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湖南私立学校办学中的湖湘文化履印

2009-06-15

船山学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统治者

李 钊 刘 翔

摘要:湖南近代私立学校受到湖湘文化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其具体表现为:教育救国的办学宗旨、图变求新的办学理念、经世致用的办学方针、磨血育人的办学精神等。这些特征是湖湘文化的精华所在,是催发并推动湖南近代私立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湖南近代私立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灵魂。

关键词:五代;统治者:忠义思想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2-0031-03

近代湖南的私立学校在湖南乃至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明德、周南、楚怡、岳云、修业、广益、兑泽、妙高峰等八大私立名校,在全国都很有名气。时人云:湖南“私校之盛,殆为国中所仅见。”甚至有人说“撇开私立学校,可以说我省毫无教育可言。近代湖南私立学校的极盛与办学特色的形成绝非偶然,它与近代湖湘文化精神的熏陶有着深刻的联系。近代湖南私立学校的创办人,尤其是一些名校的创办者秉承湖湘文化的精神。致力于教育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从教育救国的办学宗旨、图变求新的办学理念,到经世致用的办学方针、磨血育人的办学精神,均深深地打上了湖湘文化的烙印。湖湘文化是催发、推动湖南近代私立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湖南近代私立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灵魂。

一、湖湘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实质

湖湘文化作为湖南这块土地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有的区域性文化,汇纳群流,融合百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1、忧国忧民。爱国爱乡:湖湘文化的基本特征

爱国主义是湖湘文化的主要特征。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十分鲜明突出。从两千多年前屈原的忠君爱国,到南宋岳麓师生的舍身抗元,再到谭嗣同的为国捐躯,以及陈天华、姚洪业、杨毓麟、彭超、易白沙的踏海殉国,历代湖湘子弟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总是不惜赴汤蹈火。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湖湘文化传统中的爱国主义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特点,但是蕴含在湖湘士人心目中那种以国家、民族为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深沉的忧患意识和“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却始终是一致的,都是当时热爱自己祖国和人民的典范。爱国主义传统,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世,都是湖湘文化的主旋律。

2、“图变求新,与时俱进”:湖湘文化的发展理念

不因循守旧、不抱残守缺,不拘泥于古、主新反旧,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是湖湘文化的一大特色。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宏主张通过变法改革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弊端。认为“国家之政,必有坏乱不起之处,深知其处大变革之者其功大,小变革之者其功小,不变革者必沦胥以亡。”王船山提出“六经责我开生面”,主张对儒学、道学、佛学、玄学等等,都应“人其全,袭其辎,暴其恃而觅其瑕。”湖湘文化发展至鸦片战争后,更加明显的表现出图变求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显示出它开放汲新的灵动。如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充分显示出顺应时代发展、灵活应变的特点。其后,在维新运动中,谭嗣同高呼“变法则民容”、“变法则民强”、“变法则民生”,唐才常也高呼“愈变愈新愈文明”、“不变速亡,变则速强。”他们的呼声绝非偶然,而是对湖湘文化图变求新、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的继承和发扬。这不仅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特点,是湖湘文化代代传承不息,及时实现转换、革新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湖湘文化与时俱进、历千年而不衰的活力所在。

3、“躬行实践,经世致用”: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

湖湘文化传统中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即是重。躬行实践”、重“经世致用”,概括起来就是不尚空谈而求务实。首先对“躬行实践,经世致用”理论进行阐述的是南宋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宏。他认为“人之为学,就必须‘明体达用‘致知力行。”“明体,就是为了致用;致知就是为着力行。”他对“躬行实践”、“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大加阐扬。使其蔚成风气。明清之际,王夫之发扬了湖湘文化中“躬行实践。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他说:“由知则行;由行则知之。”知行“相资相用,二者不可分离,而力行才是根本。”清末,在民族危亡之秋,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更是强调治学要着眼于现实政治和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树立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努力探索经邦济世、治国安民的道路和方法,即把研习经史和通晓时务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受其影响,清末一大批左右局势的人物在湖南崛起,“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当时贺长龄发其端。提倡经世致用,陶澍与魏源、左宗棠、胡林翼等纷纷响应。湘军首领曾国藩秉“经世致用”之学,主张“实行之,且常常之”。常胜将军左宗棠提出“读书当为经世之学,科名特进身之阶耳”。湖湘历代人才辈出。正是得益于湖湘文化中重视实践,讲求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

