,从十七八岁出门打工,他已经在外漂泊了十几年,至今的收入也还只是每月几百元——在高消费的城市,如此工资早破灭了他的“发财梦”,但故乡也回不去了,从前山清水秀的小村,已经不能提供最基本生活条件:干净的饮用水。

我小时候常被父母送到乡下外公外婆家,这样的“度假”经历,是我童年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许多农村成了不适宜居住的地方,中国过去近二十年高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是以广大农村为壑的。这是一个正反馈的恶性循环:由于农村环境的破坏,加上教育医疗体系的衰败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不得不涌到城市讨生活,由此增加城市的环境负担,比如城市人口,单是平均生活用水就是农村的20多倍——被外部化到农村,进一步造成农村环境恶化。

中国城市中产阶级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这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对环境污染的“贡献”。当中国“入世”的时候,多少城里人为了汽车会因此降价而欢呼?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为了给小汽车开路,把主干道对自行车封闭。推动这一政策出笼的,当然是买车的城市中产阶级以及代表他们的利益集团。一个朋友一面抱怨着北京的空气污染,一面说“打算对自己好一点,买了一辆车”。当我们用消费主义填补我们生活中的不满意时,有没有想到,每多一辆车,要增加多少能源消耗,废气排放?有多少土地会被铺成马路?多少农民会因此失去土地?大自然因此失去多少自净化能力?不是我危言耸听,中国过去十余年农用耕地流失上亿亩,速度惊人,已经超过政府2010年的农用地转化规划,危及中国粮食安全,更不必说总数已超过4000万的失地农民。

可以参考古巴的发展模式

一位美国朋友曾对我说:“一个地球已经不可能再负担富人”。他是一位志愿“简单生活运动”的实践者,而这一已经有着上百万人参与的运动,还在不断壮大。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加入到这一似乎带着“仇富”色彩的运动中?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在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需要后,物质的增长往往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与其成为金钱和物质的奴隶,不如满足于简单的生活,同时把精力投入到其他层面的追求中。而且,如果中国人以美国人的生活为富裕的标准,而美国人又以比尔·盖茨的生活为富裕的标准,那有限的地球,绝对不可能承担我们被消费主义调动起来的无限欲望。所以,志愿“简单生活运动”还有另一句著名的口号:“简单生活,让其他人能够生活”。

只是,这许多人自发降低自己生态足迹的努力,比起美国政府和大公司所主导的主流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巨大负面环境影响来说,只能抵消一小部分。因为,个人的选择和行动固然重要,但它的影响力根本不能和制度、规划比拟。比如,美国的许多城市是为小汽车设计的,而不是为人设计的,没有小汽车简直寸步难行。这为人们选择环保的出行方式带来了巨大的限制和困难,很显然,这类问题必须要靠政府和制度来解决,单靠个人选择是不够的。

那么,从国家层面来讲,有可持续发展的例子吗?成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全球总体最低限度地满足两个标准:人类发展指数和人均生态可利用生物承载力。《生命行星报告2006》表明,只有一个国家——古巴达到了这个可持续发展的最低要求。古巴的发展模式,对于我们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有相当的启发。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大规模进口汽车以及汽车生产线的时候,古巴从中国进口了上百万辆自行车,同时引进自行车生产线。我曾听到某位刚访问过那里的博士很不屑地说,“古巴太破烂了,跟中国七八十年代似的”。

是的,古巴大概没有什么让人眼晕的高楼大厦,没有川流不息的小汽车。可是古巴已经消除了文盲,平均教育水平达到九年级,人均寿命、婴幼儿死亡率等可以和美国媲美,其医疗体系的低价高效更是让许多美国人眼红。所有这些,比高楼大厦以及小汽车之类更“以人为本”吧?以中国的资源条件,哪怕中国农民把土地都捐出来给城市人口修马路,中国的环境也不可能承受美国式的过度消费。何况,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穿行,开着车到健身馆踩自行车锻炼身体的生活,真的就那么值得人神往吗?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还是被消费主义倡导出来的?政府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包含了对此前发展模式的反思。那么,中国的大众,是不是也该反思所谓“有房有车式”的美国梦了?▲(作者是旅美学者。)

猜你喜欢

小汽车古巴污染
小汽车开回家
中俄古巴驰援意大利“打脸”西方
小汽车
哪个罐子里的药被污染了
古巴经济衰退
小汽车书签
你是污染链的第一环吗
洗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