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政治正确的文化大革命

2009-06-15

南风窗 2009年8期
关键词:感性理性妇女

陶 杰

哈佛大学一位男校长,向学生发表评论,说“男人较为理性,而妇女以感性为主”,引起哈佛的女学者和全国妇女团体的愤怒,说这位男校长歧视女性,声讨指摘,把校长逼了下台。

这是在美国流行的“政治正确”的一股“新文化”风气,“政治正确”原名Political Correctness,是70年代美国东岸的一批左倾自由知识分子掀起来的。他们认为西方社会对黑人和有色人种、妇女、外来新移民有许多歧视的行为,罪恶的根源在于西方文化。语文是文化的沟通工具,于是“政治正确分子”向英国语文进军,发现了英语之中有一大堆隐含歧视妇女和黑人的字眼,像“主席”一词,为什么只叫做chairman?当中的这个男人(Man)是不是垄断了性别,鼓吹只有男人才可以当主席?妇解分子大笔一挥,把chairman之中的这个Man字铲除掉。今天英语世界的往来公民,都一概不称chairman了,只管叫中性一点的Chairperson。

还有“历史”(History),为什么历史是由His代表的男性来垄断的呢?女人在历史中有没有地位?于是妇解分子,有的更激进的,主张牛津词典把History改为Hertory。

旧约《圣经》之中,天父是一个祖父一样的家长。天父发怒颁行十诫。美国的政治正确分子也愤怒地指出,这是男性霸权。我对外国的朋友说:我们中国文化比你们西方更正确,中国神话之中,有一位补青天的女娲,她可是一位伟大的女人,是所有炎黄子孙之母。

美国朋友听了很有兴趣,还以为中国是三皇五帝的父权社会,“想不到你们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尊重女人。”我笑而不语,我没有告诉他,比女娲更早,还有一个开天辟地的盘古。中国的神话最终还是以男性为宗。

美国的政治正确分子,把黑人Negro一字去掉,单Black不是更强调了肤色吗?到了这种牛角尖的骨节眼上,政治正确分子就管不了那么多。20年前“政治正确”的词汇流行,我还以为是开玩笑。哪知道潮流所至,闹剧中的情节俨然成了主流和现实。一场没有打砸抢的“文化大革命”,在英语世界中爆发了,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暴力,但“文革”看来不是中国的“专利”。

西方的政治正确思想,传染到亚洲,也有一批知识分子慕其“平等”,推许其“改善人权”,也纷纷跃跃欲试。许多知识分子言必“西方”,主张中国“全盘西化”,在这种大前提下,美国这套极左的“政治正确”也早晚传播到华人世界。用他们左派这套新标准,重新检视中国文化,可不得了:首先《水浒传》必列为禁书,譬如小说中的潘金莲,一个女教师在课堂上讲到一半,难免勃然大怒:潘金莲想勾搭武松,这是妇女打破性压抑,争取自主权的表现,为什么被抹黑成“偷汉”?如果这位女教师是一位“政治正确”的思想者,就可以带着学生跑到运动场,把《水浒传》这部书点火熊熊烧掉。

小说《鹿鼎记》里的韦小宝最后讨了七个老婆,不就是“玩弄女性”吗?老婆七个太多,减到三四个,是不是就减轻了韦小宝大男人主义的错误?为什么《三国》这部书里面,创造历史的清一色是男人?中国成语中“女为悦己者容”、“红颜祸水”、“女大当嫁”一类成语,是不是毒害了中国人的思想,贬低了妇女的地位?

或许是的。但文化是一种沉积的遗产,促进人权,大可以后天教育。语文世代相传,就像500年的旧房子,与时俱进,住得舒适,不一定要把旧房子拆为平地,把四合院里面装修一下,保留外观,里面也一样能有冰箱、电视和计算机。中国古典与西方现代并存,有什么问题?

被轰下台的哈佛教授,欣然领罪,却也未免被迫害得冤枉。男人是理性的动物,女人比较感性。政治正确分子向这句话问罪,本身也有逻辑问题——她们假设理性比感性更优越。但人类的科技是理性的产物,艺术是感性的结晶。在人类文明里,科学和艺术无所谓孰高孰低,虽然中国人社会重理轻文,认为理性优于感性,但一个MBA课程能培养出无数CEO和会计,科学家可以造出一万台计算机,但世上达文西只有一个,“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无价之宝。

政治正确成为西方的“文化大革命”,英国语文出现了自毁倾向。幸好到目前为止,只是一股趋势,有识之士纷纷拍案而起,指为荒谬、幼稚。促进人权当然是正确的,但不必以摧毁本国的语文文化为代价。“文化大革命”在中国结束30年,却在太平洋彼岸死灰复燃,这是人性的愚昧超越了国界,还是极端的思想,像流行性感冒,十年八载总要复发一次?这个问题令人狐疑,岂不儿戏哉?

猜你喜欢

感性理性妇女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当代妇女的工作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