4、“霸蛮”: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

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可以用“霸蛮”二字来概括。作为湖湘文化前身的荆楚文化就带有一种原始野性的“蛮”。这种“蛮”的内涵,包括“沅有生兮醴有兰”的自然环境、“被薛荔带女罗”的服饰、“信鬼而祠”的民风民俗、“荜路蓝缕”的辛勤劳作和开拓精神。这种民风传统下。湖南人也形成了一种自己特殊的性格。这种性格《史记》称其“深悍”,《隋书》谓之“劲悍决烈”。正是湖南人这种特殊的性格演化成湖湘文化中“霸蛮”的精神特质,并在近代得到了发扬光大。如陶澍力行改革,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群议沸腾、奏牍盈尺”。却能力排众议,勇往直前;魏源在兴化护堤抗水,以性命相搏,终于保住了大堤;曾国藩接连在岳州、靖港、湖口大败,却“灯脱牙和血吞”,屡败屡战;谭嗣同临危不惧。留下了“流血请自嗣同始”的豪言壮语。就连陈独秀也盛赞道“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二百几十年前的王船山。是何等艰苦卓绝的学者:九十年前的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仗的书生;黄克强力尽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抵抗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带着病痛,亲领子弹不足的两千湖南兵和十万袁军作战:他们是何等坚毅不拔的军人。”陈独秀所说的这种湖南人的精神其实就是“霸蛮”的精神,这种“霸蛮”不是霸道,不是野蛮,而是坚韧不拔,是果敢刚毅。是不怕鬼、不信邪,是“打脱牙齿和血吞”,是“不到长城非好汉”,是拼命硬干,埋头苦干,一息尚存,奋斗不止的精神;是一种特立独行、自强不息、虽九死而不悔的执著精神。“霸蛮”是湖湘文化成就辉煌的精神支柱。

二、湖南近代私立学校对湖湘文化基本精神的传承

湖湘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形成和演进,成为沟通和认同湖湘士民心理、思想、观念与生活实践的精神纽带。在这种环境中,作为湖湘文化传承的载体,湖南近代私立学校必然会受到湖湘文化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尤其是湖南近代私立学校的创办者同时作为湖湘文化与近代私立学校的行为人,势必使两者之间在私立学校这个载体上产生交织、融和的行为方式,因此这也使得湖南近代私立学校的办学体现出鲜明的湖湘文化特征。

1、教育救国:湖南近代私立学校的办学宗旨

作为湖湘文化的继承人,广大湖湘赤子秉承了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旨。面对近代中国社会严重的民族危机。他们痛感国力衰弱,社会腐败。基于急切改变现状的诉求,胡元倓、朱剑凡、陈润霖、何炳麟等留学归国者,纷纷通过创办私立学校,来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

明德学堂作为湖南第一所私立中学,其创办者胡元倓在留学日本回国后毅然决心将教育救国由理想变成实际行动。他曾对黄兴表白明德学堂的办学宗旨:“流血革命危而易,磨血革命稳而难,公倡革命,乃流血事业,我办教育,是磨血之人。”“磨血革命稳而难”但“中国的建国问题,非这样不能解决。”在他看来。明德学堂是“磨血人”的磨子,他希望用毕生的精力去推动这付磨子,来磨炼许多的救国人才。在明德的实际办学过程中,胡元倓也尤其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经常教育学生“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并把它作为训育学生的惟一宗旨。

私立周南中学的创始人朱剑凡也坚持“教育救国”的办学宗旨。他认为,要振兴国家,必须办教育;只有办好教育,才能使人们有知识、有学问。朱剑凡尤其痛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低微,认为救亡图存,绝不能将占全国人口半数的妇女排除在外。他说“女子沉沦黑暗,非教育无以拔高明”,“我就从搞教育开始,兴办女子学校,让全国千万个妇女脱离几千年的封建家庭,参加社会活动,使全国妇女和男子平等!”阿此外。湖南私立文艺中学的创办者曹典球在《猛庵未定稿》中讲到创办文艺中学的意义时也说到:“余以为今日之言救国无他求也……惟若求其实行,求其结果,则舍教育青年之外,殆无二事。”湖湘文化爱国的主旋律在这里体现无余。

2、图变求新:湖南近代私立学校的办学理念

近代湖南私立学校的办学还秉承湖湘文化“图变求新,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在湖南教育界不断掀起改革的浪潮。其中陈润林的私立楚怡学校、邬干于的实验班(行素中学前身)和朱剑凡的周南女中都各具特色。

陈润林是湖南首批留日学生。1906年创办楚怡学堂后,于1914年再办楚怡工业学校。1920年、1923年先后又办了幼稚园和楚怡中学,形成三校一园的独特办学体制,其办学思路、规模,独树一帜,非常具有创新精神。尤其更让人称道的是楚怡学校创新教育之思路与方法。五四后,陈润林就力主教育改革,他亲自翻译了《葛雷式教育法》与《比利时之新学校》两书,主张发动学生自动、自学、自治之精神,并参以欧美新教育学方式,实行改革。当时楚怡学校按照学生年级分为三组:低年级及幼稚园采用混合设计教学法;中年组采用分科设计教学法:高年级组则实行按照学生学习进度,自己规划,自己学习的“道尔顿制”。

邬干于创办行素中学的动因便是进行学制改革。邬干于是湖南知名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后又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学习。他针对当时中学教育模仿美国三三学制带来的弊端,要求根据学生心理来安排课程,改变学生留级的办法,并提出了五年一贯制的改革设想。1939年,邬干于开始创办改革学制的实验班,由于办学成绩出色和对学生心理的高度重视,实验班逐渐扩至八个,并最终于1944年独立建校。

与楚怡学校的教学改革和行素中学的学制实验不同。朱剑凡在周南中学进行的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民主思想的培养。当时周南中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主张学生自治;强调科学和新文化教学:主张学生思想、言论、信仰自由,鼓励学生参加改造社会的各种活动等。湖南近代私立学校以图变求新的办学理念,大胆施行改革,充分彰显了湖湘文化“图变求新,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

3、经世致用:湖南近代私立学校的办学方针

讲求“躬行实践”、“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特点,也是湖南近代私立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显著的重要原因。

湖南近代私立学校办学非常注重面向社会,面向实际,讲求学生学以致用。朱剑凡认为,正确的培养和使用人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他从“一切思想行为,莫不植基于显示生活之上”的朴素唯物理论出发,明确提出“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要为社会改造和建设而服务”的办学方针。并从各方面贯彻实行。m湖南私立岳云中学针对当时普通中学教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要的缺点,于1917年施行分课制,设立了工、商、农等各科,还在长沙北门外沙湖建立农场。在校内设金工场、木工场和贩卖部,供各科学生实习。长沙市枫林私立学校实行开门办学,进行社会化的教育,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便走人社会。楚怡学校的教学也注重让学生在干中学,从实践中求真知,学校开辟各种专科教室,设有菜园、花园、动物园、养鱼池,并建设了实习工场,有木模、翻砂、机械等车间,让学生进行各种实习,使学生学以致用,从实践中求得真知。

明德中学办学注重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并以此来确定学校各部门和课程的设置。从最初开设师范速成班到日语专修科,从高等商业科到银行专科,明德学校可谓急社会之所急,供社会之所需。此外,明德中学校园中还多处悬挂有“诚心实力”、“行之以渐,持之以恒”的条幅。“实力”来源于“躬行”,“躬行”才能畜“实力”。“力”本身又含有“实践”的深意。胡元倓在题给学生的字中也写道“从来纬地经天业。皆在躬行实践身”,这无疑是对湖湘文化“躬行实践”、“经世致用”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4、磨血育人:湖南近代私立学校的办学精神

湖湘文化中那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霸蛮”精神,也被湖南近代私立学校的办学者演绎得淋漓尽致。

明德校长胡元辀磨血育人,一生“为筹教师薪俸学生用品书籍之资凄凄惶惶,几陷于九死一生之境”,而其仍“虽九死吾犹未悔”,这是“霸蛮”。朱剑凡毁家兴学将家传祖宅、田地、果园、茶林、甚至夫人的嫁妆都化为教室、课桌、仪器而依然无怨无悔,这是“霸蛮”。岳云校长何炳麟甘于奉献,任校长55年而无任何产业,却始终坚持“办学敛财。绝子灭孙;误人之弟,男盗女娼”的信条,这也是“霸蛮”。凡此种种,在湖南近代私立学校中绝不少见。以至于1937年2月16日,刘休如在《社会评论》上撰文《湖南精神》,对湘人办教育的精神与勇气进行赞扬和总结道“自清末以至于今日。湖南尚有一种坚贞永毅之精神,始终与革命运动相辅以行,此即湖南教育界之精神。四十年间,如胡元俄之于明德中学。陈夙荒之于楚怡工校,……何炳麟之于岳云中学,劳启样之于雅礼中学,鲁立刚之于长郡中学,彭锦云之于兑泽中学,朱剑凡、李士元之于周南女校,……以及教育行政方面之余先砺、周调阳、夏开权等,皆以母鸡孵蛋之精神,维护学校,培育后进,不入仕途,不鹜名利,数十年如一日,匪独教学,抑且领导社会,反专制、反军阀、反帝国主义,相蔚成风。始终作动荡中的中流砥柱。此为湖南教育界特有之光荣传统,弥足珍贵者。”刘休如文中所列之学校,多为私立,而所谓湘人办教育的精神其实就是一种磨血育人的办学精神。

在“官尊民卑”的传统社会氛围中,近代湖南私立学校能站在湖南教育近代化进程的最前列,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经国济世的人才,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这绝非易事。解读近代湖南教育家群体及其磨血兴学的艰难历程,给今人留下的最深印象的是一股“气”,这股气是胡元恢“虽九死吾犹未悔”的执著,是朱剑凡“图变求新、与时俱进”理念的追求,是何炳麟“办学敛钱。天诛地灭;误人子弟,男盗女娼”的誓言,是罗辀重“磨血、呕血、耗尽心血”的心迹。这股“气”成就了昨天湖南私立教育的辉煌,今天的湖南民办教育界同样需要传承、宏扬这股“气”,使之历久常新。弥久愈坚。有了这股“气”,湖南民办教育的发展才能在新的时代,成就新的辉煌。

猜你喜欢

统治者
园林的政治功能研究
兔死狗烹
苛政猛于虎
试述中外民俗的异同
城邦统治者的至善追求与法律的自然正义
统治者的知识储备论
西方哲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思想
浅析孟子的“仁政”学说
吕后形象的女性主义分析
略论唐代统治者的畋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